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你是橙色的

短剧大陆2023

主演:陈逸泽  吴夏帆  

导演:佚名

 剧照

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2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3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4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5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6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3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4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5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6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7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8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9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4 22:34

详细剧情

心动是最不可控的事情,因为心动不可预计,无法预料;但心动又是可解的命题,关于命题的标准答案是你;当心动有了定义,那么恋爱就有了颜色,你是橙色的,又不仅仅是橙色,在我这里,你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把握住当下的悸动,一起去恋爱吧。

 长篇影评

 1 ) 阿黛尔还是艾玛 这是个问题

      雾气蒙蒙的下午跟好友在唐人街边上的Curzon Soho 看完了这部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其实我很喜欢大陆的译名《阿黛尔的生活》,简单直接。港台的译名总有太多自以为是的花头,去年一部Dans la Maison, 港译《偷恋隔篱妈》,与之相比,大陆译名《登堂入室》,简直淳朴简明到令人拍手叫好。跟朋友看完电影,走路去一家日本餐厅吃晚餐。整个路上对电影都没有太多讨论,只是觉得好看,值得看。当时我们还说,奇怪,有的电影看完了让你有热烈的讨论欲,而这部没有。过了几日,它的功力才在我心里发酵。那些细节和喘息才在我的心里沉下去又浮上来。

  阿黛尔和艾玛相遇、相爱、吵架、重逢、散席,任何恋爱过的人大概都会在这电影里看到恋爱时自己通红的脸,失恋时自己喘不上气来的心痛。看似纪录片式的追踪视角,但那镜头是如此细致、温柔,对准生活里最微小的呼吸。我们不由自主爱上这个莽莽撞撞又充满生命力的阿黛尔,她好像是从地里崩出来的孩子,那么鲜活。
   
 整个影片视角围绕阿黛尔展开,而我们像窥淫癖患者窥伺着她所有的生活。美好的,不那么美好的,隐私的,不那么隐私的。阿黛尔像是我生活中常会出现的一种女生:不丑不美,不急不躁,没什么野心,也不是不求上进,就只是那么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很多特写镜头拍阿黛尔睡觉,睡前在床上写几笔日记,吃意大利面,望天。我们以为她睡觉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或者她吃意大利面的时候会说什么,但都没有。她就只是睡觉和吃意大利面。而艾玛对生活有强烈的企图心,有才能,也有让自己的才能被表现和被看到的决心。15、6岁的阿黛尔说她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观众大概就给她贴一个“文学女青年”的标签,艾玛也说:“你喜欢写东西。你应该试着写些短篇。”写些短篇做什么呢,出版啊。出版做什么呢,让别人看到你的才华,向世界证明你的才华啊。阿黛尔不是不屑做这些,只是她真的没有那种表达欲。艾玛提到存在主义,说她同意萨特所说,人通过选择和行动证明自身的意义。阿黛尔听后只是在洒满阳光的公园里咧开嘴笑,继续吃一口美味的汉堡包,她没有想要证明自身意义的需求,或者你可以说她没有荒诞感 –-- 对人生的荒诞和意义的寻求不在她的字典里,她只是一株可以疯狂生长的植物,不求表达,不问意义。她在乎的是最直接的东西 – 吃饭 睡觉 做爱 ,做爱 吃饭 睡觉。“二”和“呆萌”是如此稀缺的天赋,我们的阿黛尔是如此鲜活地和它们融在一起,淡泊又性感。但有几人能如此疯长到八十岁?
   
 阿黛尔的酷在于 – 我就是不思想。而,现实生活却如此残酷地一再逼迫你思想。
 设想是我,大概会不停剖析自我,剖析恋人。察觉到自己被冷落,会去探究原因,找恋人谈话,沟通解决办法(当然更可能只是自以为的解决办法)。而阿黛尔只是张着她的嘴巴大声喘气,露出兔牙,抓住她能抓住的稻草,不管是喝酒跳舞,还是酒后乱性,都可以,只要能缓解她的孤独。是的,有人可以侥幸逃脱,没有荒诞感,因而不必去追问生之意义;但却没有人可以一再幸运,逃脱孤独的追捕。于是,我们看到,阿黛尔不再酷了,她痛哭流涕,辗转反侧,可以放下尊严跪地求饶,只为再换回一点温存。艾玛却已不再回头。
 如果阿黛尔足够幸运,她会拥有一份世俗的温暖。得一男人(或女人)垂爱,得三两儿女绕膝。但你我可曾见过六七十岁的“阿黛尔”?若有,眼睛也早已不再清亮。家庭、儿女、工作,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有的一切,会一次次地把阿黛尔重新推回到她与艾玛曾面临的问题。阿黛尔可以做同样的选择,但代价是她的心变钝,眼变浊,然后对痛苦的感受可以不那么锋利,于是她就可以安详地老去。
   
 这大概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我对这样的生活抱以最大的尊重和最善意的审美。因它自有它的美感(这种美感导演已经通过呆萌又灵动的阿黛尔向我们展示得淋漓尽致)。但往往随着衰老,它变得越来越无力。而人类仍得以抱持锋芒的方法,大概只有反省(思考)。只有思想才能把我们从命运的缝隙中拖出来,洗洗脸,清清嗓。我大概还是相信苏格拉底那句话,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然而然而,最后的最后,人要交待的,只有自己。你要如同二十岁的阿黛尔一样,省去追问的苦恼,求一份世俗的温暖,借以慰藉老去的身躯;还是要如同艾玛一样,用尽自己所能拥有的智力、运气、能力去换一点自己认同的意义(在艾玛是艺术上的成功)。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电影里可谈的东西太丰富,比如镜头的运用,摄影机对人(演员)身体的态度,阶级,爱情..如此种种,大概会被津津乐道讨论很久,但以上,是虽不在电影中,却最想表达的,碎碎念。

