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乾隆

台湾剧台湾1991

主演:郑少秋,赵雅芝,江淑娜,周庭坤,张庭

导演:范秀明

 剧照

戏说乾隆 剧照 NO.1戏说乾隆 剧照 NO.2戏说乾隆 剧照 NO.3戏说乾隆 剧照 NO.4戏说乾隆 剧照 NO.5戏说乾隆 剧照 NO.6戏说乾隆 剧照 NO.13戏说乾隆 剧照 NO.14戏说乾隆 剧照 NO.15戏说乾隆 剧照 NO.16戏说乾隆 剧照 NO.17戏说乾隆 剧照 NO.18戏说乾隆 剧照 NO.19戏说乾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3:07

详细剧情

  三次出行,三段邂逅,三段传奇。以戏说的形式描述了乾隆皇帝(郑少秋 饰)微服出行过程中,遇到的奇景奇事,从诗情画意的江南到神秘的西滇,结识朋友,偶遇佳人,趣事不断。或是纵情山水,或是身处险境,或愉悦或失落。在这过程中,体会皇帝的得意与失意,取与舍。  故事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江南除霸》、《西滇风云》和《宫闱情变》。三段故事的女主角性格各不相同,一个是盐帮帮主程淮秀(赵雅芝 饰);一个是欲向乾隆讨杀父血债的侠女沈芳;还有一个是江南刺绣女金无箴。在河山间,在惊险事件里,穿插着乾隆与这三位女子的感情纠葛。本片自开播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被誉为十大经典港台剧之一。

