纳什维尔

剧情片美国1975

主演:亨利·吉布森,凯伦·布莱克,斯科特·格伦,谢莉·杜瓦尔

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剧照

纳什维尔 剧照 NO.1纳什维尔 剧照 NO.2纳什维尔 剧照 NO.3纳什维尔 剧照 NO.4纳什维尔 剧照 NO.5纳什维尔 剧照 NO.6纳什维尔 剧照 NO.13纳什维尔 剧照 NO.14纳什维尔 剧照 NO.15纳什维尔 剧照 NO.16纳什维尔 剧照 NO.17纳什维尔 剧照 NO.18纳什维尔 剧照 NO.19纳什维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20:04

详细剧情

美国独立二百周年之际,精心筹备竞选活动的总统候选人,穿插其中的社会名流,借机扬名的乡村歌手,疯狂追捧的歌迷,冷眼旁观的BBC记者……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盛大的晚会上,女明星被刺杀使整部电影达到了最高潮。“你可以说,我不自由,但我并不为此而担忧”——在片尾冷漠的歌声中,镜头迅速地掠过场下喧嚣的人群,在那些呆滞或扭曲的面孔背后,是已被大众文化腐蚀而失去独立意识的空洞灵魂。\r擅长处理群戏的罗伯特•奥尔特曼以其出色的调度与控制力,在“喋喋不休”的对白与“混乱无序”的场景中,精确地描绘了越战阴影下美国芸芸众生的人情性态,并深刻揭示出普世欢腾气氛下的美国社会精神危机。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与最佳导演等提名,堪称美国70年代电影代表佳作。

 长篇影评

 1 ) 《纳什维尔》

10/10 一部微缩的美国社会模型,从政治大选和娱乐商业等社会表层的喧哗与骚动直入各时代的美国人心中对历史和现实的多维解读,暗喻并剖析了公众人物谋杀案背后暗藏在每个美国人心中理想主义对实用主义冲突的无力,无能,卑鄙,悲哀和叹惋。尽管如此,贯穿全片的还是导演一贯的人文关怀——对置身既定社会背景之下的芸芸众生温柔的怜悯和幽默的讽刺。对于美国来说,70年代是个五光十色,五味杂陈的过渡时期,前有黑人民权运动、性解放、嬉皮士运动、核战争威胁、肯尼迪遇刺、阿波罗登月、越战创伤,后将迎来美国主导的战后金融体系的彻底崩塌和对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保守主义价值回归的雅皮士时代。奥特曼经典的多线叙事正好最为完美地适用于架构这一宏大而复杂的社会背景,而且他真的知道怎样拍「电影」——全片用音乐串联起复杂的场景关系,作为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最后15分钟的演唱会伴随着一声枪响和It Don't Worry Me的歌声而结束,将观众彻底卷入暗潮迭起的“美国风情画”之中,成就了真正的cinema时刻。

 2 ) 纳什维尔

罗伯特·奥特曼的《纳什维尔》(Nashville)是《雌雄大盗》之后最棒的美国片,它用一个由将近两打人物组成的人物关系网,创造出一个小宇宙,描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的我们。这是部关于输家和赢家的电影,这是部关于纳什维尔的漂泊者和明星的电影,也是奥特曼至今为止最完整呈现他个人才华乃至人性关怀的作品,他以一种如此的方式,用镜头来关注人物,令我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得到放大。没错,它当然只不过是一部电影。但看完之后,我会觉得自己有了更多活着的感觉,我感觉自己更能理解人这种生物了,我觉得自己不知为何变得更聪明了。它就是一部如此之好的电影。——罗杰·伊伯特[

 3 ) 牛逼的群像讽刺

较为混乱的群像戏,片头一个机场戏就把所有24个人物全都牵扯出来,再加上片子无所不在的竞选广播,前一半时间就深陷于认脸记名字对剧情发展的泥沼之中。全片采用了类纪录片的手法,160分钟片长始终叙事舒缓,看似没有安排层层递进高潮迭起的戏剧冲突,但隐藏其下的却是更多的矛盾冲突与讽刺,政治与娱乐,开发与传统,家庭与社会,性解放与性保守,甚至乡村音乐与摇滚乐等等等等。