 2 ) 此生不再,亦难再续

在微雨的傍晚看完《阿黛尔的生活》,感觉一如片中如影随形的「蓝」,既温暖且忧伤,直至最后的清朗。然后明白了所有刻骨铭心的爱情其实都一样:带着不可思议的魔力不顾一切朝你飞奔而来,在你还来不及思考应不应该接受之际,已然开始。相爱的过程,有无与伦比的甜,也有难以预料之苦,说分离很容易,道尽其中的自我挣扎却难上加难。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个人让你觉得爱着时候彷佛瞬间拥有了全世界,但那个人也可能让你在剎那之间彻底失去一切,甚至自己,成为最孤独的人。在我看来,《阿黛尔的生活》,讲的不仅是拉拉的爱情,也是许多人在爱情里的倒影。它之所以成为一部闪耀的电影,除了因为爱情,也因为它让你看见了你看不见的自己。 【接近无限透明的蓝,是「阳光」也是「暗影」】 阿黛尔第一次在阳光下见到和女生勾肩搭背的蓝发艾玛,立刻被其鲜明的个人特质所吸引,艾玛不仅头发是蓝色,眼睛也是清澈的蓝,眼角余光有一种漫不经心却能直视灵魂的锐利之感。短暂交会,她们便记住了彼此。有人说:爱情不是找到,而是遇见。电影中,阿黛尔一开始对自己的性向是困惑的,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不想跟别人不同,但内心深处又无法控制自己被与众不同的艾玛吸引。什么是爱情?到底爱异性还是同性?这些都无法预先设想,遇见了,眼神交会了,就会明白。 特别喜欢导演在阳光下让两人的爱苗逐步滋长。公园大树下,艾玛第一次为阿黛尔素描,阿黛尔有些不安,凌乱盘起的发像她的心情,一直乱着,却仍不由自主的往前,既踌躇又渴望的神情,让她显得特别迷人。艾玛带笑的脸庞一派自在写意,一如她想画出阿黛尔眼里散落的情绪,而非完美无瑕的阿黛尔。或者,两人在人烟稀少的绿地随处躺下,随兴谈天,自然靠近、亲吻,阳光洒在艾玛的发上,那接近无限透明的蓝,是爱情的颜色。可惜,这样的蓝,终究只是恋爱过程中的某一段时光。人本就复杂,爱情里的人更是难以言喻。有时候,你会爱上的人未必与你身处同一世界。彼此的差异,一开始是对方身上的光亮,然而,一旦进入稳定的关系,却反而会变成对方身上的暗影。艾玛的梦想是成为知名的画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希望阿黛尔能发挥所长成为作家;而阿黛尔却只想当一个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跟艾玛在一起就好。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本就不同,但如果你进不了所爱的人的世界,曾经光芒万仗的爱情终究会渐趋黯淡。矛盾的是,这与爱不爱无关,与人生价值有关;但这与爱不爱又有关,如果你真的非常爱一个人,或许就能在绝对自我中心之余,考虑一下对方的处境与感受。 【再怎么契合的身体与灵魂,仍有「孤独」的空隙】 本片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长达十多分钟的全裸性爱镜头。两个女演员Adele Exarchopoulos和Lea Seydoux实在演得太好!逼真到让人不太敢直视!性关系的百分百契合,是两人爱情如此深刻的关键。对大部分的女生而言,性与爱很难分开,对阿黛尔也是。她其实是个表面挺压抑的女孩,爱看长篇小说,喜欢大量描述给予的想象空间,喜欢吃不昂贵却美味的意大利面,她有自己的想法,却老觉得自己在学艺术的艾玛面前矮一截,以至于连见艾玛的家人和朋友都战战兢兢,一点都无法放松。 唯一能让她彻底放松的就是与艾玛之间的性爱,在两人的空间里,她们用身体深度交谈,到达从来不曾有人抵达的深处。身体不说谎,能让压抑的阿黛尔完全敞开自己,她对艾玛的爱不言而喻。然而,身体的百分百契合依然弥补不了灵魂的距离。阿黛尔明明深爱艾玛,身体却还是出轨伤害了对方。她哭着说:『我只是很孤独。』那场分手戏的情绪极为暴烈,可观看的我感觉平静又悲伤,因为完全理解阿黛尔的恐惧,她很想更靠近艾玛一些,却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进不了艾玛的世界,她的孤独其实是恐惧,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只能以自暴自弃的方式填满两人之间的空白。我相信看到这场戏大家都会相信阿黛尔深爱艾玛,但为什么明明很爱一个人,还是会无法控制地去伤害对方?我想,有时候性与爱确实无关,而与自信有关。在艾玛面前毫无自信的阿黛尔,她伤害的不仅是艾玛,更是她自己。 阿黛尔的迷乱无措,不就像是年轻时的爱情,未必是以出轨的形式,但内心的自我厌弃常会导致自己做出伤害对方的事,只因为当时的你还不明白「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问题。这样的阿黛尔让我想起《挪威的森林》中,深爱过世男友却一直无法与其发生关系的直子,解不开的心结注定了直子的悲剧。阿黛尔是灵魂无法靠近艾玛,直子是身体靠近不了男友,这让我体会到,再怎么契合的身体与灵魂都有「孤独」的空隙。这世上能真正达到百分百灵肉合一的恋人毕竟仍是少数,如果没法与自己的孤独共处,分离是迟早的事。 【爱一个人,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若以简单的言语叙述便是年轻的阿黛尔爱上与她截然不同的拉拉艾玛。两人有美妙至极的性关系,也介绍彼此的家人朋友给对方认识。两人同居后,阿黛尔渐渐感觉到彼此的差异,艾玛忙于自己的世界,孤独的阿黛尔出轨,艾玛发现后,怒而与其分手。分手三年后,两人再见恍如隔世,但艾玛已有另外的生活,最终两人仍没有再在一起。结局一如许多分手的爱情在意料之内,但我想说的是,那场久别重逢的戏实在动人至极!结果已经不再是关键,而是两人眼里的挣扎,艾玛的眼里仍有爱意,阿黛尔抱着一线希望想再续前缘,但仍被拒绝。有爱却无法再爱的感伤,让人不胜唏嘘。 事实上,艾玛确实已原谅阿黛尔,也仍被阿黛尔深深吸引,但她就是无法再与阿黛尔在一起。不见,不是不想见,是不能见;不在一起,不是不爱,而是爱。我认为这就是她对阿黛尔的爱,知道两人不适合,也无法抹去阿黛尔背叛她的阴影,即使排除万难重新在一起,已蒙上阴影的爱情也不会只剩阳光。真正的爱,其实是节制。又或许,因为曾经深爱过,也曾经刻骨铭心疼痛过,才明白保护这段爱最好的方式是保持距离,将爱留在内心深处。我非常理解这样的艾玛,也喜欢这样节制的艾玛。一直觉得经历过背叛还能重来的爱情,也许是还未到伤心处,还能给自己退路,或许是还未走到极致。以前觉得即便此生不再亦难再续,很是伤感,现如今却发现生命中的挚爱也许唯有留给回忆,才能永远保有最温暖的色泽。 后来的阿黛尔总是穿蓝色,后来的艾玛却不再有蓝色的头发。蓝色,曾是最温暖的颜色,最后却成为伤感的印证。但换个角度看,能爱到迷失自己,遗憾悔恨,不也是更认识自己的过程。爱情是光也是影,每一段失去的爱情都是为了让后来的自己更珍惜所爱,并学习与孤独同在。