 长篇影评

 1 ) 情到浓时情转薄——金无箴


金无箴是个什么样的女人?这个问题在《宫闱惊变》前两集她还未出场的时候我问过自己,在《宫闱惊变》结束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
说她聪明,说她冷静,说她才华横溢,说她义气,说她柔软有心计,都不够贴切。她是个入世又出世的女人。举止谈吐全是闺秀气质,甚至被抓到土匪窝还是满口斯文,这么看堪称是当时文化教条的典范,这是无箴的入世;但这些表象下的她和土匪做朋友,拿贡品做刺绣参详,在天牢里和皇帝谈恋爱,可谓什么出格做什么,她说是事情逼到那里,情非得已,或许。但却情非得已的那么坦然,让我由衷的欣羡。这是无箴的出世。她骨子里清高、出世,但又肯屈就地用世俗来保护自己,所以她是个必定能让自己幸福的女人。
我们认识金无箴是因为钦妃送乾隆爷的一件坎肩,一个连宫里的嫔妃都忍不住夸赞的女人。乾隆爷认识金无箴按道理说也从那件坎肩开始,但他全部的心思都在对另外一个女人的气上了,根本没从那绣品上留心思,所以做不得数。
乾隆爷认识金无箴是从天牢夜深开始,他问她答,每一句都叫他意外,他以为只是一个囚犯,没想到是个颇有文化的囚犯;他以为只是一个秀娘,没想到是个家世不俗的秀娘。有人说金无箴有卖弄学识之嫌,但当时是在天牢,一个连命都不保的囚犯还有卖弄学识的心思?那是太瞧得起金无箴的虚荣心了。
可以说,那一问一答,金无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的,因为不能错。而唯一不错的方法就是扮演一个符合统治者教化的形象,金无箴显然是成功的,连做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都频频点头称许。人越是小心翼翼的时候武装便越深,而金无箴的武装便是传统教义,也由此可见她的入世之深。问的痛快,答的流利,问到关键却只得一句“不能说”,这句“不能”颇有技巧,不是顽抗的“不说”,而是想顺从但却有苦衷的“不能”,姿态很低,态度却很明确。这是讲话的智慧,也是无箴的坦率。这个女人虽入世并从善如流,但骨子里的出世与清高却让她不屑虚假,讲就讲真话,说就说实话,不该讲不能讲就不说,假的、虚的又何必!
那怎样才讲呢?用刑才讲?答案是“不妨一试”。大家都说这样的金无箴有义气,在我看来确是她原则使然。这女人太过冷清,义气这种需要热血冲冠的词于她不合适,对她来说只是不能讲的和不该讲的原则而已,为了这样的原则而“鼎镬甘之如饴”。正是这句“鼎镬甘之如饴”让乾隆爷真正认识了金无箴,认识了她的美丽,她的坚持,她的倔强。看见她仿佛看见淮秀,看见沈芳。于是他黯然的走了,留下惊诧的她。
金无箴的美丽在这一幕已经展现完毕,再往后不过是对她美丽的具体陈述,才华、容貌、行为举止、饱读诗书、刺绣、气度、应变等等,无非是让这个女人的美更具说服力而已。再然后就是选择,因为金无箴一开始认识的就是皇上,所以这选择也必然是一开始就要考量的。这就不得不说到钦妃,我曾经说过她和金无箴是不能分开来看的。
金无箴美,钦妃难道就不不美吗?金无箴聪明,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学到通透的钦妃能说不聪明吗?金无箴有灵气,钦妃就缺吗?乾隆爷不明白大字不识的粗汉子怎么能和金无箴成知己,钦妃张口就道“识情”,和金无箴的答案不谋而合,能说这样的女人没有灵气吗?这边厢刚说乾隆爷一天问三次案,那边厢钦妃就回忆他也为她忙过的,就是再忙一天也要去看她三次;这边厢乾隆爷刚发完脾气说,金无箴不过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流,怎么有能力抢贡品,不过是受牵连罢了,那边厢钦妃就回忆说,那时候他总是想方设法为她开脱,即使是她的错,他也认为是别人的错;这边厢乾隆爷刚跟无箴说完情话,那边厢钦妃就回忆乾隆爷跟她说过的类似的话,而乾隆爷却说那是真话,但是过去,现在听了要起鸡皮疙瘩的。就连做梦在大殿上跳舞,刚和无箴跳完,钦妃就出来说你说只和我一个人在这里跳舞的,这一切都是巧合吗?当然不是,这是金无箴能相见的自己在宫里的未来。因为她出世,所以她比钦妃多了几分透彻,因为透彻所以看到结局。
我不止一次想过,若没有岑九,金无箴会不会留在宫里,以前不确定,现在看来答案却是肯定的。不会。对金无箴来说岑九投案,救岑九只不过是离开皇宫的一个机会,如果没有岑九她只是不会那么快离开皇宫而已。她喜欢皇帝,也喜欢皇帝喜欢她,可她不喜欢她是皇帝喜欢的之一,在还如胶似漆的时候他已经在教她“不忌之德”了,说后宫三千佳丽是规矩。如果是规矩?祖上可有规矩说把一个囚犯纳入后宫的?他喜欢她只喜欢到让她不死,而另一个男人却喜欢到为她死。所以在听闻岑九投案后,她才能毫不犹豫地对春喜说她喜欢岑九,求她救他们吧?
不识字,粗鲁,没规矩的岑九为什么能让金无箴引为知己?因为“识情”?或许。但我想更多的是因为骨子里的金无箴和岑九是一类人。没把世俗看在眼里的那一类,活的坦诚率真的那一类。无需多讲岑九的好,单从春喜离开他回宫时不舍的那一幕就可见他的魅力。这样的岑九把金无箴爱到了骨子里,为了金无箴有个尘埃落定的结局,他投案了。金无箴动容,乾隆爷动容。在爱情上没有皇帝和土匪的较量,只有男人和男人的较量。面对岑九的对金无箴的爱,乾隆爷显然有些坐立难安。
选择放人的乾隆爷虽不容易,但却百利而无害,又可在天下人面前有面子,又可在喜欢的女人面前有面子,又可在情敌面前有面子,又可让自己在自己面前有面子,又可确保岑九今后不会再乱来。而杀岑九能有什么好处呢?别的不说,搞不好太行山来个劫法场,可就真的京城不安了。由此也可见乾隆爷的英明,纵是百利而无害,也必须他自己先过得了自己的关啊!
金无箴跟岑九走了,幸福不幸福不是围观者可以定义的。对于做皇帝的那个男人,她或许还会想起,但也只是记得罢了。她与皇帝不能说不爱,只不过那爱是“情到浓时情转薄”的凄凉,所以不如就在情浓时分别,虽有遗憾但刻骨铭心。
也许,只有金无箴这样的女人才会选择这样的结局,入世,求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出世,莫要求永恒,在爱情的漩涡中急流勇退,留给彼此一份美好的思念。用华丽的世俗外衣装饰自己出世的心,隐约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求一份最平凡的幸福。

PS:写金无箴真不容易,用我庸俗的思维写一个不庸俗的人是一项挑战。以我疏漏的笔墨去写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更是一项挑战。在我眼里金无箴最大的不同就是出世又入世的那份超然的美。可惜以我有限的笔墨形容的有些零零落落。也罢,写她本就是一庄出力不讨好的差事。

