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

剧情片美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1984

主演:F·默里·亚伯拉罕,汤姆·休斯克,伊丽莎白·贝里奇,罗伊·多特里斯,西蒙·卡洛,克斯汀·埃伯索尔,杰弗瑞·琼斯,查尔斯·凯,肯尼思·麦克米伦,肯尼·贝克,Lisabeth Bartlett,Roderick Cook,Richard Frank,Patrick Hines,Nicholas Kepros,Jonathan Moore,辛西娅·尼克松,布赖恩·佩蒂福,文森特·斯卡维利,Douglas Seale,Cassie Stuart,约翰·斯特劳斯,Eva Senková,Ladislav Krecm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剧照

莫扎特传 剧照 NO.1莫扎特传 剧照 NO.2莫扎特传 剧照 NO.3莫扎特传 剧照 NO.4莫扎特传 剧照 NO.5莫扎特传 剧照 NO.6莫扎特传 剧照 NO.13莫扎特传 剧照 NO.14莫扎特传 剧照 NO.15莫扎特传 剧照 NO.16莫扎特传 剧照 NO.17莫扎特传 剧照 NO.18莫扎特传 剧照 NO.19莫扎特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04

详细剧情

本片从一个宫廷乐师萨里埃利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萨里埃利(F·莫里·亚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饰)是维也纳音乐界里有名的人物,自视甚高的他自从遇到了莫扎特(汤姆·休斯克 Tom Hulce饰),心里的妒嫉之火便熊熊燃烧不能平息。莫扎特总能以他超乎常人的音乐作品赢得全场惊叹,他的《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都成了传颂千古的经典。   萨里埃利对莫扎特又羡慕又嫉恨的心理已经发展到几乎扭曲的地步。他在莫扎特的事业上一次次的从中作梗——故意缩短歌剧的上演周期,恶意删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着丧父之痛时给他无情的精神折磨。贫穷虚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写就遗作《安魂曲》,一代大师35岁就与世长辞,留下不朽作品。而萨里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结局。

 长篇影评

 1 ) 纵情声色:莫扎特传

和大多数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从课本里知道了有个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对这名字背后其他的一切,我一无所知。
    我本可以就这样无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赎》里,安笛身陷地狱般的大牢,他打开扩音器,让音乐飘飞在整个监狱上空,所有的犯人,听得懂的,或者听不懂的,那瞬间,都停下来,静静地伶听。
    那音乐也飘进了我的心里,从前,我竟然不知道音乐可以让人心醉,心醉,它纯粹绝美得如一个由上帝从虚无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笼罩,却无法勘透那隐藏其后的神秘。为此,我问人:
    ‘音乐它为什么可以这样美?’
    ‘因为它代表了无穷的未知,它比诗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个优雅的、曾经愤怒过的诗人,而如今,只怀揣着曾有的梦想,一心想与生活和解的中产阶级优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欢的正是那个莫扎特,莫扎特从不曾愤怒过,他的音乐是流水,从来不曾带给人世半分的忧伤,他的音乐如小鹿在山间跳跃,又象清泉,温柔而不流于细腻,美丽而不华贵,就象一个来到人间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欢乐!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愿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过天使来贴近那个优秀青年的心灵的。我以为那是颗有着游吟诗人灵魂的高贵心灵,我对音乐、诗歌的无知正如我那被多年乡下尘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样,在这样精致的心灵前,我自惭形秽。除了一头投进那美妙的音符、诗句,别无选择。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终还我以颤栗,静夜里,我有时会发抖,除了这颗对着黑暗敞开,对无限极致的音乐开始学会敞开的心灵之外,我还有什么呢?我痛惜我识之太晚,我狂喜与自己终于与它相遇,抬头向前,唯有坟墓,那么,一路的流连望返,终也可以被原谅的。