 3 ) 阿黛尔转身离开

身边无数朋友,看完《阿黛尔的生活》的第一个问题是:性爱场面有必要拍满二十分钟?还真刀真枪的样式,足可以收录进教学指南当活教材(真实度另说)。更有人好奇揣测,身为戛纳评委的李安,该不会是因为几场角力般的床戏,令他想起了《色,戒》,因此也加入了点赞的行列吧。 我看完电影的第一个问题则是,如果艾玛换个异性恋的性别,那么,她必然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的文艺渣男。无论她怎么以愤怒的受害者出现,她的表现似乎太过夸张了。感情本来就是两人的事,刚饰演过中年基佬的任贤齐老师就这么唱过: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阿黛尔的生活》所想展示的,其实也是一对拉的日常生活。 这部火爆2013年的同片,它把故事架构在极其流俗的一见钟情上面,此外还有相当稀松的日常起居,娱乐出行,夹带导演喜欢表现的特色食物,令观众头疼、令剧中人崩溃的吵架决裂,在大特写的频繁冲击下,两位女主演的迷人身体似乎一览无遗。 导演仿佛也想借此说明,他费尽心思去展示这对恋人的状态,不留死角,并且,抓住了她们最完美的部位,一种味道以及一个瞬间。在导演个人酷爱的跳舞场面上,阿黛尔更是能抛开一切,进入绝对放松、完全自由的情境。 对好色之徒来说,《阿黛尔的生活》似乎太过冗长,时不时来上一段素面朝天,镜头还晃个不停。对饮食男女而言,电影又把情感的事情说得太简单了,简单到不像一部常见的、穿越千难万阻并且汹涌猛烈的同片。她们分手的原因并不是爱情的魅力褪去,而是阶级落差带来的隔阂——无法被克服和消除。这也是双方家庭为何要先后出场的原因,以及几年以后她们组成了一个新家庭,那不过是一种尝试与努力。 艾玛是艺术工作者,思想复杂。阿黛尔拥有的却是普通人生,简简单单,这种天然的差异,必然导致生活出现裂缝。出身的不同带来了教育的不同,进而变成了思维认知方式的差异。艾玛想让阿黛尔靠近自己一些,令思想的土地变得肥沃,但阿黛尔更满足生活本身的丰饶,她热爱工作,擅长制作美食,跟周围人关系融洽,可是,她却无法真正进入阿黛尔的生活(尤其是核心的艺术创作),而只能充当了一个尴尬的旁观者和被画的模特对象。 虽然有外人的辱骂和不解,但实际上,相比其他同片里的洪水猛兽,《阿黛尔的生活》的相遇相爱几乎没有遭到太多阻力跟折磨。艾玛的才华得到社会认可,她也有艺术领域的朋友圈。相比之下,阿黛尔的地位就让她倍感失落,茕茕孑立。她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她无法完全面对自己的身份,更无法真正跟艾玛身心交融。这大概也是说明,在阿黛尔所处的阶级环境里面,同性恋仍是一种禁忌,至少是无法被公开宣扬的。可在艾玛的交际圈,同性恋仿佛是拥有着激发创作激情的源泉,大大方方,汹涌不断。 爱情因为强烈的第一印象而萌发,被食物所催化,借助性事而升华。身体的亲密,会带来生活的能量和热度,并且,两个人的渐行渐远,其实也是被身体所控制。后来在餐厅,两人一度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了激烈举动,阿黛尔试图用身体来唤醒艾玛的爱意,正如她的情感启蒙、人生一切,完全是被艾玛所唤醒。或许,导演也是想借此说明,只有在鱼水之欢的时候,她们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平等。不需要言语,就能找到神秘的平衡点,互相满足到对方。 因此,戏剧性不是这部电影所感兴趣的,实际上故事本身还有些俗气,缺乏吸引力。可是,导演把重心放在了其他东西上面,她的青春期困惑,她无可避免地陷入恋爱,她的人生彷徨,两个人的冲突交恶,试图挽回以及无能为力,这分明就是一份感情从萌生到死亡的完整记录。导演想要把握的是不同阶段的基调,以及两个人的情感特征。另外还有蓝色带来的甜蜜和忧郁,对阶层差异无法被消除的冷意和悲观。 所以说到底,阿黛尔只是一个平凡不过的底层女孩。不知道爱为何物,又渴望爱,无法放弃。她被蓝头发吸引,被开发,变成了爱人和被爱的对象,可是,她却无法真正在生活中与爱人平起平坐。 她无法抽离出一段揪心的情感,又不得不转身离开。【名牌】 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328784991/ 影之味:生蚝、臭肠以及菜尾汤

 4 ) 爱是种"存在主义"