 2 ) 相忘于天涯

《戏说乾隆—西滇风云》

我不得不承认,在戏说乾隆这部戏的女主角里面低估了沈芳,以至于这么多年来都没有正式的重温过这个单元。和程淮秀从小在草莽中历练不同,沈芳是一个兼具了小女儿性情和大女主性格的形象,她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江湖儿女,一个被迫闯荡江湖的孤女。

沈芳的性格倔强而刚烈,从小就有反抗精神,圣旨到了她都敢高喊“不服”,在那个女子三从四德的时代,这样的女孩子有多么的难得。家庭的熏陶和文化的修养也让她对男权主义有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三从四德就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她更向往民风自由甚至是男女平等的社会,这个格局就上升的有点高了。她曾提到过她亲眼见到父母的鹣鲽情深,由她对男女地位的观点可以看出,她的父母必定是举案齐眉的,可以想见沈父是一位多么尊重女性的开明父亲,也允许女儿可以通读古今典籍而无所顾虑。片中那段最经典的对白,是四爷问沈芳的婚姻观,沈芳性格中的桀骜不驯在这里展现到了极致,她说“做官的不嫁,皇帝不嫁,商人不嫁,读书的也不嫁”,原因种种。四爷摇头苦笑,不知道世间是否有能驾驭她这样奇女子的男人。

但是沈芳的性格有断层,有割裂,因为她的人生是由两段完全不同的境遇组成的,前一段是书香世家的闺秀,学的是诗书礼义,她的见识她的眼界她的人生观也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虽是女子却性格桀骜。后一段则是颠沛流离,苦大仇深,尝尽了人间百苦,这一段更加深了她性格的刚烈,甚至有点偏激了。然而对她影响最深的是父亲因文字狱冤死,她没有逆来顺受,也没有怨恨命运的不公,而是直指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她聪明而又清醒。

但是换个角度,她倔强刚烈的内心却也是柔弱的,从小被父母家人宠在手心上,没吃过半点苦,一夜之间家破人亡,她从云端跌入泥土,刚强的性格纵然支撑她走过了那些至暗时光,可她仍然想到过死,为父报仇成了她心里唯一的念想,这也应该是她能活下来唯一的精神支柱。

片中有一个桥段非常打动我,沈芳在听到热河行宫里那个孩子口中说出的“连累”二字时,猛然醒悟,报仇成了她的执念,自己的命在所不惜,可是和她有关的人呢,于他有恩的人呢,她好像从未想过。于是当晚,借着酒劲,她终于一诉衷肠,下定了决心虽要报仇,也绝不能连累恩人。这让我忽然悲从中来,她到底还是一个人,即使摆脱了曾经的苦难,也再回不到从前,就算是杀了乾隆,父母也不能再生。可是沈芳的确聪明,她在这番领悟之后,放弃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鲁莽想法,而是转而决定去边陲寻找那些志同道合的反清势力。“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管他什么政治立场,利益纠葛,只要和她的目标一致,就是她的朋友。

沈芳的年龄在剧中有一处揣度,可以大致推测,她遭逢家变的时候约莫十五六岁,小小年纪流放边疆,之后被军中小官夫妇收养,她的功夫应该是养父传授无疑了,这也需要几年时间。在热河蒙古包,又提到她这样每年往来热河小住也有个几年了,可以推断,从家变后到故事发生时,应该已经有十多年了,所以剧中沈芳的年龄应该在二十七八岁左右,在清朝绝对算得上是熟女了。这也就不难解释,她和四爷萍水相逢感情发展之快了。另外一点,经历过家变经过过发配流放,也让她的人生观发生了一定改变,毕竟生死一线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看不开呢,况且青春易逝,她最美好的年华都在苦难中消磨了,如今难得能遇到一个入得法眼的男人,怎能不会心动呢?

心动归心动,但她是清醒的,她一直视报仇为活着的唯一使命,于是在和四爷多次聊到男女感情的话题时,她总是显得那么超然洒脱,桀骜不拘,或许这有她从小形成的价值观的影响,也可能因她历尽苦难之后,看待感情不过是沧海一粟。可是,还不完全是这样。四爷在怒江和沈芳谈情缘,可是却谈的极其雅致,在四爷探询沈芳对情缘的看法时,她提到了“罗汉不三宿桑下”这个典故,其实是怕自己陷得太深,她从小目睹父母的举案齐眉,相濡以沫,以至最后的生死相随,她渴望这样的感情,可又害怕这样的感情,换句话说吧,她害怕自己真的爱上四爷而无法自拔。同时,她知道自己为了报仇是不惜性命的,可是一旦有了牵挂便不能孤注一掷,如果两人一同赴死,岂不是白白连累了无辜。