    那些与音乐相关的电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视线,〈大提琴狂恋〉讲述了英国历史上最负成名的音乐天才——一个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拥有同样的音乐天份,然而,一个性情激烈,偏执,狂热,而另一个平和,温柔、细致,性格决定命运,前者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提琴家,后者成为业余的长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妇女,命运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过很多疯狂的,不为外人理解的极端之事,终死于孤零,而后者却颐养天年,平安地度过此生。
    这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区别!
    天才必须是偏执的,激烈的,狂热的,对喜欢的事物,有种一往无前的决心与坚持,而天才不得不对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终身地陷入与世界的纠缠之中,在被更广阔的世界所热爱的同时,与身边的一个小世界的关系屡屡开战,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恋》里有一个镜头:Jackie独在音乐场中央,所有的观众,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着亮衣,独自奏着那把提琴,她的头时高时低,整个身躯都与音乐化为了一体,世界隐去,爱情隐去,做为人的所有基本特征都可隐去,只有音乐留下,归属于于那个人群中间的孤独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会发疯,我原以为,莫扎特会是例外。那样平和,舒缓,优美的音乐,难怪所有有一对会审美的耳朵的人都会倾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疯狂,贝多芬式的愤怒,然而,每个人都懂得欣赏优美。那么,创造出优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优美,优雅得一如他的音乐,欢快地在乐谱上跳跃。
    而《莫扎特传》的拍法却与我预想相悖,它没有从莫扎特自身的成长来讲这个故事,它透过了另一个音乐家萨列里的口,讲述了那个在庸才与世人的眼里浪荡挥霍的可怜虫,那个小丑般的男人,那个可怜纯真无辜的孩子,那个历史上唯一能称得上音乐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几个细节难以忘记。
    一、 一个神父给叫来替老年的萨列里做忏悔,萨列里哼出几个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摇头不知,萨列里无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着哼唱起来,连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着轻打节拍,哼起那个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进维也纳的宫廷时,国王正在蹩脚地弹奏着萨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听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弹奏了下来,并即席加以润色,让音调更和谐,完美,流畅。
    三、 莫扎特将死之际,萨列里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记录《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这样,一个旷世的篇章由此诞生。与此相反的是,萨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赐予他灵感。可怜的人,上帝给了他鉴别优劣的眼睛,给了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走进了音乐殿堂的大门,却不让他进一步靠近,让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过一介庸才——那种痛苦,并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轻。

    无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美,据说当年它得了奥斯卡八项大奖,所有的音乐全部取自于莫扎特,《小夜曲》的轻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费加洛婚礼》的华美,很多场景选用了莫扎特的歌剧片段,那些欢快乐明丽的音乐与加诸于莫扎特身上的种种厄运如影相随,音乐不断往前推,节奏越来越快,色调也慢慢变得黑暗,那紧紧注视着天才的萨列里的目光也越来越阴郁,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陷井,莫扎特已无处可逃!
    所以他必须早逝,其实他的早逝该算是一种福份。在这样的浮华尘世里忍受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归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唤,他感受到了,虽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听命而去。
    仅仅把萨列里理解为那个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萨列里似乎并不完全说明问题,也许,导演用他来表现了所有嫉妒的庸才们。天才总是孤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庸才的时代,音乐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负担,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只能衬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灵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后,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丽的音乐如流水。

    其实,这世界上,爱音乐者甚众,真正懂音乐的人却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乐的,倒是那个不断为他设置障碍,最终逼他走向死神的萨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伟大与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终就无缘走进那扇为上帝所宠幸者的大门,他才不顾一切,一边为莫扎特的音乐欣喜若狂或热泪盈眶,一边暗暗发誓:务必要摧毁那被宠幸者。
    那些爱音乐的,奥地利的皇帝,那些宫廷贵妇,那些乐师们,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们,那些的民众,以及隔了几百年后的千山万水在遥远的亚洲大陆的中年阶级青年和山地女子,这些俗人们,他们都没听清故事的内容,他们凭直觉感觉到了天使的呼唤,却不知那呼唤来自何方,为何,将走向哪里,也不知那个小丑般纯真苦难的男人,他最终是上帝选派的使者,来人世传播来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课堂上,我讲起莫扎特,我说:
    He is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课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Alas, 他们会去听莫扎特,然后被感动。又一扇门被推开,Alas,莫扎特,那个音乐的主宰,音乐的神、精灵,音乐是你手中的奴隶,Alas, 那些远去的身影,所有的诗歌,音乐,行走和与上帝有关的胡言乱语,我永远心怀感激!Alas, 其实我可能会更欣赏贝多苍斗士般的激情和愤怒,然而,为了美,为了来自天堂的乐声,干杯!
    原谅我,我最终不懂音乐!