<阿黛尔的生活>在戛纳上映的时候法国刚通过同性婚姻法案,而最后此片获得金棕榈大奖,看似是艺术领域对此的一段唯美的呼应,但无论是电影节评委会还是导演本人,都否认了此片的创作或获奖具有某种政治因素。
无可置疑,艺术必定会与政治环境相关,但政治并不是最重要的。
之前导演也在访谈里提到,对于同性恋我没有激进的看法,也不漠视它,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的。我关心的只是相爱的两个人。
我本身的确也比较反感某些反映同志群体的作品,以此为噱头,自我隔绝或者自我标榜,要么就彻底边缘化的姿态。任何给自己贴标签的行为都是对自己和别人愚蠢的伤害,如果不能平常对待自己,又怎能让他人平常对待你。

所以导演的此番言论和立场确实也让我在没看到成片之前已经对它心生喜爱。因为在这之前表现同性恋情的片子,多数都绕不开社会对抗与认同的议题,比如<断背山>受尽伦理压抑的爱,<费城故事>表现的人权与社会公正问题,<哈维米克>则直接指向政治。有例外的,其视角也“表现”化的在孤独、欲望、人性之间游离,带有某种黑色的意味。比如<河流><春光乍泄><邪恶的夜晚>。还有的就是传记片<王尔德><心之全蚀><嚎叫>。但如果说到真正的爱情,不雕饰也不异化,只是把同性恋人之间,就像所有恋人一样,他们最平实和本真的关系与感情表达,一种普世的、所有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和感触到的过程作为诠释主题的,却很少很少。要知道爱情,没有谁更纯粹,也没有谁更艰难和伟大。

这样的情况下,<阿黛尔的生活>的初衷很正,只是关于两个人,关于爱情,人类最普遍也是最纯粹的东西。想来这种片子或许也只会诞生在法国。歇斯底里或者生命积淀之爱,所谓的情怀,法国人拍了很多很多。即使从这个突尼斯裔导演的情结与手法上看,这一部可能并不那么的具有天马行空般的法式“情怀”,但必定同样让人沉迷和心碎。
没有片头字幕,没有复杂的镜头语言,配乐似乎都是有源音响,自然光线,现场环境音,剪辑也及其简单。很多时候,甚至感觉不到这是一部电影,但庞大而微妙的情绪变化就在这一点一点的,平常和平静,甚至繁琐的细节之中交织和铺展。
抽象地看,整部片子几乎是由特写和食物,混合着断续的对白堆砌起来的。与之对应的大概是情绪、情欲和生活本体。至于性爱戏,我反而觉得有种过于真实而造成的压迫,可以感受到演员的确拍的很辛苦。

片中的跨度长达六年,导演并没有刻意构建某种表意的象征空间,也没有明显的时间段落分界线,生活化的场景拼凑看似很散落,但不能说是没有结构的,就像一片没有裂缝的温暖的蓝色海水,蕴藏着无限的宁静,暗自起伏的波纹,一段段不知从何而来的浪涌。Adele的生活,即是片子的载体。我们发现Adele每次在路上的独行,都对应着一段寻找、失去、重建的“存在主义”式的成为人的过程。而其中最主要的部分,Adele与Emma之间的爱情,她们潜移默化的转变都融合在极简的镜头分切里,这是导演的风格也是功力。

一切因差异而起,也因差异而结束。这里的差异,不仅仅是阶级,包括电影中先验的个人性情。德勒兹说过存在就是差异。我们在看似相同并不断重复的生活中遭遇差异,在差异的交叠和碰撞中走向转变,而转变是种同一的必然。

根据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人是这样的存在者,它的出现带来了世界的存在。人如何存在就应该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人首先存在于世上,然后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人的行为决定了人的本质,所以 “存在先于本质”。而“虚无”是出于思想的自由,一种对任何单纯的给定性说不的力量的自由。

我们看到Emma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始终很明确,就像法国精神一样,爱、平等与自由。作为一名画家,她有浪漫迷人的温柔和特立独行的自由气质。她自信坚决,并且有相当坚定的个人意志。比如会竭力维护自己的创作自由和审美品位,比如喜欢萨特,并且英语不怎么好。她说她从14岁起就确定自己喜欢女孩,无比确定。这是人自由的选择,也是一种对时代阻碍“自由”的反抗。

而Adele,作为北非后裔,似乎始终处于茫然的混沌之中,在她身上说不上有很分明的,可以称为“自我意识”的东西。她好像对什么都无所谓,爱读点文学读物,什么都喜欢吃,什么音乐都听一点,总是凭着内心的某种感应去摸索自己的生活。恍惚中觉得好像有什么要发生,或者有哪里不对劲,却不知道是什么。她也会像全世界的青少年那样,喜欢美国电影,喜欢斯科塞斯和库布里克。会由于青春期的悸动跟男生交往,会因为一个不经意吻又觉得自己喜欢女孩。理想是当一名教师,因为喜欢小孩子。这其实是很模糊却也很真性的东西,就像是人性里无所不在“欲望”。

正是这种差异在最初给对方产生与自己原本生活不同的,新奇的吸引。就像Emma总是说Adele的懵懂和纯真很有趣,而Adele也对这样一个成熟而特别的“精神启蒙”者产生迷恋和追崇。
这是最初的时候,有种幻觉般的隐约的默契,赤裸而不受束缚的,一种浓烈的暧昧在二人之间随意流淌。

之后真正的生活才正式降临。三场性爱戏,将“转变”表达的淋漓尽致。而这场转变,仍由差异开启,或者可以说它原本就在那里,只是等待着被触发的那一刻的来临。
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既然是爱情,那么在这场关系中自然是没有对与错的。波德莱尔这样形容爱情,它是二人串谋所犯的一宗罪行。所以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所谓宿命,无需言明,只需对此承担后果。