关于她的复仇,从一开始她就心心念念,甚至有点剑走偏锋,她一出场,就多次出现沈芳对父亲服毒当日情景和自己被发配时的回忆,竟然有三四次之多。可是剧中呢,无论是恩人、亲人、情人、路人,没有一个支持她赞成她的,从头到尾都想帮她化解,全剧也可以说是沈芳放下仇恨的心路历程。

在云南,四爷得知沈芳身世之后,一方面暗中阻挠她接触当地的反清势力,另一方面,试图唤起她被仇恨盔甲围裹着的内心中最柔软的一丝感情,那便是她对父母爱情的见证和期许。四爷试图让这份仅存的柔软变成燎原之火,一点点吞噬她冰冷的仇恨。所以这里,四爷已经不是单纯和沈芳在做小儿女谈情了,而是推己及人,从古至今,从皇帝到百姓,世人皆有爱与被爱的权力,而其中的“朝朝暮暮情”也都是一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谓用爱来化解仇恨,四爷他爱沈芳,同时也怜惜她,所以四爷没有放弃,锲而不舍的努力。沈芳也爱四爷,可是这份爱有多深呢,能否深到可以让她放下仇恨呢,四爷不确定,也不敢赌,所以直到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告知身份,应该说是没来得及,让反派抢在了前头。

这个时候就得说说老马了,作为沈芳唯一的亲人,老马的话能有她父母一半的分量,尽管当时不听,可是老马代她父母说出了希望她有个归宿,有家人有后代的想法时,沈芳的心里应该是唏嘘的,她也不小了,也懂得这不过是世间所有为人父母者对子女最简单的希冀——像个普通人一样,好好活下去。老马说的都是大实话,大白话,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更没有拿她过世的父母来压她,而是一面视死如归,一面又用世间最朴实的语言在开解她。沈芳无法反驳,也无力反驳。

最后结尾处,沈芳从反派处得知了四爷的身份,仇恨加上欺骗,让她怒不可遏。可是当她看到四爷不顾生死来救她,看到一处接一处的爆炸,她惊呆了,她想起了他们的情,而最后舞着剑奋力一挥,竟被老马的一声跪倒拦了下来,说明此时她内心已经没有了仇恨,再也没有力气去恨了。眼泪恣意,有一点点埋怨自己的无用,但我想,更多的应是对命运的慨叹,刚烈如她,也有在命运的捉弄面前低头无力的时刻,四爷说出了她的心声,“如果我真的是马贩子就好了”。扔下了手里的剑,也扔下了心里的恨,这已经是她能够做到的极致了,她也许设想过很多种和四爷的结局,但是绝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在他们相遇之前,命运就已经让他们成为了永远不可能在一起的人,再多的挣扎也是徒劳。所以沈芳决定远走天涯,此生再也不见,而四爷呢,他懂得沈芳,所以没有去追,甚至没有再多的挽留,因为他知道,他们的相识能有这样的结局,对沈芳来说已是很艰难了。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男女主角的分别竟然是这么的干脆利落,也透着洒脱,四爷纵有抱憾,可是他愿意成全沈芳,成全沈芳的不羁,放下了仇恨,再没有什么能够成为她的束缚了,从此天涯海角,她会是最自由的灵魂。

 3 ) 金无箴

  小时不喜欢金无箴,认为她对爱不忠。最近再看《戏说乾隆》,金无箴那部分,我看好多遍。

  官兵到无箴绣坊查贡品案的时候,三姑让她赶紧走,她说“我不怕”;岑九到天牢救她出去,她让岑九回去,她说“我不怕”;太行山上岑九劫了她,她看到了岑九的良心,跟这样大字不识土匪讲道理。

  乾隆问她:你的牛郎是谁?她支吾。乾隆气说是岑九。她说我不想说是岑九,不敢说是皇上。她跟乾隆谈一夫一妻,乾隆打哈哈说皇室不能这样,我对你好就够了,冷暖自知。金无箴失神道:是啊,冷暖只自知,冷暖只自知。

  金无箴爱上了乾隆,她望一生相守。可是那是皇帝,后宫女人成群。那不是她要的,终于,她从皇宫逃跑了。

  金无箴,那是一个大义勇敢的女子,一个聪慧、能爱能舍的女子。

 4 ) 小空间内谈情的大人物

最近装修房子,买厕卫用品的时候,突然思考,为什么一个人的家中,无论多么的豪华,厕所多么的奢靡,也还是会比卧室要小? 于是最近如厕的时候,这个问题也是屡屡萦绕心头。慢慢,也就总结了一些关于厕所空间的普遍规律。无论是国际俱乐部的豪厕,还是驾校荒野里的茅厕,总之会在坑周围圈出一个小小的空间,这样才能如的爽,如的尽兴。譬如给我一个国家大剧院歌剧厅那样大的空间,还带环绕立体声,定然如不爽,而且还会草草了事,以免在这诺大的空间中另生枝节。