樱樱制造

 2 ) 国王打的哈欠

国王打的哈欠
文/caesarphoenix

在大多数时代的大多数地方
艺术家都要通过在国家部门谋求职位或依附于权贵,才可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养家糊口),进而才有可能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影片中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最终能够得以排演,是因为莫扎特描述的“仆人趴在地上丈量长度看是否能够放下婚床”的开场吸引了国王。也是因为国王觉得演员们跳来跳去太傻,芭蕾舞段落才得恢复免于删除。
官僚们以国王的禁令为难莫扎特,每每靠国王施恩才得以解围。
影片中的奥地利国王本没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却为了皇家的体统、礼仪、威严,而要学习这种向来为贵族精英所把持的艺术,也因其地位有着评判音乐的最高话语权,要为是否能够上演、上演多久做最终的决断。
由此看来,由不懂行的指挥懂行的是历史的常态。
稍微值得庆幸的是,那时欧洲各国的君主不管其是否真心诚意,都要摆出一副开明君主的架子,这是欧洲的政治传统,也是新时代启蒙思想传播的结果。
所以即使打了一个哈欠还会有九次上演的机会。
况且对于一个没有音乐的耳朵的人,听四个小时只打一个哈欠,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正如影片中的一个段落所表现的,莫扎特的音乐甚至可以使狗短暂的安静下来,但他的音乐绝不是为狗而作。
莫扎特后来也为平民剧场写怪诞幻想剧的音乐,但骨子里他的音乐始终属于上帝。
国王和当权就算不是永远的存在,也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法逃避的艺术家们在网络共享的时代中依靠着大众也许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吧,不过也有可能是更大的禁锢。
大众的哈欠会比国王来得更早也更响吧。

 3 ) Ars longa, vita brevis

这是一篇不太想说技术的影评。

我并没有特意重新再看一遍过。我只想说说,当你忘掉这些演员后面有摄像机,而是只有你的的时候,粗粝,不经过叠嶂的知识加工,又最经时间考验的记忆中感受。

上一次,是几年前纽约圣诞节前的一个寒冷的夜晚。一家精品旅馆找出了一份保存完好的胶片拷贝,于是在自家的地下小影院举办的放映。画面自然有一些岁月的划痕,观众三三两两不过十人,制作人和女主角也在席间,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便是Q&A,大家各自侃侃而谈一个小时,从筹备到拍摄的过程,也少不了一些趣事,直到观众所有问题问完,仍是依依不舍。那时我突然觉得电影艺术和观众该有的距离原来就是彼此面对面,没有托起来,也不需踩下去,坦白说,踩也是很费力的,谁想一天到晚放眼望去只能踩,只能恨呢?


个人的奋斗可以有,历史的进程不可无。这电影拍摄本身相当的应景。福尔曼流亡美国,拍完《飞越疯人院》以后,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能回到祖国老家拍电影,全程剧组宾馆被装窃听,拍到哪里秘密警察鬼鬼祟祟跟到哪里,好像一部关于莫扎特的biopic能搞出什么通敌卖国的阴谋诡计(虽然也不是没可能)。

铁幕下长大的福尔曼,太清楚那些不是东西的东西是什么个东西了。没有赤色的创伤是很难拍出《飞越疯人院》的。18世纪的维也纳虽然没有干部书记,但家长式的威权资格老要管教管教桀骜不驯的年轻人都是一样的。老爹门口一站,哪管你写得好不好,上来就失望煤气灯,让人自动觉得有罪喘不过气来。几个老不死眉来眼去三言两语,几下就能塑造出那种令人作呕的教导主任式的压抑。到底是霸占着解释怎样是艺术和什么是美的权力。德不配位,但就是放在了能压你一头的上面的位置上,掌控着你能自我实现的边缘。这就是我们对《飞越疯人院》里的护士长或者《哈利波特与凤凰社》里的乌姆里奇源自于童年近乎PTSD式的生理不适。你可以说他们代表或者象征着那种抑制生命生长的恶;你也可以说恶的触手爪牙,物理的延伸,别的啥都不干干不了怎么就偏偏来制你。个体消亡附依了也好,还是长出来的盘纸错节,他们唯独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有人的形态,只是恶的平庸,只能是抽象的“他们”。

而萨列里不同。是人。是我们。你在“他们”身上看不到萨列里的煎熬,虔诚,牺牲,委屈,虚荣,不甘,愤恨,羞愧,嫉妒。你也看不到“他们”有萨列里的欣赏,懊悔,自责,甚至最后真正的钦佩。莫扎特死前短暂的一瞬,是通过萨列里的手写下来的。