 随后,重建是段漫长孤独的过程。就像斯皮尔伯格的评价,这里Adele的沉默很让人动容,有时候沉默比言语更有力。
我认为全片最具诗意的镜头,在沙滩上,Adele解开头发,跳进水里。蓝色的海水浸湿着她的面孔,我们看到她的孤独,也看到她的欲望,或者什么都没有,漂浮在漫无止境的蓝色里,无可名状的让人哭泣。

咖啡店重逢。积郁已久的情绪,最后却只是一段炽痛绝望的坦诚和执念。
两个人相念相爱,却没办法再在一起。这也算是某种人的感知上无法逾越的困境。
“你不会再见我了?”“不会。”
“你不再爱我了?”摇头
“你确定?”摇头
“但我会把无限柔情留给你。”

这或许就是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

对于社会背景,柯西胥没有大肆渲染也没有刻意回避,毕竟的确是作为一对同性恋人必定会遇到的境遇。值得关注的是,之前无论是对同学,家人还是之后的同事,Adele始终没有承认自己与Emma的关系,她说“这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没必要让别人知道。”

柯西胥的确是个会构造细节和营造节奏的导演。最后一段戏,人与人的间隙中,仅仅几个镜头的分切,却分明延续着二人无法割舍的爱意。
一段时间里,总是有些东西在场,有些东西离去,都是某种“因素”使然。它们本身没有意义,包括爱情。有意义的是人的“赋予”。Adele失去一段爱情,或许还有更多,但她已经从逝去的东西中证实自我的存在。
如果说Adele在这过程中寻找到了什么,我觉得什么都没有。Adele的态度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更没有到达所谓的“归宿”。人总是不断从自身之外的差异之中,寻找某种与当下的契合。所以海德格尔说,人是孤独的存在。
最后Adele仍在孤独中前行,并不明确的,朝向今后庞大的未知和既定。

有意思的是片中的画廊老板问Adele,和女孩在一起与和男孩在一起的时候有什么分别,Adele说有一点吧,说不上来,解释不了。
这正是本片我最喜欢的地方,很多说不上来解释不了的东西。比如说一见钟情和再次相遇,比如Adele说的“我很想念你我不相信你不是”,比如Emma说的“我不知道,但和她跟以前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不一样”这种事。海海人世中的偶然,冥冥中的注定,带有某种荒谬的,却跟我们经验相符的,可以体会却无法用常理解释。
麦婉欣在<蝴蝶>里如此诠释:“预谋”,一切都是写好的。

同样卓越的电影或者艺术品,都是没办法用言语解读的。就像塔可夫斯基称电影是一种“炽热的直觉艺术”,在他的电影里,那些缓慢凝重的梦境,杂糅的色彩和不断复现的神秘,它们与影片的理解无关,只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呈现。然而塔可夫斯基将我们引向宗教式的痛苦和神圣,而阿布戴柯西胥,用他那种的温和亲密的介质,将我们带进爱情。
片子的直译<阿黛尔的生活>或许最为准确,但港译<接近无限温暖的蓝>和台译<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却更加的贴近片子柔软的质地。影片的独特在于“并不独特”,奇妙的混合着散落于生活之中的,炽烈的激情与暗淡的悲伤,孤独但不沉重。Adele全片都在蓝色的浸润和包裹之中,无论是在热恋的甜蜜还是失去的刺痛中,能够抵达我们内心的,都可以称之为某种“温暖”的东西。因为所有的悲欢,都唤起我们在这世上,最真切的存在。

想起柯西胥的前作<谷子和鲻鱼>。不得不说发掘潜力女演员绝对是他的杀手锏,阿黛尔和蕾雅与阿弗西娅一样,都是缪斯一般的,坚韧自信的年轻女孩。柯西胥说他喜欢看她们跳舞,看她们游行,看她们谈论文学艺术和哲学,这是很让人动容的东西。
古斯古斯和意大利面,孤独的舞蹈,漫无止境的追寻。
爱,在空虚的宇宙之中,或许没有意义。但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表示不会拒绝所有存在,生之意志和爱。

不过说到底,这也只是Chapters 1&2,之后我们无法预料。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二人仍是相爱。
在一个法国小镇上,她们一个是画家,一个是教师,她们永远相爱,永远自由。
愿Adele好运。愿Emma好运。



--------------------------------------------------------------------------------------



HKFFF首场放映的映后座谈Q&A,大概问了性爱戏的拍摄、原著作者的争议以及过多的意面和特写镜头的问题。导演在之前的访谈里面其实都有过回答。
柯西胥是个很温和的人,他的拍片方式可能不被人认同,但是他对电影绝对有着超凡的执着。这是一个导演,或者一个艺术创作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或许很多年后,我们再看<阿黛尔的生活>,我们也可以片中那样,与自己的恋人,男人或者女人,组成一个家庭,平常的生活下去。