作为一部音乐电影,片中的乡村音乐必然都属佳品,值得反复聆听。

 4 ) 《纳什维尔(Nashville)》:疯狂年代(AFI100 TOP 059)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68758917.html

Nashville (1975)

从今天开始看AFI100在2007年名单里的电影。本片在看之前从来没听说过,看来很小众。

电影故事非常琐碎而庞杂。故事主要讲述大选来临前,为了给候选人筹措资金与宣传,两个为政治目的奔波的政客与投机分子在纳什维尔游说各路歌手,要为候选人举办一场演出。通过两个人的奔走,牵扯出众多人物:乡村音乐大腕、梦想成为明星的服务员、一天换一个女人的花心歌手、傻乎乎的记者、闹矛盾的夫妻、开专车的司机、花痴男人的傻女孩、死了老婆的孤寡老人、听妈妈话的普通士兵以及愤世嫉俗的迷茫青年等等。在演出前,这些人物发生着不同的故事,过着自己的生活。当一切准备就绪,演出开始进行时,最有名气的乡村歌手在台上被台下的青年用枪击中。电影在梦想成为歌手的女人演唱中结束了。

这是一部非常“难”看的电影,因为电影不仅时间长,而且对白非常多,最主要的是影片本身没有故事主线,不过这也是本片的特色。本片这种庞大的剧本结构,多线发展的情节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方式也是导演Robert Altman的特有风格。片中主要人物达到二十四个,他们之间或多或少都发生过关联,就是这些人物与其他人发生的若干故事构成了整部影片。此外,每一个故事都还影响着其他故事,使得电影的情节更加复杂。总的来说,电影通过如此另类的叙事形式描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乡村音乐人圈子内外人们的生活百态。

本片如此另类的拍摄方式虽然可见编导功力,而且使电影非常有特点,但却苦了看电影的观众。观看本片时,要时时刻刻注意着字幕、关注着画面中的人物,而且还要联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且思考着故事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等等。总之,看一部Robert Altman的电影,可要比看其他导演的电影费时费力很多,至少在思考情节上要消耗不少精力。

看过本片之后,Robert Altman如此独特的叙事方式有两大缺点让我不能接受。一是电影叙事被影片剪接的零七八碎,尤其是在大段落的对话场景时。比如,在两个正常的对话场景,一般影片会直接将对话从头到尾描述完,但是本片非要将这两个场景交叉、重叠,几乎两三句话就会切换一次画面。有没有搞错!这样使完整的对话被分割,观看的时候需要自己依靠记忆拼接,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人为的制造理解障碍,这就是Robert Altman的水平?第二,就是片中对话中的对白大多是无意义的。观看影片时,一般情况下我会仔细回味对白,但是本片全部看完之后却发现人物之间的对话没有任何意义,都是一些闲聊,让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Robert Altman电影中的表演都是演员即兴发挥,这无可厚非,可是本片有些发挥过了——将近一半的对白与影片情节无关,Robert Altman和演员们一起把观众忽悠了。此片是Robert Altman电影中的极致,还是《陆军野战医院》和《高斯福庄园》靠谱多了。

虽说电影的两个缺点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影片群戏的拍摄方式很好的表现了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即那个疯狂的七十年代。片中每一个人物代表了一个特殊人群,政客、歌手、商人、明星、士兵等等,而每一个小故事反映了一种典型的社会矛盾,如夫妻不合、花花公子男人、外遇、理想与现实、战争伤害等等。虽然影片涉及很多,但影片中的事物都有一种共性——疯狂,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人们为了梦想可以抛弃一切,为了政治目的可以抛弃一切,为了赚钱可以抛弃一切,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抛弃一切等等,以至于在影片结尾,普通人竟然疯狂到要杀死一群乡村歌手。通过这些,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有那么疯狂与执着!在那个时代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只要你敢想敢做。真是一个疯狂年代!此外,电影反映诸多社会现象,通过它可以深入的了解七十年代,这也是本片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既然是以乡村音乐为的电影,片中自然少不了好听的歌曲。只是电影前半部分的歌曲不怎么入耳,后面的歌曲才渐入佳境,尤其是当女歌手被枪击后,临时顶替的女人所唱的歌曲动情、振奋而且富含热情,是电影中最好听的一首歌曲。看电影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歌曲就是演员自己创作的,查完资料才知道所有歌曲都是演员自己创作并现场演唱的,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其中有几位,很有当歌手的潜质,尤其是那位花花公子式的金发男歌手扮演者Keith Carradine及女搭档Cristina Raines,和片尾演唱最后一曲的路人女Barbara Harris,嗓音都很好听而且富有韵律。本片的原声带非常值得下来一听。

