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相亲遇上爱

短剧大陆2023

主演:顾芯芯

导演:内详

 剧照

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2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3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4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5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6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3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4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5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6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7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8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19相亲遇上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5 05:25

详细剧情

顾芯芯正在相亲,可相亲对象却是一个油腻猥琐男,他提出了一堆条件,要女人给他生孩子,女人无语至极。油腻男说他166,她可以踮起脚来亲他,女人简直无语了,她抬起头来看到一位高大英俊的男子,便给油腻男说展示给他看,她跑了过去踮起脚亲了男子一口,气的油腻男声称要在相亲圈搞臭她的名声。高大男子本是要去订婚,可未婚妻索菲亚却因航班取消不能来了,顾芯芯亲了他他可不会轻易放走她,便要她代替索菲亚和他订婚,强行拉着她来到了订婚地点,所有人都惊呆了,堂堂霍总怎么会和一个小太妹订婚...

 长篇影评

 1 ) 你敢等那个人一辈子吗?

今年看片子的所有泪点,几乎都在电影《相爱相亲》里。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部片子。好久没有这样爽快地哭上几回了。去市区办事的空隙,临时买了张票到影院,一个人包了全场。出来时我一直低着头,生怕工作人员嘲笑我红红的眼睛。我走去公交站台的路上,风很大,想到电影里的情景,眼泪又蹦了出来。

情绪很复杂,想到了太多太多东西。这部电影几乎包含了人这一生要面对的所有问题,尤其是女人。爱情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家庭存在有什么用?该如何与30岁和60岁的自己相处?这其中,参杂了背叛与理解、坚守与逃避、束缚与自由等等之间的博弈。

在看片子之前,我知道它得了很多奖:金马奖7项提名、釜山电影节闭幕电影、入选东京Filmex影展开幕影片,在豆瓣获得了8.4的高分。但真正吸引我走进影院的是导演张艾嘉对女性的生存状态,一贯细腻又温情地表达。51岁的张艾嘉拍过《20 30 40》,对于现在64岁的她,十几年过去了,我想知道她对女人的情感,有没有一些变化。

片中三个女人,快90岁的姥姥,60岁的妈妈,30岁的女儿。三人性格迥异,各自做着完全不同的工作。姥姥当了一辈子农民,妈妈是一个处在更年期快退休的学校老师,而女儿在电视台真人秀节目工作。如果不是一场“迁坟”之争,我想这三人几乎井水不犯河水,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慢慢过下去。

姥姥可能抱着贞洁牌坊,带着她的所谓真爱,守着那个负心汉的孤坟终老。妈妈在多疑暴躁的更年期后退休,咒骂几句楼上年轻漂亮的王太太,生活最终归于平静,她只需要做的就是老去。女儿会和随便一个认识不久的男人偷偷领证,不会考虑领证第二天做些什么。

02

每个阶段的女人,都有她要操心的事情。每个时代的女人,都有她独特的价值观念。从片子开头到最后,包括出了影院回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真的有人会等一个人一辈子吗?

有吗?我身边好像从来没有过,我自己就不是一个长情的人。所有的心动爱恋,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深埋在心底,更多的是忘记了。今朝有酒今朝醉,你不好好爱我,我一定会去好好爱别人。爱情算什么,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呀,它没那么重要,他也没那么重要。

可片子里的姥姥不一样,她在最年轻的时候嫁给了那个男人,包办婚姻。后来他走了,去城里工作,跟别的女人相爱结婚成家。而她连张他的照片都没有,一等,就是几十年后,等来了他的棺材。姥姥也替自己打好了棺材,等着死后跟他合葬。

当城里的后辈们来迁坟时,她还是不愿意承认,那个男人心里没有他。一向波澜不惊的姥姥,手里拿着当年他给她的信,流着泪说:“你看他在城里,每个月都给我寄生活费,那次还多给了我五块钱,让我做身衣服,我做好穿着拍照片给他,可他......”她没有继续说下去。坐在她对面的女孩残忍地说出:“可他对你的不是爱,是义务,他对我外婆才是爱情。”

姥姥一辈子的委屈,岂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她还是要等。以前等他活着回来找她,现在她等着自己死了去见他。村口的贞洁牌坊上写着她的名字,这只是她那个时代的女人,为丈夫做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那个时代的女人,表达爱意,可以用一辈子。