 5 ) 再美妙的性爱也无法消弭思维的鸿沟

Adele舔着嘴唇说自己喜欢吃,什么都吃但不爱吃海鲜,甚至吃饱了还要再吃。与男友分手躺在床上痛哭的时候,也不忘从床下掏出一包零食边哭边吃。身体本能的基本欲望占据了她的大部分,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朋友们谈论某个男生喜欢她,这个男生很好很有型,Adele就觉得也没什么不好,还能迎合自己的小伙伴。他们做爱的时候并没有亲吻,只是为了破了自己的处,为了解开对自己性向的迷惑。
第一次在街上瞥见的一头蓝发的Emma,Adele就被她深深的吸引。Adele最喜欢蓝色,大部分衣服是蓝色,被子枕套也都是蓝色。晚上在床上脑袋里满满的Emma,边想着她边自慰。
令Adele困惑的不是自己的性取向,她的爱无关性别。真正令她困惑的应该是无论她怎样都无法融入Emma的生活。Adele能够感受到Emma的时刻只有在做爱的时候,别无其他。
Adele帮忙筹办了Emma的party,所有的食物都是来自Adele一人之手。所有的人都夸食物好吃,但她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她根本无法插入他们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人和她说番茄酱很好吃在哪买的的时候她才能侃侃而谈,因为这是她所熟悉的领域。感觉Adele就只是个厨娘而已,不停的问朋友们需不需要加面,像个局外人一样,整个party都在梦游。
Emma头发的颜色由蓝色变成了后来的金色,预示着Adele所迷恋的终将离她远去。分手的导火索是Emma发现Adele的男同事送她回家,逼问他们一共上了几次床。Adele一味的掩饰最终崩溃,Adele太孤独了,除了Emma,她一无所有,除了爱,她一无所有。可是思想上她们根本不能交流,她们就不是一类人。而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丰富、且频率相同的灵魂之间实现的共振。
重逢的咖啡馆里,Adele不能自控的吞食吮吸着Emma的手指,以及疯狂的亲吻和摸索。说我想念你,我想念我们不能触碰对方、不能看到对方、不能呼吸对方,我想要你,无时无刻,没有别人,我想念我们的一切。 相对于Adele的失控,Emma虽然有眼泪但还是显得泰然自若。Emma终究还是起身走了。
三年后Emma举办了画展邀请了Adele,Adele穿着心爱的蓝裙子。她依旧还是像梦游一样的在画廊里游荡,看着Emma的女友像女主人一样的接待客人并给客人讲解。最后默默的转身离开,消失在街上。
她是否知道自己不管怎么样加快步伐,始终都赶不上Emma的脚步。你以为是自己太笨哪里做错了或者是没有好好把握,其实都不是的,感情都会走。
还记得那个最美的时刻吗,在公园的长椅上,逆光下你们亲吻。光在你们的唇齿间忽明忽灭,整个世界都为你们停止。
刹那即永恒,多希望永远停留在那一秒,你爱我的那一秒。

 6 ) 美国公映后的碎碎念

抢在上映首日在IFC Center看了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片子很长,全放完要3个小时。现在看这个版本虽然略显冗长,但足够让人意犹未尽,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看了一些回馈,谢谢大家的指正。因为只是看完后随手记下自己的感受,并没有仔细的思考与修改过,有很多瑕疵与不严谨处。下次再看完后会修正一些内容与文字。谢谢!)


1.脱得够快,够彻底,够突然。电影开始没多久Adèle就开始脱,先是自摸,再是跟小摇滚男,本片重头戏,Adèle跟Emma真枪实弹大战三回则占据了后三分之二颇长的篇幅。我们的女主脚在Chapter 1里身材不算棒,可她的脸上的赘肉再多也遮掩不住年轻乳房的美好。这部电影的性爱场面够多,时间够长,长到甚至有点让人厌倦。看到有批评说这种同性爱场面比较假,现实中女同并不是这样的。现实中是不是这样,我没调查过,不好下定论。这种性爱戏当然可以做噱头,在此片中也确实不可或缺。制片方在美国上映号称一刀不剪被判成NC-17,与主流院线无缘。现在看这是一种策略性的做法,在性爱场景上略剪几刀并不会过于影响剧情的完整,如果不是说完全没有影响的话。当然导演和制片人可以有自己的坚持,因为这部影片即便上了主流院线恐怕也不会在商业上有多少斩获。两位演员非常用力,特别是这位年轻的Adèle。因为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这么长的全裸性爱戏,前几场的注意力都被分散到生理层次去了。如果有机会重看的话本片的性爱场面应该再认真审视一遍。相当多破解人物的线索埋在这些香艳场景中。同性爱对不同观众的影响?作为一个男性我要负责任的说一句,管它上面是一男一女一男多女多男多女还是只有很多女性,我都喜闻乐见。不过女性对同性爱场面的反应,以及LGBT人群对这些场景的反应对我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2.吃的够多,够烂。我们年轻的Adèle在Chapter 1里主要干了两件事,除了搞之外基本都在吃。所谓食色,性也,可小Adèle在家里一遍遍吃着意大利面和土豆,伤心了就在床下抓一把零食,导演还是给特写,让在饭点时看这部时长3小时的电影前特意吃饱了的我患上了暂时性pasta恐惧症。看到里面的演员们一脸幸福的咀嚼着各种红色的pasta,一次次引发了胸腔以下部分的生理不适。吃的场面对Adèle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极为关键的。吃什么,和谁吃,什么时候吃,吃的时候在干什么,在说什么,前两个小时大部分剧情就靠这些细节推进。最重要的三场吃戏是Adèle拜访Emma家,Emma拜访Adèle家以及Adèle为Emma准备的party。在这三场戏之后,所有线索都非常清晰明了的指向Adèle同Emma必将分开的结局,而且一定不会是原作漫画那样的狗血结尾。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前的trailer里有一部是齐泽克各种瞎白话电影中的意识形态,2分钟时间狂言意识形态无处不在云云。这部电影里谈不上有太多意识形态元素(并非完全没有,并且那些元素还相当突出),但在这几场戏的处理中导演显然植入了他自己对剧情的考量。前两场家访的戏里明显形成一种对位,从人物表情,谈话内容,家居陈设,乃至吃本身都一再提示着这种事实上根植于不同阶级背景间的相互冲撞所必然导致的崩盘。我对法国的物价没有概念,不过从影片中判断,海产显然是一种相对奢侈,至少是中产阶级的食物。我们的Adèle不知道应该把柠檬汁滴进牡蛎里,她虽然声称不喜海产,可尝鲜之后却像吃pasta一样吃个没完;对位出现在Emma吃pasta的场景中,Emma对这一深受大西洋两岸劳动人民喜爱的无产阶级食品显然没有太多胃口,只是轻轻的吸了一根,而在下一个场面中,胃口一直很好的Adèle也只吸了一根。而在更早的一场野餐戏中,Emma对食品的挑剔与Adèle对食物的来者不拒已经在预示着两人间不可调和的鸿沟。虽然观看时有意识留意两场家访餐叙后的床戏,但注意力还是不可避免的被银幕上几片硕大的白肉吸引了去。相信这两场戏后的性爱场面一定会有所差异,至于差异在哪只好等下次观看时再留意了。