本片的演员众多,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很多人都找不到资料,只能简单写写。Henry Gibson扮演片中的主要人物,他一出场就发现很面熟,查完资料才想起来他就是在《波士顿法律》中扮演那个老同性恋法官的演员。没有想到,他还演唱过歌曲。Geraldine Chaplin扮演女记者,她在《日瓦格医生》里的印象还历历在目,她给我印象深刻还有一点就是她的相貌很出奇,让人难以忘记。刚才说过的花花公子式男歌手由Keith Carradine扮演,他在本片演唱的歌曲《I'm Easy》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歌曲,小伙子还是很厉害的。至于其他人,资料太少,而且人也太多,就不写了。

额外说一句,电影开始前旁白念的一长串名字,让我以为看到广告了,而且本片还打着ABC的Logo,真让我有一种看电视剧的感觉。

总的来说,一部讲述乡村音乐人七十年代生活百态的电影。歌曲好听,情节太杂,看起来很累,但是影片的结尾很震撼。经典谈不上,比《高斯福庄园》差很多,但是还算一部好片。

Cristina Raines

Cristina Raines

Barbara Harris

Barbara Harris

序列:0600

纳什维尔.Nashville.1975.D9.MiniSD-TLF

2011-10-23

 5 ) 娱乐至死

如果要挑出一部最具有美国气质的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纳什维尔》。此片并不是因为塑造个人英雄,塑造美国梦而拥有美国气质。相反,罗伯特.奥特曼锋利的切开了美国人的头颅,将脑子里的“精神”展示在了手术台上。在70年代这个遍地都是电视节目,嬉皮士,摇滚乐,毒品,性放纵的年代,那是美国社会最多元,最自由,最有魅力的时代。而这样的魅力来源于文化工业的兴起,其中广播,电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单一化的文化工业输出下,人也变得单向化。而反抗这种文化极权的叛逆者也随之出现,两股力量相互撕扯,好不热闹。另外,喜爱音乐,尤其是乡村音乐爱好者,此片一定会让你高潮不断。大段大段的酒吧或舞台演唱段落目不暇接,这也带表了另一种美国气质。

所有角色在影片开始不久的机场和歌唱女明星芭芭拉的机场欢迎仪式上一一登场。管弦乐队,军队,学校的学生演奏团队,无数疯狂的追星族,政治人士,广播里的政治宣传口号,政治标语,场面宏大又混乱。这是一个娱乐至死时代的机场众生相。机场里一个妻子病重的老人迎接久未见面的侄女,他告诉侄女婶婶很想见到她,但侄女却结束了对话冲向摇滚明星索要签名.......立志成为歌手但五音不全的餐厅女服务员在机场里不愿离去,她等待着芭芭拉唱歌,但身旁的黑人朋友告诉她芭芭拉不会在此唱歌,因为没有给她钱.......所有角色在离开机场开往市区的高速公路上遭遇了连环车祸,结果摇滚歌手汤姆不得不在车祸现场给一个个粉丝签名........在机场晕倒的芭芭拉住院时,各种媒体蜂拥而至,将医院走道挤得水泄不通……罗伯特.奥特曼用一个盛大开场讽刺了一个时代,一个文化工业极权下的娱乐至死时代。