突然感觉,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空间的。并非一味的大空间就好。有的事情,如同如厕, 似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不宜放在大空间里进行。而有的事情,如同唱歌剧,要是放在茅厕大小的空间内,那也只能全不是那种味道了……

最近重新看了十万次《戏说乾隆》等多部TVB老片,一下子被自己的“厕所空间”智慧醍醐灌顶了。其实电视剧的空间就电视那么大小,不像电影,可以成千上万的人坐在一起留着哈喇子看上3小时,大多数电视剧都不适合众人围观,顶多是三两妇女围坐一起,唧唧喳喳一下。毕竟电视剧是消遣,不像电影,已经堂而皇之的走入艺术殿堂了。那些如狗一样恨不得闻遍天下屎尿屁,吠遍一切不满意的评论家们,大多不也是只把他们苛刻的目光投注在电影上吗?电视剧,其实就是那么个狭隘的娱乐产品。反正我是不会渴望在345十寸的小盒子里看到什么震撼人心的大场面。

所以,只有TVB的电视剧才是常青的。因为它够家常,够狭隘,空间正合适。无论是戏说乾隆这样能被央视拍成史诗大戏的大题材,还是金庸一系列,古龙一系列,以及陀枪师姐1234567,1234567号法庭等等,无论是怎样的题材,怎样的故事,怎样的角色,TVB不变的就是那些演员,那些微缩景观,那些真亦假假亦真的感情。

至于央视,拍个电视剧成本高不说吧,还没血没肉,充满了毫无意义的打打杀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产电视剧开始特别重视特技效果,无论是高水准的还是低水准的,出招之后一定得顺着风向有闪光,被击中的一方喷血的时候还一定要慢动作, 放个屁也得用干冰做个效果,生怕观众不知道屁力强劲,必须让观众看看那屁里的屎花儿不可。对于央视这种精雕细琢的拍摄手法,我十分地感动并选择坚决不看。

说白了,我觉得我看电视的状态代表了很多无聊女性的状态,就是一种带入角色。我喜欢看《戏说乾隆》,无非就是想跟乾隆搞一腿。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电视剧的作用也就是这样。所以,国产电视剧里那些个雷火电光,对于我来说,除了闹心就是闹心。金庸的小说,说白了就是一帮大侠们体面一点的男盗女娼。所以说,拍成什么样的大场面,和那样以情感为核心的故事都是不搭配的。倒是不如TVB来得方便,演员不怎么变,场景不怎么变,什么都没有变,观众自然也不会变。

看戏说乾隆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还是喜欢看电视剧,偶尔看看电影比较合适。毕竟在狭隘的环境里呆惯了,总是不习惯走到那些隆重而庄严的场面中去,受不了什么霸王别姬,更承不住什么梅艳芳。大人物的故事,不拍都是传奇;他的空间就是那么的大,可能大的连电影都装不进去。所以,言情这种通俗的娱乐形式还是交给小成本的电视剧好,至于央视那些大排场没感情的电视剧,还是全部都献给建国60周年好了,他们的空间比较合适。

最后强调一下,秋官很帅,90后们是无法理解了。

脑残博文
http://hmilypty.blogbus.com/logs/32257021.html

 5 ) 相忘于江湖

《戏说乾隆——江南除霸》

      小的时候,看不懂程淮秀这样的女子,是因为阅历和心智都不够。而现在,长大之后的我,用一个成年人的心态,再回过头去看这个故事,才能体会到个中的深意。像程淮秀这样的女子,绝不是随随便便用“不简单、不容易”几个字就能够概括的。她是世间罕有的女子,她刚强坚毅,豪气干云,这样的女子,在古代和现代,都是不容易被人理解的。四爷能够理解淮秀,不仅来自一位君王对子民的体恤,更来自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怜惜。四爷曾戏言淮秀是他的红颜知己,其实殊不知,他才是她真正的知己,这世间,确实缺少能够懂得淮秀的人,尤其是一位这样优秀的男子。所以,淮秀最后恣意的眼泪,其实远远不仅是一个女子对情人的不舍,还有即将失去一位人生知己的难过,“人生最难得一知己”,尤其是像她这样的女人,这般倔强,这般不俗,这般出众,又有几人能懂?