你怎么就不懂呢? 不不不,你太快了,我不懂啊。

那一面催,一面一副急着要哭的样子,还有紧接着以为作业已经可以交差,而天才才刚要施展才华的反差都让我揪心。这些都是太过熟悉的感觉,只要你有过一刻想要争取。中学时候一道数学题做不出的懊恼,平静下来花好久做了出来,却总有人不打草稿就能说出答案的,你想到的当然不是把你同学干掉,而是嫌自己太笨,这种智力的崇拜当然是病态的,可是我们又无时无刻地被逼着赤裸地比较,从文艺复兴的画家们到中学课堂,“你有还是没有”的问题都在折磨着我们。

但萨列里最后还是触碰到了他一生都觊觎的那点神性了,尽管是那么短,他也在那一刻明白自己做了什么样的一件事情。明白了有些东西高于我们。高于个人,甚至高于作者,接手的人知道有更大的责任,要保留下来,就像维吉尔死前想要付之一炬的《埃涅阿斯纪》诗稿。他的救赎并不是垂垂老矣时在精神病院承认自己是凶手的忏悔,而是莫扎特的生命的最后一刻就开始了,毕竟……他也完全可以烧掉或者说是他写的不是嘛。

反观他们呢,始终就只有那种你能奈我何的傲慢,好像校长站在领操台上放眼望去,几百个人齐做广播操就是好,齐是自我意志的延伸。瞧他们乱涂乱画莫扎特手稿的给得意的,有萨列里的勇气承认什么是美什么是好么?好在小人得志虽然卑劣,但看来没有什么深度。太监坏,也就是坏在sm道具花样多而已。要去humanize他们是很难的,做正常人做的事也似乎不可想象。你指望他们眼里,他上帝算个什么东西?


朋友曾经跟我开玩笑说,虽然正能量和封建毒草这样的词很蠢,但这里的毒草也未免太多了一些。要么是春药,要么是毒药,过把瘾,求速死,做鬼也幸福。真正给你力量的几乎没有的。壮志凌云一定要浇灭,才华横溢一定要辜负,伤痛和无能上瘾。连李白也是“且放白鹿青崖间”,仰天大笑,避世吃老酒。

萨列里本应是最懂莫扎特的人,结果不做高山流水,偏偏要做特供审查员打他的七寸。有个不懂还得硬装懂的皇帝,几个指手画脚的乐师做领导,有个从小摁着他窒息的爹,有个养女儿跟养狗一样还“你弹你弹呀”的土豪(philistine)老板,有个势利眼丈母娘。甚至他自己也肆意挥霍着才华。得承认,唯一有点倒霉的倒是他的老婆。

何等的孤独。美好的东西像是世界的囚徒,但也有如希望自由和真理啊,关都关不住。

莫扎特走投无路接私活写出了《魔笛》,这相当于在情感公众号上写《安娜卡列宁》了;丈母娘叽里呱啦追着一顿骂,他眼睛一亮,镜头一切切到夜后咏叹调,本意是幽默,可怎能叫人不动容呢?(我当然知道这不是真的。)

我人下流,但我的音乐不是。(I'm a vulgar man. but I assure you, my music is not.)

莫扎特的音乐就是一支穿云的箭,是莎士比亚说得最好:

Who doth permit the base contagious clouds To smother up his beauty from the world, That when he please again to be himself, Being wanted, he may be more wondered at By breaking through the foul and ugly mists Of vapours that did seem to strangle him.
—Henry IV, Part 1 1.2.205–210

牢笼里的鸟儿要唱歌,栀子花都是痛痛快快地香。肖申克里公放(正好又是)《费加罗的婚礼》,Sia的大俗歌里唱的那样,我不管,我要唱,走调也要唱,不唱就会死。不是争一口气,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是只有同归于尽玉石俱焚 。雨水冲刷疮痍大地,石头缝隙迸出的一朵花。

原来人间的美是这个样子给人力量,给人希望,像那句话说的,猛然发现,并非死亡漫漫,而是生生不息。悲剧是悲剧,前半部阳光明媚意气风发,后半部寒风凌冽雪上有霜。但抹抹眼泪又何妨。美好的音乐确确实实是留了下来,生命一瞬,艺术永恒。阉不掉,谪不了,美属于我们全人类。


福尔曼18年去世了,所以夏天时候,我在电影节上看了他生平的纪录片,不长。这是那天最后一档,意料之中的是观众寥寥无几,我又想起纽约的那个夜晚。一对老夫妻开始还兴致勃勃,刚15分钟看完导演父母在集中营双亡后就起身离去。 …… 结尾,福尔曼搬回了捷克,最后他说几句话,我概括大意是:他们虽然已经倒了,但我们被他们弄坏过的脑子,还要好久好几代人才能修好。

我深以为然。

 4 ) 谁成就谁的不朽?