一开始,我觉得她可怜、蠢笨,对负心汉忠心耿耿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可到最后她对着他唯一的照片红了眼眶时,我觉得可怜的是我自己。能为爱坚守一辈子,我做不到。我太自私了,害怕受伤害,把自己的心保护好好的,不受外界的一点侵害。我怕失望,我怕没有结果。我的爱是功利的。姥姥孤苦终生,可她每天都活在她的爱意里,这世上没有什么,能比一生心甘情愿只爱一个人,这件事情更加伟大又孤勇的了。

我终究是爱自己多过别人。以前我喜欢的男人,经过一些小事的磕碰,心上就留下了疤痕,不敢再轻易触碰。我是软弱的,姥姥是坚强的。为了等他,她敢一辈子。我不敢。

03

张艾嘉扮演的岳慧英也在等。她的脾气很大,家里家外都是女强人。她嫁给了一个驾校教练,在家喋喋不休老公的身体和女儿的顶嘴。更年期的她,在各种琐碎的日常中,消耗了大半辈子。

在她看来,爱情就是过日子。老公身体健康,不跟楼上的王太太走得太近。女儿听话懂事,能多跟自己说几句贴心话。而她自己也能晚点退休,一直有事做。她就满足了。为来为去一个家。活脱脱的中国中年妇女的形象。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跟我母亲一样。我母亲在地里走过了大半生,她在学校里过了一辈子。她们几乎从来不提爱情这个东西,爱情没有饭重要,没有全家平安健康和谐重要。久而久之,对爱情和婚姻麻木,除了争吵,还有猜忌。

丈夫对她说:“你不记得啦,那时候我们说退休以后,买辆自己的车,一起出去兜风。可现在车有了,歌也有了,你却没有兴致。”后来岳慧英说了一句全片最让我感动的话:“我那天做了一个梦,我梦到一个男人的脸,我怎么都想不起来是谁。后来我想到了,是你年轻的时候。

我也有过类似的梦境,醒来发现自己老了,一阵空虚后,才最难过。我们老下去的时候,常常忘了最初的模样。岳慧英是相信爱情的,只不过她的爱,被日常掩盖,但一直在。她在等,只要还能听到那么一句话,她马上就能想起从前的爱情。像个十六岁的少女,看着心爱的他。

女儿薇薇完全不懂长辈们的感情,她也不想关注。她只喜欢在酒吧当歌手的男朋友。她们爱来的快,去的也快。心血来潮就去民政局登记,忘记带了身份证。等男友要去北漂时,她说:“我不会等你的,真的不会等你了。”

说完这句,两人都哭了,互相拥抱。也许就是那一刻,薇薇理解了姥姥的等待,为一个人等一辈子,是多么多么卑微又勇敢的行为。可她知道,她的爱只是一瞬间。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等待那些瞬间的降临。

她在等一辈子,我在等一句话,你在等一刹那。

这是三代人的爱情观。每一种爱情,都让我泪目。

04

《20 30 40》里,张艾嘉对爱情的看法是“我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而在《相爱相亲》里,张艾嘉借着姥姥的口,说出了那句“我不要你了”。不同的话,却是两个同样被遗弃的女人说出来的。

前者40岁,人生重新洗牌,她晨跑,微笑,跟每个人问好。后者快90岁了,对着爱人的照片凝望良久,最终鞠了一躬,回村守着一座空坟。我不知道姥姥有没有放下心结,但我知道她跟以前不一样了。

张艾嘉电影的女人本质上都是向上的。她们能很快从痛苦中抽离。就算前晚哭到深夜,第二天依然打扮地体体面面,去面对新的难题。

我在想,可能张艾嘉的心里,古往今来女人的命运是相通的。等待,永远是女人一生的宿命。等着爱人回归,重拾旧爱。等着孩子长大,得到他们谅解。等着自己退休,把忙碌停下。直到等来了死亡那天。

每个时代的女人,都有她的专注,也有她的豁达。但都是隐晦的。《相爱相亲》之前的名字叫《陌上花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路边的花开了,你可以一边赏花,慢慢回来。你不回来也没关系,我会一直等。

片里还有首歌,叫《花的话》,唱出了一切:

我在你出发的地方等你回家

你是我无怨无悔甘心付出一生的牵挂

 2 ) 如果不相爱,最好不相亲

文/西湘

电影放映之前,影院老板笑呵呵地跑进来跟我们聊天(整个影厅只有四个人),说“这个片子很感人的哦,你们有没有备好纸巾?”我心里“格登”一下,隐隐担心自己选错片了。其实朋友是更想看《雷神3》的,因为我听说《相爱相亲》口碑很好票房欠佳所以才执意要看此片的。事实证明我的预感没错。

在影院里观影,灯一熄,就像整个影厅的人一起大被同眠做同一个梦。出于对题材和导演本人的好感,我非常地努力想要“入梦”,然而很遗憾,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我都不曾成功。

整部片子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都缺乏电影质感,好几次我都误以为自己在看一部某个都市频道的家庭伦理剧,不耐烦地拿出手机来刷了刷,尤其是片中那个什么电视节目,简直跟湖南都市频道的《寻情记》不要太像哦。另外,还有到各个机关单位办事被踢皮球的情节也被大赞写实。可是你要说它接地气吧,张艾嘉时不时地蹦出一句“不认得”和“王太太”又会及时提醒你,嘿,弄啥呢,这还是对岸同胞拍的电影呐。

电影的主线剧情是一个已到退休年纪的老教师为了让父母亲之间的爱情得到完美结局,执意要将已经葬在老家多年的父亲迁坟到城市里与母亲合葬,拿出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儿来战天斗地,因此引发一系列故事。光是这条主线里头已经有太多经不起推敲的硬伤了。

首先,关于“迁坟”一事的由来便从头到尾都没有交待清楚,一个六十岁的老人是否真的会执著于要为父母的爱情谱写一个完美结局,并且不惜为此拉全家人下水一起为此劳碌奔波?如果女主母亲真有合葬的心愿,迁坟的事情完全可以在女主母亲在世时就进行,那个时候要想办理各种证明也相对容易得多,何必等到两个老人都过世之后再去大费周章地证明两个人是合法夫妻?这是整个情节的故事主干,也是所有矛盾的起点,竟然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可以说是有点耍流氓了。

剪辑方面也有几个硬伤,导致情节的推动极为生硬,薇薇从家里搬出去时跟母亲吵架的那场戏十分突兀,莫明其妙地就吵起来了,张艾嘉跟王志文吵架的那场戏台词也很不顺畅,总觉得中间漏掉了几句话。电视台演播厅那场冲突处理得也很粗糙,那个胖子(我没看清是不是村长)突然暴起,好像要打人,或者是将要被人打,事实上情绪根本没到这个地步。薇薇和阿达的“走位”也很奇怪,薇薇前脚刚从姥姥那儿回来,电话里还跟领导说拿姥姥没办法,叫大家放弃算了,马上就跟阿达一起又去了姥姥家。以我们的生活常识来说,迁坟的事情并不足以引起观众那么大的关注,所以很多的剧情拐点都是被强行架起的,这种低级错误在我看来是不可容忍的。

作为华人女性导演的扛把子,这么多年以来,张艾嘉一直保持着在电影届的超然地位,不论是导是演,几乎从没砸过招牌,并且,随着年纪的增大,她显然越来越用心。我个人很喜欢张艾嘉,她以前的电影作品我也都喜欢。当然,这部《相爱相亲》也并没有很差,它有一个老电影人的操守在,它的细腻而平淡的表达是在水准线以上的,尤其是张艾嘉和田壮壮老两口的戏分十分平静而自然。

另外,本片演员选角精确,并且全员演技在线,甚至可以说是超水平发挥。张艾嘉虽然中规中矩,但吴奶奶和田大爷十分惊艳,王志文的肢体和神情简直是神了,把机关柜台办事员的微妙的优越感和阴阳怪气的讽刺演得活灵活现,让人很想打他一顿但是又找不到发作的点,耿乐那段也很出彩,连客串的谭维维都很自然。朗月婷的角色性格设置得有点奇怪,但是她的朴素扮相我个人很喜欢,有点像年轻时候的山口百惠,又有点像郭襄时期的李绮红。以及,宋宁峰很帅。