      程淮秀是寂寞的,像所有统帅一样,也许正因为如此,四爷作为一个更大的统帅,才能够理解这份寂寞。程淮秀是孤独的,她何尝不想找一个坚实的肩膀依靠,也卸下自己心中的那份责任,像一个普通的女子一样,宜室宜家,相夫教子。然而可惜的是,她是个江湖儿女,倔强的她比男子更加一诺千金,把誓言和义气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一个势力波及大江南北的帮派,身为老大,她是气派的,然而,身为女流,她也是艰辛的。只有深明就里的人才会知道,其实她有多难。黑白两道,她要应酬、打点、斡旋,帮里帮外,她要出头、拼杀、支撑。成千上万口男女老少,都要她带领,要她养活。在苏州名园,淮秀轻描淡写的说着:“奔驰两淮,草湖旷野,跑私盐,走黑道。七百斤的一车盐,我一天一夜,推着拉着,赶两三百里路,算不了什么的。”听她将这么辛苦的过往说得如此轻松,不由得让人心疼。

      故事发生的时候,程淮秀应该已经做了十年有余的帮主。很难去想象,当年一个十八九岁的妙龄少女,在父亲亡故之后,带领着这些江湖粗汉子,面对着漕帮的挑衅,应付着官府的压榨,独自支撑着场面,她是如何走过来的。十年间,她一定经历了太多太多,才磨砺出故事中那个刚烈又不失冷静,变通又不改原则的盐帮帮主。面对自家兄弟,她怒斥李进:“你睡过我吗,我许了你吗?”,话粗理不粗。面对盐漕总督索拉旺,她义正言辞的拒绝,不只是为了她自己,更为了盐帮几代人的尊严,有谁能真正理解她?对于李进,这个帮里的二把手,她最得力的属下,她得依仗,她得笼络,但也得保持距离,她不是不知道李进明里暗里的追求,可是自己又不能真的下嫁给他,不然岂不是成了全江湖的笑柄。她知道,李进是个粗人,绝不能硬碰硬,所以,她很聪明,她借辰坤的口,传达她的意思:“我们好,好在兄弟,不在男女”,这意思已经相当明确了,她已经做到了一个帮派大佬对手下最大限度的容忍。对于总督索拉旺,她不敢得罪,不敢怠慢,可是对方依然步步紧逼,直到最后的底线。可以想见,十年来,索拉旺对淮秀动了多少歪心,而淮秀既要保全自己,又不能和官府翻脸,这对于一个女孩子而言,又是多么的不容易。

      程淮秀年轻的时候,应该是对李进动过心的,他们也算得上是青梅竹马,“哪个少女不怀春”?只是,也许后来,淮秀明白,于公于私,这段感情最终都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可能及时扼杀了自己的心思,让这段朦胧的少女情怀,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她恨的是,李进不懂她,不理解她,直到四爷的出现。

      我实在不愿意相信,旱湖之约是一场早有预谋的“意外”,我宁愿相信,淮秀是出于对小狼沟义助的感激,是出于对沧浪亭失约的愧疚,而后发生的事情,也是她始料未及的。从之后淮秀的态度和举动上,能够看出,这一切不是装出来的。她的一池心水,是真的被搅乱了。于是,她去古刹,去沉思,去清修,去忏悔。她说她不后悔,因为她敢于面对,她说她错了,因为她清楚自己的责任。我不知道,她是否想过,将来有一天,要放下盐帮,甚至退出江湖,觅一归宿,也许这样去揣度淮秀,就俗了。然而,旱湖这个简单的约会,却引来了她和李进十几年关系的骤变。程淮秀应该没有料到李进的反应竟然这么大,她或许高估了李进,以为他能和自己一样,提的起放得下。

      其实后来春喜分析程淮秀的那番话说得不无道理,像她这样的女人,既要在刀口上讨生活,又要在黑白两道之间求生存,说她没有一点城府是不现实的。在李进第一次深夜酒醉大闹之后,程淮秀应该意识到了,李进已经不能再依靠。误会也好,实情也罢,引发他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导火索毕竟是四爷,于情于理,他都该付点责任,这看起来似乎无关乎风月,只关乎道义。所以,从那之后,淮秀频频找四爷,问身世背景,谈盐漕大势。的确如春喜所说,这并不是程淮秀一开始就计划好的,而是事情一步一步走成这样子的。李进入狱之后,四爷邀淮秀出来散心,程淮秀的确道出了心里真实的想法,她不由自主的想要依仗四爷。她也是矛盾的,明知道这是不对的,可是自己又控制不了。因为四爷懂她,人品武功又那么出众,淮秀已经不能自已的爱上了他,心中有意无意的总想找他、问他。一点一点的,淮秀已经渐渐的把四爷当作了自己人,当作了盐帮的人。而四爷,他欣赏淮秀,所以他希望能做淮秀的知己,站在她的身后,默默的支持她。可是,随着事情的发展,淮秀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四爷,她邀他入帮,做“仁义大哥”,她甚至希望,四爷可以终老在盐帮,在她的身边,她多么希望,可以有这么一位和她并肩作战的知己。