黑人唱诗班的领唱,福音女歌手琳娜算是影片中戏份稍多的角色,她有两个耳聋的孩子。面对总是错失采访明星机会,总被拒绝的BBC女记者奥伯尔,琳娜以歌手的身份向女记者讲述自己的家庭,却遭到了嫌弃……琳娜在家与两个孩子手语互动的段落是影片中难得的温馨时光。不过她最后还是出轨给了疯狂在电话里追她的摇滚歌手汤姆,她赴约来到酒吧听到了汤姆的动人歌声后彻底沦陷。两人一夜情后,琳娜尴尬的穿上衣服回家,而汤姆则和自己的女友打着电话,并撒谎琳娜离开时的关门声是客房服务发出的......一直梦想成为歌手的女服务员在酒吧里唱了一首首跑调的歌曲后,在男人们的起哄中,不得不跳起了脱衣舞来满足观众的要求……对名利的追求和对自己不清晰的定位让她最终失去了尊严,成为笑柄。妻子病重住院的老人带着侄女来到医院,侄女为了美,为了身材而节食,结果变成了皮包骨。并且她还到处勾引,搭讪男人,对病重的婶婶毫不上心,最终婶婶死了,只留下老人独自悲伤。歌手与演出主办方就演出是否融入政治元素以及什么类型的音乐能有商业价值,更有受众群进行了协商。在文化商品泛滥的时代,在这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艺术与艺术商品早已背道而驰。最后的演出上,主办方与芭芭拉丈夫之间就舞台上挂出的政治横幅而争吵,歌手不愿演出参入政治元素,但其实政治无处不在。最后演出还是如期举办。所有角色再次齐聚一堂,结果却遭到了枪击,芭芭拉被打伤在地,生死不明。众人将她抬走后,主办方并没有结束演出,而是在一位救场的女歌手与黑人唱诗班演唱的无比美妙的歌声中结束了这场精神鸦片之旅。

“整个世界分成两极,可这困扰不了我。”

“生活也许是一条单行道,可这困扰不了我。”

“面包的价格让人困扰,可这困扰不了我。”

“减税也许永远不会来,可这困扰不了我。”

“你可以说我不自由,可这困扰不了我。”

 6 ) FIFF15丨DAY5《纳什维尔》:一出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浮世绘

第15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纳什维尔》,下面请看前线人物群像们撼动时代的评价了!

米米:

群戏大师,没有之一。

果树:

音乐让人自由,音乐才华让人有负担。

赵小毯:

好几场戏调度太漂亮了,就是前面剪辑看得难受。

莫扎特仑苏:

混乱中有奥特曼自己的秩序,在结尾处的交汇让所有故事线都清晰起来。

松野空松:

灾难一般的剪辑,本来大型群戏就费脑力了,还摊上这种剪辑,我真的好累。

George:

拍的非常好,所有人物都异常饱满。但相比《高斯福庄园》感觉有点失焦,或许导演就是想这样浮光掠影地把握时代吧,以及乡村音乐我实在不爱。

三岛行于海上:

明知道是刻意编排但又觉得散发着智性的美,就像每天早晨期望用发胶打理出的发型一样。散落和重组本来是社会常态,导演让它更紧密了一些。最喜欢林娜这条线,古典意味浓厚。脱衣舞片段呈现出的政治倾轧与男性上位为工具的凌迟透露出粗糙的残忍。

杰瑞米太阳:

OMG!这也许是我看过最难以总结的一部电影。除了罗伯特·奥特曼牛逼的群戏调度之外,我甚至说不清它到底好在哪。也许就是看完的时候,心里突然升起的一股复杂情绪。那是一种源自生活的荒诞,无趣、震撼和感动融合在一起的复合感受.。这部电影也让我头一次觉得对美国社会和政治有了新的理解。

我们敏熙:

最后仿佛是JFK的刺杀重演。想要去把握一个时代的感觉气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不过奥特曼的群戏大调度完美掌控住了。当整个时代已经走向溃败,政治似乎失去效用,但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局部好戏太多了:男人在舞台上唱歌,四个女人在台下看着他;女人和男人偷情完要回去,男人直接打电话给别的女人来,但女人却并不在意······P.S.歌太好听了。

Pincent:

超多角色,超多台词,充分调动演员饰演一种”路人角色”从而赋予剧情片超多纪实感,包括使用了现场收声。将一个国家战后时代的年代氛围放在一个微缩环境下进行全景式记录。一前一后两次受伤,歌声不能停止,摄影机错失关键,“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it don’t worry me”,精神和社会的双重危机是整代人都在面临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政治,它与我们息息相关”,《纳什维尔》是另一种《出租车司机》。

子夜无人:

真正把音乐精神这回事刻在骨子里的电影,人物的出场和运动就像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一样,这个世界总是在噪杂、总是在喧扰,可又总是愿意留下那些集体静默的时刻,他们一块儿看一场戏、他们一块儿听一首歌,他们浪漫之后又如此无情,可以扒光了一个女孩的衣服,把音乐梦变成脱衣舞。 结尾的十分钟直接把一切推到顶,这边是竞选的口号话音刚落,那边是枪声刚刚响起,台上的人绕开倒地的伤情继续唱歌,身后的唱诗班手忙脚乱赶到一侧,而底下的观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耳边仍然回放着,“这里是纳什维尔,不是达拉斯。”关于音乐与世界的关系,最好的表达尽在其中。

SONGMJ23:

奥特曼电影语言的本质,在于几乎将摄影机完全隐藏于现实生活中去捕捉世界原本运转的状态,这样即便你看到他那些窥视般的横摇和变焦,你也不能指责它不真实。而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种隐藏感的产生,恰恰又需要大量的设计。二十四位主角,横跨多方势力,游走于音乐节上多个层次不同的场合,每种场合奥特曼都有一套特定的“藏”法。如果说《大玩家》中的摄影机被藏得像一个打入好莱坞内部的侦探,《三女性》中的像一个幽灵,《纳什维尔》中的则是情系美国的天使。后半段很多室内镜头是温情、怜悯、关注个体的。本片虽文本讽刺,影像冷峻,但这些恰到好处的人道主义呈现,终究难掩奥特曼对美国独立200年的诚恳献礼和深刻反思。

DAY5的主竞赛场刊将在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十星神作!奥尔特曼好像没想讲任何故事,可是观众就已经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复杂情绪,这是一首献给70年代受伤者迷茫者的温柔诗歌,25个人物的生活相互交错,伴随着那些独立创作的歌曲,台上台下满是喧嚣后的落寞,复杂的画外音和声效处理是时代的最佳注脚,怅然若失的结尾令人感动不已。

3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如果要挑出一部最具有美国气质的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纳什维尔》。此片并不是因为塑造个人英雄,塑造美国梦而拥有美国气质。相反,罗伯特.奥特曼锋利的切开了美国人的头颅,将脑子里的“精神”展示在了手术台上。在70年代这个遍地都是电视节目,嬉皮士,摇滚乐,毒品,性放纵的年代,那是美国社会最多元,最自由,最有魅力的时代。而这样的魅力来源于文化工业的兴起,其中广播,电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单一化的文化工业输出下,人也变得单向化。而反抗这种文化极权的叛逆者也随之出现,两股力量相互撕扯,好不热闹。

5分钟前
  • 7级残废
  • 推荐

75/100,奥特曼用顶尖的群像塑造力强行建立了结构,70s美国战后芸芸众生速写,从文化到政治皆有详尽的反映,像一篇虚构的社会研究材料。

7分钟前
  • 德卡的羊
  • 推荐

摇滚乐汹涌的年代来拍老土的乐种,当然有挖苦右翼老粗群体的动机在(衣着艳俗的女歌星问谁是朱莉克里斯蒂?对比两人衣着的不同就看得出讽刺的点)。但是阿尔特曼的讽刺并不刻薄阴毒(矛头一样对准貌似左翼前卫其实虚荣做作的记者)。时代隔阂加文化隔阂,要领会所有的梗当然不可能但观影乐趣不缺。

10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本科的时候教文学概论的老师说:当你修饰的时候你已经离本义很远了。歌唱作为语言(说话)的一种终究修饰,那么是不是当你唱歌的时候你已经离真理很远了。

1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本片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腐朽,让一个想混进娱乐圈的女孩跳脱衣舞,并以最后歌星遇刺说明了艺术是脱离不了政治的。

17分钟前
  • 张京
  • 还行

罗伯特·奥特曼的美国70s乡村音乐之都浮世绘。多线网状结构,对数十位人物一视同仁,多主题叙事,政治讽喻,叠加的对白,音乐与竞选演说。怀念肯尼迪家族,汽车坟场与大象墓地的女诗人,连环车祸,[逍遥骑士]摩托,五音不全&脱衣舞。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9.0/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导演研究二刷,乡村音乐发源地纳什维尔众生相:歌星乐队经纪人,政客记者追星族,士兵刺客嬉皮士,梦想死亡乐声扬。普世欢腾下掩藏着无出路的脆弱迷茫伤感,奥特曼再显群戏大师派对男本色,熟脸多多原声赞爆(演员亲自作词作曲),与遗作《牧场之家好作伴》形成呼应:人生如演出,终究要落幕。