可能是我本身期望过高,在我个人看来,这整个的故事内核空洞而荒谬,即使是演员表现上佳,也没能让我入戏。这个片子如果说有那么一丁点令我感动的话,那就是姥姥这个人物了。这个孤苦一世的老太太,不但从不埋怨负心另娶的丈夫,还将对他的感情坚守了一辈子。最后,在她老无所依之际,又毅然放手,让他迁坟入城。

她们那一辈子人,结婚是听命于父母,说嫁就嫁了,等男人在外面找到了更好的,说离就离了,男人死了,说回乡就一口棺材抬回来,等到男人的后妻死了,说要迁坟就要一锄头挖走。没有一件事是她能够做主的,她只能无助地将自己老迈的身躯整个趴在坟上,在坟头周围树上一圈树枝,来保护着她心头的一点念想。她既有农村老太太的迂腐(死不改嫁,并且不准“二房”葬入祖坟),也有超越了环境和年纪的优雅通透,比如她看到岳慧英父母的遗照时会鞠躬致意。

她当然是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甚至连她的同辈人(她的丈夫)都已远远地将她抛开了。可是,我却特别理解她,可能是因为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老太太。

我奶奶大概跟电影里的姥姥差不多年纪,前几年她摔了一跤,生活不能再自理,需要轮流跟着几个儿子生活。除了四叔以外,我父亲和另外两个叔叔都生活在城里,每次要接她去城里的时候她都死活不肯。尽管市区离老家的村子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对于她来说,那已经不是她的栖息之地,她怕自己死在外边。人到了一个年纪,什么都抓不住的时候,能自己选择归宿也是好的。所以,她好几次对着儿子们怒吼“我不要走,我一辈子是你们西家的人,死了也要埋在西家寨子。”不过,因为老年痴呆越来越厉害,她后来已经十分糊涂了,仍然被接进了城里。

片中姥姥所绣的岳子福的名字,是我老家湖南永州的女书,这是全世界唯一一种女性文字,据官方发布的消息,世界上最后一个能写女书的老人已经于2004年去世。女书跟片中的贞节牌坊,以及姥姥的感情世界一样,已经成为不能被这个时代所理解的古老而离奇的传说。女主岳慧英一语道破贞节牌坊的涵义,那就是“做女人真难”,可是她并没有半点理解姥姥的难。

抛开老年玛丽苏女主角的视角,我们不难发现,岳慧英对于父亲的原配妻子的态度可以用冷血来形容,她口口声声认为自己父亲和母亲才是合法夫妻,事实上,原配妻子也并没有不合理不合法,人家同样也是明媒正娶的。从乡邻口中可以得知,姥姥已经以岳氏妻子的名义生活了一辈子,并且还为女主的爷爷奶奶养老送终,可以说,这个可怜的老人对于女主的一家只有恩惠,没有任何亏欠。而女主对于这个风烛残年独自生活的老人看不出半点怜悯,试问,一个亲生母亲刚刚去世悲痛欲绝的人,一个自己将要迈入老年的人,要如何冷血无情才能这样去对待一个没几天活头的孤苦老人。

这部片子叫“相爱相亲”,它应当是一个有弹性有温度有人性的故事,岳慧英面对的是一个处于绝对弱势同时又毫无还手之力的“母亲”,她不是一个可以争和斗的对象,是一个易碎的悲伤的鸡蛋。于情于理岳慧英都应当有一些克制和迂回,以及对同性和弱者的关怀,而她的激进表现却让我觉得她面对的是一块石头。当老人趴在坟头上以肉身作盾保护丈夫的坟头,她的反应是不顾村长“会闹出人命”的劝告抢过锄头就要往坟上挖,当老人坐在演播厅里眼含泪花对她说“我是岳家的女人,你是岳家的女儿,你告我什么?”她仍然愤愤不平振振有词地阐述她死去的父母的爱情有多么重要。

我不是想从道德上来指责女主什么,而是觉得,这不应当是一个知书达理的退休年纪的老教师做出来的事,她对自己的学生和家长都体恤有加,又怎么可能这样去对一个亲人。这从逻辑和人设上都大大不通。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相爱相亲”只是徒有其表。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极高,观影者交口称赞称打磨得十分圆熟,我恰恰以为这部片子根本没有好好打磨,否则不会出现这样的硬伤。