3.除了干和吃,这部电影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种嘚吧嘚。看到我们的Adèle在面对Emma家人时的困窘场面,我差点没笑出声来,脑子里则布满了布迪厄。这部电影残忍的地方在于,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都在彰显阶级差异。Emma的母亲和继父思想开明,她继承了生父的艺术细胞,对上层阶级的话题无一不知;Adèle学的是法国文学,却不知道萨特的名言,也没读完Emma在高中时代就念完的书。Emma的父母强调明确目标的重要性,而Adèle的父母只知道女艺术家应该找一个有钱人养着。英美版电影用的是漫画的名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法国原版的名字是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 & 2。其实从一开始,这部电影就是以Adèle为绝对中心的,它确实在讲,或者说只在讲Adèle的生活。我们所见到的Emma,永远是和Adèle一起出现,或者是在Adèle视角中出现。电影中只有第三者追踪Adèle和Adèle自己两种视角。从这个角度讲我感觉这部电影并非一部爱情片。当然爱情,或者对爱情的幻想是本片的唯一主线,但是它的叙事围绕在Adèle身边,或者说聚焦在Adèle生活的失败上。Adèle生活的失败依旧在影片开始时就被点出,远早于Emma第一次出场。这样一个姑娘,永远处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状态中,她的生活中也缺乏能够指导她的人。在同Emma父母的餐叙中,Adèle谈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要性:学校给了她一个摆脱周围平庸生活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在更早的一场戏中,Adèle说道自己不喜欢那些限制自己想象力的老师;而她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也建立在老师个人,而非课程内容上。她生活中的一系列失败是可以被预期的,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部极为写实,乃至极其冷酷的现实主义电影:我们的Adèle不但缺乏明确的目标乃至建立目标的意识,伴随着这种致命性的意识短缺,她也缺乏实现目标的能力,更没有个人实现所必须的心理素质。反观Emma在每个点上都与Adèle截然不同,她不但聪明,有目标,有对自己艺术态度的坚持,同时也有灵活的手段和坚定的决心,乃至对平淡生活的淡然态度。不应刁难我们的Adèle,她的出身决定了她难以获得Emma一样的视野和能力。可以看到导演个人背景对影片的影响:影片中无处不在(同时也难以被我辨识)的阿拉伯元素,通过演员之口对美国的抨击(引发纽约观众大笑),Adèle的同学的身份(可以明显通过肤色和面相认出),这位贴心的导演为了防止像我这样对法国社会缺乏基本概念的观众误解他的意图,干脆在gay吧一场戏里明说Adèle这个名字来自阿拉伯语,为此他将原作中女主角的名字,甚至作品的名字都改了。我不能将这些已经符号化了的元素全部辨识出来,这部影片的方方面面确实可供齐泽克先生尽情发挥(他的想象)。

4.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爱情片,简单将其归进同志电影更有简单化(过头)之嫌。本片中爱情的可贵更在于此。Adèle是个一直迷惘的姑娘,但她和Emma的爱情,却是真实的。我们的Adèle最可爱,或者说最惹人怜爱的部分也在于此,她看重这段爱情,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真正的爱情,她以此为生,且将继续以此为生。在最后那场略显多余的画廊戏里,Adèle寻觅着蓝色,她最后看到了什么?她只看到一幅幅的红色,最后竟是通过红色的来源才找到了唯一一抹蓝色。在又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Emma和“红色”在蓝色前合影。这是一个Adèle的视角。这是全片最触动我的两个地方之一。另一个出现在前一场的餐厅戏里,不懂酒的Adèle为Emma点了white wine,而这是她打电话给Emma的继父特意确认过的。她(徒劳的)试图用性挽回Emma,但我们已能看到Emma此时的态度:她已经不爱Adèle了,尽管在此前的时间里(我们知道至少有3年),Adèle从没有忘记Emma。下一场戏则用更冷酷的方式确认了这一点:既确认了Emma对Adèle再无念想,同时也(颇为滑稽的)确认了Adèle同Emma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Adèle这样一个姑娘,她生活在自己的爱情中,挣扎在不喜欢的工作里,除了爱情她一无所有,可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她失去爱情,并且再无挽回的可能。如果编剧把我们的Adèle写成原作中一样得绝症死了,对这个人物还真是一个彻底的解脱。

5.我自己不是同志,又是个(对女性同性爱喜闻乐见的)男性,所以在观看的3个小时里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影片的同志背景。相信相关分析已经汗牛充栋,在电影大规模公映后这些分析只会更多。有关同性恋,或者说女同性恋的情感,我并非专家,也没有很强的兴趣。之前在大学里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同性之间的感情,它的情感模式,与异性恋没有本质区别。这种说法后来被同志(专家)嗤之以鼻。但至少在这部电影中,我从看到的内容中,我没有感受到这种本质差异。因为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仍有这个疑问,我们的Adèle,为了同Emma在一起同家庭决裂的Adèle(原作明示,电影暗示),她真的是个蕾丝边吗?通过导演的线索,似乎他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从一开始,Adèle就明确只对Emma感兴趣,她被Emma的蓝头发吸引,产生了性冲动(第一场自摸戏);她到gay bar,虽没有明确目的,但我们知道她是在期待Emma出现;而在那之前,她只是怀疑自己是不是个蕾丝边,因为她在同小摇滚男分手后被一个姑娘吻了;party上她被问起是不是只谈过Emma一个女朋友,Adèle疑惑的说是;在出轨之后,我们的Adèle撒的第一个谎是假称自己被一个姑娘送回家—在遮掩出轨这件事时她的第一反应是遮掩出轨对象的性别。与之对应,Emma的态度则是非常明确的,她14岁就知道自己是蕾丝边,此后便同女同交往,混迹在女同圈子中。至少通过这些线索,我们可以颇为明确的知道,Adèle她不是蕾丝边,她甚至连双性恋都算不上。我们没有看到她对一个性别的爱或一个性取向的爱,我们从头至尾看到的都是她对Emma一个人的爱。这种爱,可以说它是来自不靠谱女青年的自我幻想,也可以说来自性的投契,可它是如此使人触动。这样对一个个体的爱情,它是如此纯粹,如此稀有,它跨越阶级界限,乃至跨越性向差别。从始至终,只有我们的Adèle在坚持着这种爱情。换句话说,从始至终,也只有这个没有太多文化储备,尽是幻想且缺乏行动力的姑娘,真正获得了这种爱情。我是那样爱她,尽管对她有鲁迅式的抱怨,可我还是期待,在最后一个镜头之后,投身进房地产业的阿拉伯裔法国小伙能追上她,给她一个平庸的幸福。