25分钟前
  • 穿山
  • 力荐

浮生扰扰,散而不乱;曲音靡靡,悦耳动心。

3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纳斯维尔或为奥特曼影史最佳。因为其鲜明的风格元素似乎找到了一块最佳的落脚点。你看,乡村音乐节,登台献歌穿插期间顺理成章,使影片合理地维系在一种轻快散漫的基调中;歌手歌迷媒体各色人等扎堆的地方,想不要群演碎嘴台词叠加都很难;歌星间的奉承嫉妒,歌迷们的狂热痴迷,一系列台下幕后的八卦揭示,相较于政治战争或西部等其他题材类型,更适于奥式琐碎去魅与温情讽刺的嵌入融合;最后,惊悚元素无需杜撰,历史掌故随手可得,并且演唱会高潮与开枪射杀之间形成了最强烈的情绪反差!……“你可以说我不自由,对此我不心忧。”片尾曲的演唱者芭芭拉哈里斯,与凯伦布莱克在1975年前后曾同时出现在《纳斯维尔》和《大巧局》。

35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越战后的美国浮世绘 奥特曼同学在下一盘野心勃勃的大棋 出色的群戏调度 混乱的音效 谁能告诉我那个开摩托的酱油到底是在做什么?还有谁能告诉我为啥奥特曼同学的音乐总那么好?

40分钟前
  • 周鱼
  • 推荐

《纳什维尔》有奥特曼最纯粹的意识外现,充满了独立又感性的微观联结浮世绘,如创造角色的方法论是在上一个语境中建立人物,然后放到下一个语境中来显现,于此同时,不同故事的纠缠方式,也为这幕嬉皮士年代芸芸众生相互相标注微妙而精确的评论,意指用乡村民谣千篇一律却深入人心的歌词,搭配细致不拘一格的风情画,呈现时至今日依旧可以窥探的去魅缩影,包容且前卫。

45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力荐

【B】奥特曼的音乐品味真的很棒,音效运用和场面调度出色,另外美国迷笛有没有约炮的呢?

4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好像全片都可以总结成一句歌词"You may say that I ain't free, but it don't worry me",如果只有时间看一部鲍勃,那一定是纳什维尔,它就是整个70年代人们半醉半醒人生的写照,在那里,他们随意走进一间酒吧,走上舞台,everybody sings! 原声太棒了

5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当时以为Player是他的神作,不想他只是惯常为之而已。到Short Cuts已深刻明白这个道理,Prairie Home Companion也绝非偶然,我们早在七五年就已有了全明星多线条连唱剧可供享用了。

56分钟前
  • 闻人林
  • 推荐

[纳什维尔]究竟是在说什么?到了最后我们发现根本没法讲出电影的主题,而这一次它一点问题也没有:我们无法为它归类,这正是伟大作品的标志。奥特曼看似散漫无结构其实大巧若拙的叙事是大师级的,人物线众多却清清楚楚有点有面,漫画式的人物却在下一秒就变得立体而人性化。这是一等一的浮世绘。

6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Altman's comment on Country-western music hub -- Nashville, filled with politics, just like Hollywood. A calculated and brilliant point-by-point deconstruction of the folk musical and the American myth.

1小时前
  • paracelsus
  • 力荐

擅长处理群戏的罗伯特•奥尔特曼以其出色的调度与控制力,在“喋喋不休”的对白与“混乱无序”的场景中,精确地描绘了越战阴影下美国芸芸众生的人情性态,并深刻揭示出普世欢腾气氛下的美国社会精神危机。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与最佳导演等提名,堪称美国70年代电影代表佳作

1小时前
  • (๑⁼̴̀д⁼̴́๑)
  • 推荐

When faith is fading, music or anything becomes the shelter; when the shelter is still trembling, idols are made to fool the minds. Fortunately, the next generation is deaf. Rich, but not busy; modern, yet still well grounded.

1小时前
  • V_Lachesis
  • 力荐

永远的群戏大师阿尔特曼如果不玩多线叙事就不是他了。纳什维尔众生百态的群像,角色遍布各种阶层和类别,甚至可以辐射到整个美国社会。而且还隐隐带着些冷幽默,像最后上位的女歌手,永远赶不上热点的BBC记者以及那个遍及影片始终的政治宣传。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