由于想象力的匮乏,自认为不算是好的写手。即使想把历史哲学人文方面的诸多元素运用于自己的作品,如果没有切身体会的真实体验,也是很难。而人生实在是太短暂,想去完成的事情太多,真正能够经历的,却又太少。好在,还有一种表达方式,叫做电影。有着挑剔的眼睛和耳朵——人的神经元是很奇妙的东西。由是,能够享受像《莫扎特传》这样的视听盛宴。

不能否认这部电影在配乐方面的成功,由莫扎特这位优秀的天才作曲家传世的诸多佳作成就了这样的华丽动作。有新意的叙事手法,片长三小时却毫无赘述的紧凑情节,震撼与惊喜一波一波地接踵而至,乱花渐欲迷人眼。

神父在说着:忏悔吧,上帝的子民。主赦免你的一切。神父之于我的意向之中,是完全理性的存在。用宗教的准则判断着一切事物,黑是黑,白是白。由是影片从被关入疯人院的前宫廷御用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展开。曾经的萨列里,对音乐如神祗般顶礼膜拜,伏在上帝脚下亲吻主的脚趾。一心想要通过音乐来歌颂神,甚至不惜为之付出贞洁、辛勤、甚至是人性崇高的品格。可是上帝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上帝“赐予”他的仅是一种对于音乐——甚至可以说对于莫扎特的音乐的独特的识别能力和读解能力,而并非创造力。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对于爱音乐狂热程度毫不亚于莫扎特的萨列里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使他不由得陷入对莫扎特及其作品的矛盾情结——尽管厌憎莫之为人,却对其作品推崇备至。他是有远见的伯乐。对两者区别对待,而这直到现在,还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由萨列里向神父的叙述而展开的莫扎特生平,既不委婉,也不动听。时不时夹杂其中的咒骂,和对于上帝的牢骚,能够看到他在莫扎特死后饱受了多少良心上的谴责和对自己平庸的愤懑。萨列里并非大奸大恶之徒,甚至在这两人中,我更喜欢萨列里。在父亲因小事故世之后才开始自己的音乐旅程,虽是被迫,至少也体现了一些责任感。

而莫扎特呢,追逐女人和音乐,只是他的本能反应。天才或许本身就是用来挥霍的,音乐对于莫扎特来说只是可操纵的表达工具,如同寻常人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有个场景印象非常深刻:莫扎特一边喝酒一边玩着台球,就这样不经意地,却创造出传世的不朽作品。这样天然去雕饰的音乐,流畅而且完美,改动其中任何一个音符都大概可称之为“上帝的旨意”。而萨列里呢,他作曲的时候总是要正襟危坐于钢琴前面,仔细地弹着改着每个微小的部分。

影片中的莫扎特,对金钱淡漠,自信到狂妄的态度,笑起来分明有些粪土江山的象征主义。或许艺术家本身,就注定了与金钱无缘。艺术的发展需要一些放浪形骸,和之于传统的挑战。像是凡高,提奥的赞助成就了他身后的辉煌。然而提奥毕竟是凡高的血亲,况且提奥不懂美术,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出于对穷困潦倒兄长的责任。这样的风格,注定了不是适合萨列里的道路。萨列里不是莫扎特的任何人,他也就只能发发“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了。

如果莫扎特降生在现代,我想会是个实验派的摇滚乐手。仍然是不按照常理出牌,大概会很朋克的打扮。萨列里的作品则是中规中矩的,没有对传统的挑战意味,出现在维也纳这样的音乐之都,总有些重复别人的痕迹。或许就是其作品在几十年之后湮没于众声的原因——历史是不会由于某个不成功的音乐家拥有高尚的人格就记录下他平庸的作品的。很残酷,不是吗?