 短评

女主长得像cassie和pandora的合体,蓝头发像kate moss是怎么回事,故事架构蛮简单的,冲突和结局都在意料之中,说的挫一点,这个故事改成异性恋跟本没人要看!改成两个帅哥整个影坛就轰动了,作为个拉拉片只能处于文艺中庸的位置,有人感动到就好

4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还行

被刷屏&观影感觉都神烦,好在哪里了

6分钟前
  • 较差

难以致信的真实,似乎就发生在面前,镜头都要贴到演员的脸上,两女主每一丝表情都发自内心,表演让人惊叹!食物、真实的性爱,看似很法国的故事,却让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于是餐厅里Adele再次见到Emma时我也不知不觉落下泪来。如此动人的故事和感情,那些不为所动反而恶语相向的恐同者请去死!

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最喜欢的镜头是Emma和Liz在调情那段,Adele的妒忌与不安,落寞与孤独都投射在背后大荧幕的女演员脸上,这大概是全片最具设计感最不简单粗暴的一场戏了。几近三个小时的片长实在太长,足够让我回想起十八岁的那场恋情。有些人离开之后遗留下的缺口太大,过了三年五载还能真切触碰到尚未填满的遗憾。

11分钟前
  • 樹一
  • 还行

从吵架那里开始我就一直哭。相信不只是我,所有恋爱过、失恋过的人,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非常成功的改编,删去了原著中突兀的狗血段落。柯西胥真是一位生活的绝佳观察者,他一直用自己的节奏在描绘最普通的食物,最普通的人们和最普通的爱情,让它们发出了最灿烂的光。

1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官方首映完毕后,戛纳最大影厅里的所有人起立鼓掌长达十多分钟。完美的电影,it will make you fall in love hopelessly...and leave with a broken heart.

18分钟前
  • 添添
  • 力荐

两个人都好肉,好喜欢的身材,看完超有欲望〜

19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如果是去年今日,我大概已经哭死在电影院。可365天过去,我的雨季结束了。

24分钟前
  • 很好很会吃米
  • 推荐

形式:画面大多浸润在冷色调 特写 近景 长镜头 手持摄影的调制中,压迫观众视神经,又让情绪强烈地卷入。梧桐下的温软 床戏的酣畅 餐桌戏的诙谐等暖色场景平衡了节奏。内容:核心直指社会阶层差异导致了爱情的终结,再美妙的性爱也无法消弭思维的鸿沟,阿黛尔缺乏态度的性格决定了命运。【AMC又一城】

25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看来不同阶级,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的人,是很难有共同语言,也很难最终走到一起。片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剪辑的节奏和信息量释放最具水准,大量情绪化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毫无避讳,观影的震撼就来自这股无限贴近阿黛尔的生活的真实和直接,原来不作死也照样会死。★★★★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许多年以后,阿黛尔会回想起她与艾玛在咖啡馆分手的那个遥远的傍晚,她们的爱曾越过性别身份的鸿沟,却穿不透哲学卷册的薄页。

30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8 北非移民女同的自我认同之路。尺度方面基本上就是一部A片。女主兔牙很可爱,剧情和手法毫无创新。你不顾投资方的感受把电影拍成3小时,我就要考察你有没有《芬妮与亚历山大》的水平。结论是台词功底太差,引起冲突的方式太简单。

3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饿的时候就想狂吃,伤感的时候想大哭,孤单的时候就想被爱,有裂缝的时候就争吵,痛过之后就离开。很细腻真实的影像,这不仅仅是adele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平凡普通带着缺憾但也美好灿烂。To love, and infinite tenderness.

35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

“跟你在一起我很快乐,这就是我快乐的方式”、“我想念我们不能触碰对方、不能看到对方、不能呼吸对方,我想要你,无时无刻”、“我对你有着无限的温柔,永远的,一生一世...” 爱在温暖蓝色时,爱在激情褪去后,爱在绵绵无绝期。所有的美好从那个一见钟情开始,所有的心碎也皆因你太美。

3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不要考虑同性还是异性,首先是一部爱情电影。初恋的心动、冲动、性的快感、爱的疯狂,渐渐平淡、背叛、失去的痛苦,像个完整的圆,如很多人经历过的爱。影片突破了性别,仅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改编得非常成功,尤其后面的处理,提升了全片。阿黛尔的表演真实且让人感动,好像这一切是真实发生的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逼格不同的人,可以一见钟情,但无法长相厮守。

44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推荐

#掉粉节奏#又一部无感的公认好片;撇去任何噱头不说,我也没瞧出多少深厚感情和微茫孤独来,她们分手后重逢的一段话稍许触动到,但这样的片太多了(既然大家都在强调不要冠以同性之名);大段情色戏、各种特写不忍猝看;整体平庸,毫无感动,大概我也完了。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哲学课未修完,来自蓝翔的她已离去

47分钟前
  • 还行

一部讲述生活且真正“活”的电影,从性爱到舞蹈,从派对到食物...代入感极强,两个主演奉献巅峰演技。

4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有些人是长颈鹿,不需学会飞行就能摘到星星;有些人是变色龙,不需要走动便能隐藏自己,但阿黛尔只是阿黛尔,想吃就吃,想亲吻就要一个真心实意的吻。最残忍的不是结尾,甚至不是阿黛尔流着泪说出你已经不爱我了的时候,而是艾玛微笑着推门走入咖啡厅的瞬间,爱过的人最怕的是彼此终于能够相视微笑。

52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