      在皇宫大内,淮秀对皇上说:“你离开江南,回京的那天,我反复在想的,是找一条快船,去追你,去追你回来,我想留住四爷在江南,在盐帮,跟我在一起。”这才是一个女子内心真实的写照,这个时候,我才能够相信,她是真的爱上四爷了。可是,这个睿智的女子立刻又恢复了清醒,她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荒唐与放肆。她一直都谨守着“规矩”,从未如此出格任性,她一时有些迷失了。她明白,她和皇上是两个世界的人,而江南,旱湖,盐帮,才是属于她的地方。她凄凉而失望的说着:“我看见的,我心里面的四爷,已经没有了。”其实,“四爷”本就是一个一半真实,一半虚幻的人物。真实的是,“四爷”就是个活生生的人,虚幻的是,谁清楚淮秀无数次独自冥想,暗怀心事时,为“四爷”这个神秘的人物编织了多少故事,多少背景?她幻想着的“四爷”和她一样,出身绿林,混迹江湖,义薄云天而又有情有义,这才是程淮秀心中真正的那个“四爷”。其实江南的四爷和京城的皇上是没有多大分别的,只是,完全击碎了淮秀心中的幻想。她难过的是,一个女子对爱情憧憬的破灭。理智如她,宁愿永远抱着那个美丽的幻想,那段美好的回忆,也不愿活得没有自我。

      于是之后,淮秀说出了那段最经典的台词:“皇上,你生于宫殿,长于宫殿,从宫殿出来,再回到宫殿里;而淮秀呢,生于草莽,长于草莽,从草莽出来,自然回草莽里去。” 这一段也是全剧中最为感人的一幕,它展现了巾帼帮主程淮秀内心最为柔情,最为无奈的一面。看惯了她的字句铿锵,看惯了她的冷静沉着,看惯了她的功夫拳脚,只有真正看懂她的人才会明白,她将多少女儿心事,掩埋在心底,无人倾诉。当她说出“我会想”这三个字的时候,才真正卸下了她一切刚强的伪装,一切理智的面具。那一刻,靠在爱人的怀里,泪水奔涌,只为片刻温存,下一刻就天南地北了,从此,“相忘于江湖”。

 6 ) 《戏说乾隆》

1992年,中国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第二件是《戏说乾隆》的轰动播出。为什么把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连在一起说呢?马克思同学告诉偶们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滴。所以这两件事必然有联系!邓小平说什么什么得再快点,于是中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先前几年县级电视台就已经萌芽了,经济的发展带动各地电视台迅速发展起来。邓小平还说那什么什么得再大点,于是各电视台不再满足于播放80年代甚至是70年代港台已经老掉牙对大陆却很新鲜的港台剧了,于是台湾新拍出的《戏说乾隆》隆重登陆中国内地。

  难以形容《戏说乾隆》当年的轰动,晚上你调台吧,那些新兴起来的电视台都想靠着放《戏说乾隆》一下打开市场,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走在大街上,音像店里都在唱着“春风载不动太多悲哀”,小孩子们玩过家家都扮演着春喜、贾六。大小报纸都刊登着男女主角的介绍,就连演春喜的配角都迅速走红。记得当年报上登了采访赵雅芝,她对三个角色的理解时说程淮秀一角颐指气使,当时我不懂颐指气使这个词,还去查了字典。说无箴处变不惊,说沈芳什么我已经忘了,反正是三个性格很不同的女子。

   虽然轰动,但是此剧也遭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批评――《戏说乾隆》开了戏说历史的先河--历史怎容戏说?戏说,非历史。不说历史,那么戏说的价值何在呢?篡改历史难道只是为了娱乐一下子?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这三部戏。

  第一个故事《江南除霸》虽然乾隆和淮秀的爱情故事是主线,但化解漕盐两帮矛盾,除去贪官盐漕总督索拉旺却是乾隆的目的,那段爱情只是偶然。虽是戏说,编剧是严肃的,不是胡乱的编些肥皂剧哄骗观众。故事的结局并不像一些爱情小说中那样或是谁负了谁,或是携手共百年,程淮秀在处理爱情的问题是冷静的理智的,虽然也有一时冲动到皇宫找了乾隆,但她最终还是决定了自己的归宿,盐帮不能离开她,她不能离开盐帮,国家离不了乾隆,乾隆不能离开皇宫。
当爱情与家国大事发生冲突时,一个人应该如何选择?