但至少,萨列里在我眼中,并不是个庸才。对于美食的良好品位,懂得享受生活的快乐,熟悉与人相处的技巧,还有,高尚的人格。当莫扎特的太太请求他看莫的作品的时候,充斥在他心中的嫉妒以及仇恨使得他说出“你晚上再来”的话。女人真的回来并且将衣服脱得只剩下贴身内裤的时候,萨列里却摇了身边的铃叫来仆人,让女人离开之后自己从房间出去。悬崖勒马。试想若是事物按照其本身应该行进的前进方向走下去的话,莫扎特和萨列里一定会是誓不两立,也就没有后面种种可能性的发生。

片中的主要线索是老年萨列里对神父的叙述。神父的神情从初始的无谓平淡例行公事,到渐渐的被打动,被震撼到无言以对的过程,再现了萨列里眼中那一段莫扎特这个音乐巨人一生的传奇。认识到自己是个庸才是件很难接受的事情,而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个庸才是件更加白痴的事情。片尾,萨列里端坐于轮椅上,带着无奈接受的心情,对疯人院的众生大喊“我赦免你们”的时候,我有种错觉,似乎他就是上帝,就是神祗。或许他对第三人讲述自己的嫉妒之后,可以完全得解脱。毕竟在莫扎特在世年代,他算是为数不多的理解莫扎特才能的人之一。没有萨列里的存在,也就没有莫扎特的安魂曲。赦免的,应该还包括他自己。

这是一部不存在爱情的电影,莫扎特的夫人并不理解他的音乐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讲述的,只是两个懂音乐的男人之间千丝万缕的羁绊。萨列里原罪,世人在他的角度都会犯。而错就错在,他也是为了音乐而生。

 5 ) 能把这么多杰作串联起来就是大功一件

时值学习欣赏古典音乐到了莫扎特一节,便翻出这部198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来结合欣赏。它获得了8项奥斯卡奖,还罕见的两位男主角(萨列里和莫扎特)都得到了影帝提名,最终萨列里的扮演者F. Murray Abraham取得影帝桂冠。

本片虽是传记片,但是根据同名戏剧’Amadeus’改编,和史实多有出入,历史上萨列里对莫扎特是衷心的欣赏和帮助的。这样更改显然是为了剧情的戏剧性,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周瑜和诸葛亮一样。整部电影用嫉妒来支撑剧情,其实是有点单薄的,而且叙事风格有点过于美国(比如符号化的把父亲作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阴影,而莫扎特出场的那一段都有点希区柯克范了),加上英语(而非德语)对白,给人并不是特别原汁原味的古典欧洲风的感觉,是为一个遗憾。童颜巨乳的莫扎特夫人秀色可餐,虽也属美国风味,但从个人情感上扳回一城。:目

本片的配乐自然清一色莫扎特作品,然而不用重新作曲未必意味着轻松,如何在电影里安排好这一大批杰作是个难题,毕竟它们可能才是本片的真正主角。本片做到了这一点,配乐情绪和情节相当契合,尤其是几大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直接融入了剧情(岳母训斥和《魔笛》夜女王咏叹调的衔接可称神),还有和死亡直接相关的最后遗作《安魂曲》,以及若干次萨列里嫉妒莫扎特才华时回响的《第20号钢琴协奏曲》。唯可惜交响曲没得多少用武之地。

莫扎特所处的古典时代,音乐不再专属于教堂和宫廷,它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莫扎特的音乐中表达的情绪和戏剧性是如此的鲜明和灿烂,甚至接近了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感浓度,但却保有惊人的平衡性和韵律感。一言以蔽之,就是乍听起来就很悦耳,接着还能被其情绪感染而永远不腻。清新婉转如《小夜曲》,华彩绚丽如20号和23号钢琴协奏曲,紧张亢奋如《第40号交响曲》,喜剧更胜正剧如《费加罗的婚礼》,神奇灵异如《魔笛》,沉重如《安魂曲》,他的创作速度如此之快,这灵巧的乐思仿佛是上帝在他脑中奏响,而他只是记录下来而已。仅看那令人眼花缭乱的乐谱就知道,人类的记谱法在他的乐思面前都显得笨拙。

许多音乐类电影都有一个问题,就是铺垫了半天一曲如何天籁,而音乐登场时听来也不过尔尔。而莫扎特的音乐则完全没有这种压力,如笔者平凡的耳朵都能从中感受到片中的赞美。虽然拍的太美国了点,这部电影能把这么多杰作串联起来就是大功一件,剧情太复杂反而影响音乐欣赏。闭上眼睛听这部电影,就值得五星。1980年代真好,还能好好的拍一部3个小时的电影,留给音乐足够多的时间。建议熟悉一下莫扎特的作品再看电影。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6 ) 美国化的《莫扎特传》