走出影院,校园里的广播正在放着一首《你就不要想起我》,想起片中姥姥最后对着一盒子遗骨说的那句“我不要你了”,心中很替她难受。她的丈夫即使另娶以后,仍然没有忘记她,给她寄钱做家用,还寄钱让她做衣服穿,姥姥认为这就是爱,所以甘愿为他守一辈子。就像阿达虽然不爱青梅竹马的发小谭维维,但是仍然把所有积蓄都送给她。导演想借此表达岳子福对后妻是相爱,对原配是亲情,阿达对薇薇是相爱,对谭维维是亲情,是为“相爱相亲”的由来。站在“爱情的产物”岳慧英的视角来看,这当然是暖意融融的一件事情,可是从不被爱的姥姥的角度来看,这事儿一点也不浪漫。所以,她最后才说出那句“我不要你了”吧。算了,我要这名份有何用,留你这枯骨有何用,给你做了一辈子配角又有什么意义,不如结束这场三角游戏吧,反正已经独活一世。

某些时候,如果不相爱,那么“相亲”也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谢希孟那首无情的《卜算子》那样,道一声“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

 3 ) “我不要你了”

我在去《相爱相亲》之前看了不少的评论文章,看完之后也看了一些,大部分的评论都对姥姥充满了无限的的怜悯,说她把牌坊立在了心里什么的。在外人眼中,姥姥的一生只有等待,她在牌坊上留下了“曾氏”,连真名是什么都无人知晓,最后爱人的尸骨还要被他人夺走……这难免令人感慨,姥姥的一生就是旧时女子悲剧的缩影。

但电影里总还表现了一点别的东西,姥姥没有外公的照片,就用自己家乡的文字绣了外公的名字;她守着一堆家书,从多寄的5块钱里揣摩着男人的心意。迁坟的时候姥姥说我不要你了,似乎有种居高临下的决绝。如果以这种态度倒推回去,就会发现这个老人也不是被软弱可欺的旧时女子。

她为阻止迁坟扑在坟上,后来开始在亡夫的坟前栓篱笆;她答应去电视台说出自己的故事,后来说完了也直接要求离开……姥姥做的这些,在最初都有人提醒(薇薇、阿达)没有意义,但她依然去做了。这和姥姥等待一生的悲哀似乎截然不同。薇薇在和姥姥聊天的时候说要和男朋友私奔,姥姥说了句“好”。足见这老人家心底还有些坚韧,还有些为爱冲一把的小傲娇。那句“我不要你了”,更是她作为一个女人选择的尊严。

被牌坊“操控”的苦,是她终其一生只能用“曾氏”这个名字,这是旧时女子的苦,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但姥姥对外公的等待又是否只是卑微,这倒也不一定。毕竟在姥姥看来外公多让她穿个棉袄也是深情,她对于爱的理解,本来就混杂了责任和其他的东西。她选择等待,也许只是因为她的骄傲,虽然最后只等到了男人的尸骨。但这等待本身,并不是卑微的决定。

《相爱相亲》里的女人与等待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妈妈在爸爸当兵的时候等过他好几年,薇薇在男友去北京之后也要等他,只是因为结局不同,人们看待等待的态度就有所不同。在微博的无主情书里,等待是一件很卑微的事,已经很少有人能大声说出自己在幸福得等待着什么人。但女人的等待是很有仪式感的,好像薇薇告诉男友自己不会等他,又告诉妈妈说在等他。或许在薇薇心里,等待的压力太大,稍有差池就会搭进自己的一生。因为姥姥,她对这种代价也很清楚,才会对男友说不会等他。这是女人的小心机,因为选择等待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这让我想到《冰上恋人》里亚树对于等待的自白。亚树说,在刚刚开始异地恋的时候,自己虽然很寂寞,但也很快乐。她很欣赏那个在等待中坚强可爱的自己,爱着那样的自己;但后来她开始失去信心,感觉越来越软弱,失去了对抗孤独的勇气,也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但后来她想通了,要成为那种自己喜欢的人,要成为坚强的、优秀的、可爱的女人。我不会被孤独打败,这就是她的骄傲。