  第二个故事《西滇风云》中沈芳是一心要找那个害她满门抄斩的坏皇帝报仇的,但是当她的剑就要可以报仇雪恨的时候,她犹豫踌躇,最终放弃了。她放弃,是因为爱情吗?爱能战胜恨吗?情能战胜仇吗?她放弃更大的原因是,乾隆悔过了,并不是她想象中的坏皇帝,反而是一个还不错的皇帝。
在家仇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一个人应该如何选择呢?

  第三个故事《宫闱惊变》中金无箴本是一个一心只会刺绣的民间女子,土匪岑九为讨她欢心而抢了进贡的京绣,害得她被乾隆人赃并获。乾隆破案过程中被无箴的美貌才智所吸引,进而又引发出一段爱情故事。但是无箴是个犯人,乾隆不能纳一个犯人为妃。无箴也不能为了自己的荣华出卖朋友岑九。
在是与非,情与理之间,一个人又该如何选择呢?

  爱与恨,情与仇,家与国,敌与友,是与非,情与理……矛盾。戏说只不过把这些矛盾给予一个大的历史时代背景,让矛盾更突显出来。面对这些矛盾,应该会有怎样的内心挣扎?怎样的选择?而赵雅芝把这些矛盾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着生活。谁说历史不能戏说呢?此剧之后,戏说成风,但没有一部戏说超越此剧。因为那些戏说,只是戏说罢了,没有这么多生活哲理包含在里面。此剧赵雅芝告别少女时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短评

当年看的如痴如醉!郑少秋风流倜傥,赵雅芝温婉美丽!还有,春喜和小六子应该是一对欢喜冤家!

6分钟前
  • yocofcjx28
  • 力荐

当年的郑少秋就去乾隆一样风流倜傥

10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还行

哈哈 经典啊 不过印象中怎么感觉赵雅芝演了好多个角色 每个故事的女主角都是她呢。。。?

14分钟前
  • 阿宅Doooooris
  • 推荐

主角男的帥女的美~歌也好好聽!當年好喜歡

16分钟前
  • 河堤上的貓
  • 力荐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这个了。

20分钟前
  • 默默仔是呆萌仔
  • 推荐

小时候最爱看的连续剧,最喜欢看乾隆调戏良家美女了。

21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小时候的最爱

25分钟前
  • 找自己
  • 推荐

除了郑少秋和赵雅芝,配角也让人印象深刻,至今还刻那个春喜答应

30分钟前
  • 石头剪刀布0726
  • 推荐

儿童剧,记忆模糊焉

31分钟前
  • Lionheart
  • 推荐

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 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

36分钟前
  • 看似有戏
  • 力荐

风流潇洒的皇帝和英姿飒爽的佳人,古装最帅最美天作之合。而不管三教九流,一开口都听得舒服,有掌故有人情有生气。

39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老妈是秋官的粉丝,想当年她可是攥着遥控器不换台就是因为这部剧集,当年的师奶惹不起。

43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只看了部分

44分钟前
  • 思惟凝胶
  • 推荐

经典之作

45分钟前
  • mau
  • 推荐

很多年前超火的影片。点评这剧会暴露年龄。。最喜欢第二个故事,赵雅芝是侠女刺客的那个。

50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看过那么多人演乾隆,只有郑少秋版的能当起“潇洒”两个字,而他也成为了当时我眼中香港最帅的男人~~

55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曾经很痴迷

58分钟前
  • Lena
  • 推荐

当年看戏说乾隆被郑少秋迷得一集不落啊!

1小时前
  • 3Day
  • 推荐

劇集與主題曲搭配,總能相輔相成,互相輝映;看到劇就能聯想到主題曲也能隨口哼出.答應是個好角色,讓人印象深刻.

1小时前
  • 小川 靜
  • 还行

经典中的经典,郑少秋风流倜傥、帅得一塌糊涂,赵雅芝温婉中带着韧劲、迷倒一众人啊,而且故事新颖、让人过目不忘!

1小时前
  • 沧海一小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