一.演员不合格
老年萨列里解说词般的陈述,神甫记者般的沉默,这就是线索。
所有演员完全美国化的表演,令人啼笑皆非,难道这部影片要成为喜剧,或喜歌剧,但喜剧不等于搞笑。
即便是美国导演此片,也应该使演员讲德语,因为英语在此种场合不合时宜,它很难听。
莫扎特的傲慢无礼不等于愚蠢无知,不等于猴子般的耍宝。是谁设计了他的笑声,他一定不认识“儿童”。
从莫扎特身上,看不到任何属于“人”的东西,亦无“神”的东西。
奥皇前言不答后语的台词,毫无延续性。除非他不是正常的“人”。还有那死鱼般眼神,例行公事般的行动,既无和蔼,又无尊严。
学院院长无需如此戏剧化表演,他是一个正常的“人”,不是一个应该具有什么品质的“角色”。
还有,莫扎特父亲白开水般的面孔,就意味着那是谨慎,思虑吗?

二.情节不合理
莫扎特夫人起先体谅丈夫,向萨列里为莫扎特谋职位,而后又对莫扎特父出言不逊,而后又像为符合影片进度,又表现出持家,接着又变得懒惰。
莫扎特既想表现出才华横溢,又摆出一副白痴的脸孔
萨列里的忏悔,负罪,简直就是中国化的自欺欺人。可笑至极。
更可笑的是,萨列里竟派女仆到莫扎特家做内应,这位“内应”见莫扎特酗酒也会惊恐万分?
萨列里想出一个绝好的主意除掉莫扎特,什么主意,找人假扮死神,而且死神付他赏酬?假如莫扎特惧怕死神,他会怎样死去,而且假如莫扎特因伤神过度,也不至于扮出溺水而亡的死相。
萨列里嫉恨莫扎特,欲害之,目的又是为了得到伟大的安魂曲?他何以知晓安魂曲一定伟大?

三.艺术不到位
为了表现莫扎特音乐的崇高,至少应该拍摄歌剧院的穹顶,但是没有看到。
当时的音乐指挥没有指挥棒,但是指挥家的手应该是弯曲状的,不是像那位莫扎特用手指乱点。更甚者,萨列里的指挥绝对是在赶马车。还有何神采可言。
拍摄剧院指挥的角度,俨然现代都会。
莫扎特对其音乐的理解仅是“它在我的脑子里,余下的只是借着酒与时间将它写出来”吗?
莫扎特的发式太现代化
莫扎特的夫人是被侍卫拽到台上来的,莫扎特果然很“乡下人”
莫扎特去应聘家庭教师,他的确是走错了地方,他走进了一户“美国居民住宅”,并且他们家的狗比主人更具音乐鉴赏力。
尤其莫扎特手持酒瓶的样子,宛然美国现代混混。
莫扎特至死也未想好如何去死,导演说到“时间到了”,于是莫扎特停止了表演。
童年的莫扎特没有台词,长大后的他又竭力扮天真。

四.对白机械化
由于演员弱智的表现与编剧稚拙的手法,导致了对白机械化。而且,我还看到有中国化的风格夹杂其中。

结论,作为真实存在的莫扎特被戏仿了,作为艺术体存在的莫扎特被玷污了。任何一部由欧洲名著改编的电影都要好过《莫扎特传》。

 短评

#重看#4.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才总是不容于世地孤独前行,以对手的视角描述莫扎特一生,更反衬出他天真的赤子心,这种几乎沐浴着神之恩典的天分,即使用尽阴谋也难掩的光芒,也真是叫人绝望;世间庸才自然无法明晓一抔黄土下的炽热灵魂,大部分人都淹没在嫉妒、愤怒和欲望中。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80min导剪版。一天不妒英才,二众生不平等。摄剪乐演服化道全方位教科书,开场五分钟就能预知的三小时古典主义享受。无论是关于谁的传记电影,自圆其说永远比还原真实重要,因为真实还不原,比电影更能“还原真实”的媒介也多了去了,相信以“曲解”为由贬低本片的各位比起导演都是超级庸才。

1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杰出的存在似乎总有着宿命般的悲凉与无奈,只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感慨。上帝派他将最美妙的旋律带往人间,人类却用虚荣与嫉妒的原罪亲手将这份来自天堂的恩赐摧毁。他离开人世时穷困潦倒,长眠之处甚至没有一块墓碑,只能租借棺椁搬运尸骸,与贩夫走卒在同一土坑中被污泥掩埋。

13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萨里埃利望着床上疲倦的天才,他曾在宫廷里见过他的轻佻,在剧院里见过他的狂放,却从未如此近距离,替他触摸安魂曲的音符。他狼顾了一生,奈何天才却向他致谢。从此再无一人才华若万丈高楼,指挥时千军万马。庸才向上帝求乞一世眷顾,他以为自己是天才的影子,却忘记天才就是光。光,从来都没有影子。

1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在許多莫札特的生平記錄中, 這首安魂曲事實上是未完成的, 而在電影中, 薩耶里極度想要除掉莫札特的部份也稍嫌誇大。不過整體而言, 整部電影敘述莫札特的生平, 穿插著他的創作, 將觀眾帶領到音樂的最高境界,實屬佳片,值得一看。

18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Too American

20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神赐世人天才 世人葬送天才

24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A-】教科书般的剧本,教科书般的剪辑,教科书般的表演,教科书般的音乐(这点得益于莫扎特本身的牛逼),没有任何理由不给五星。Too American?那又怎样?电影够好就行。

25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电影凭空加入一个上帝的第三方,萨列里向神父忏悔,把莫扎特的才能归结于上帝的赠与,把自己的妒忌视为对上帝的对抗。如果没有这个视角,二人的纠缠只是纠缠,加入了上帝这一层,就变成了天才超越时代的命运。

27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伪君子对真朋克的羡慕嫉妒恨,艺术的大门不向藏污纳垢的心灵敞开。天才与平庸、叛逆与守旧、平民与贵族,精致复杂的鸡血鸡汤经典。当你无限接近我却永远也无法与我平起平坐时,你最懂我。毁灭你之前我真诚地对你说,你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与萨里耶利对各自父亲的态度值得玩味。

31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当庸才遇上天才,羡慕过后只剩嫉妒!影片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一是莫扎特的笑,二是莫扎特妻子的甜,真是太甜了~~

35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非常好。唯一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总觉得男主角长得像蔡康永,连同女主角也越看越像小S起来,结果我总有《康熙来了》穿越的错觉。

36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和我想象中的莫扎特先生的形象相差甚远.

39分钟前
  • kingfish
  • 推荐

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懂你,这是我的荣耀,这是我的悲恸。

44分钟前
  • 右手
  • 推荐

背离历史真相而求革新与前卫的传记片可以走到多远?《莫扎特传》靠一个甘愿禁欲的虔诚信徒毁灭信仰、嫉妒致疯的“新说故事”,足以代表好莱坞给出的最高峰之一。“我代表世间所有的庸才,我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我宽恕你们,哈哈哈哈....”亚伯拉罕,伟大表演的范本。音乐剧跨媒介的互文尝试亦相当成功。

48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小时候看这片儿,同情莫扎特。现在再看,同情的就是那个嫉妒莫扎特的乐师了。“上帝既然给了我欲望,为什么不给我才华!?”此问堪可让天下庸才抱团一哭!

51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一屋子的假毛怪!与史实不大相符,仅供娱乐的视听享受~演M的筒子不仅长得像马,且笑起来也像,怪不得化装舞会也戴马头~他老婆好少女,虽瘦但胸不小~【天才总被庸才包围:爹爱钱,老婆爱钱,丈母娘爱钱,同行排挤,上司不赏识】M本质是少年人的轻快欢乐,米国人更喜欢他。共济会。男主是gay

54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我出生时拍的一部片子 我戏称一九八四年是不死年代 八四←→不死 所以一有人问我几岁了 我总是会说「不死年代出生的」 虽然基本上讲的是一个嫉妒的故事 但是八四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惊 莫扎特传的音乐真的是很震撼人心

5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hahahhahahah 他的笑声太迷人了

60分钟前
  • 周祺 Zhou Qi
  • 力荐

如果你在生卒年见遇见过一个旷世奇才是何等的幸运,当你费尽心机却无法掩盖他的光芒的时候,又是何等的悲哀~~

1小时前
  • 冥王疗愈师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