 4 ) 中国女性是怎么活过来的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

电影延续了张艾嘉“20、30、40”的女人步上阶梯设置,拉大了年纪和岁月跨度,引出不同世代的中国女性,对爱与家庭的执着追求与不同理解。

姥姥相信爱,得不到爱的回应。

妈妈信守爱,却似乎感到迷惘。

女儿追求爱,依然选择了放手。

这是一篇围绕20世纪中国女性的情感好文章,关乎爱的教育(正如张艾嘉饰演的妈妈角色是一名中学老师),也是娓娓而谈,文艺片架势的,那是为爱所付出的代价。

由于年代与时空跨度的存在,无论是姥姥从乡下进城,还是两口子回到街道办事处——即便是郑州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同样经历了中国城市化的惨烈阵痛。摩天大楼高架桥已经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被埋葬的,有许许许多多人的记忆和过去。

所以,《相爱相亲》对我触动最大的点,并不是什么结尾车内的《花房姑娘》对话(我不是认为这段不好,而是觉得它太像导演为了给观众某种相信与寄托,特地设计安排的冰释),我相信更为残酷的东西,像火葬场被敲碎的颅骨,陌生的踮脚仰望,还有照片打湿后,被手指抹去的容颜。

你很容易把这个人与人,关乎爱的软性主题,挂放在宏大的,作为背景出现的城市建筑和街道马路上,因为就连学校也在进行围墙与新校门拆建。城市下面,定然也埋葬着骸骨,那么,它到底是属于何方的春闺梦里人。毕竟,姥姥的丈夫,离开她的原因,就是进了城。

如果陈可辛在香港是文艺片头号把手,张艾嘉也是台湾文艺片的代表作人物。

我是相当不喜欢《念念》:

“文艺腔重得全程不适,演员的表现也不在状态。要讲的东西很好也很简单,但是,非要用自以为是的技巧,来加强表现力,效果其实适得其反。”

《相爱相亲》几乎没有用什么太花哨的剪切闪回。我所注意到的,是两段超现实的记忆:一次来自病房的回光返照,一次是妈妈晕倒后的梦里场景。同样是天国往来,纯洁过曝,白得发亮。

这是最最文艺片的抒情。完全是为了成全张艾嘉最后的记忆杀,“那个人,原来是你。”

如何去证明婚姻关系,《相爱相亲》耗费了不少公家办事难的段落,看似中国特色荒诞剧,为了揶揄讽刺,本质上还是中国人对爱情婚姻的安全感匮乏绝望所致。就仿佛有了一张结婚证,就能证明两个人合法、圆满地相爱过(田壮壮在片中也说了一句嘲笑话)。

无论老一辈还是新一代,她们共同提到的,摊开的一封封家书,还有火车的对话,都是钱字打头。“每个月往家里寄的五块钱”,“你把积蓄全部给了别人”……

对姥姥而言,钱是生活的保障,更是爱的证明。对女儿来说,钱是爱的基石,是某种条件。

这种解释,似乎偏离了电影的主线。也许田壮壮对女儿的困惑解答,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妈妈是害怕。中国人也都是害怕。害怕一切变得太快,害怕抓住的东西会丢掉。譬如名为爱,被命名为婚姻的东西。

怎么知道身边人,是不是真的爱自己呢。

许多人已经在岁月的打磨中,丢掉了这个问题。但凡解决了人生往复循环周而复始的现实琐碎,午夜梦回之际,你可能会突然打个冷颤——尤其是那些失去了亲人、自信和人生依靠的女性。

英:

以往日子清苦,总盼着能过好点,如今日子变好了,感情反而淡薄了,这么多年,你心头有什么不快乐的,那真是我的错,别跟自己过不去,洗个澡好好睡一觉,咱们的路还长着呢!

孝平

田壮壮老师用说不出来的浪漫(手写贺卡与哼唱歌曲),用“不经意”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对这个家的坚守。

然后,许多观众和张艾嘉一样,都哭了。

只有这样,结尾积压的情感,才能干完那碗鸡汤,顺利把生活在新时代中国的负能量释放掉。原来我们都忘了,年轻时候想要做的大事件。不是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包围,不是被工作、家庭和教育所绑架。这对几代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一种讽刺。即便你知道,可能只有到了退休时候(如果你还记得),才真有可能去做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恐怕到了那个时候,你已经忘了。

电影处理不太好的地方,大概是对传统媒体电视台的批评,意图过于粗暴。尽管城市拆迁建设和证明你爸妈是你爸妈也有设计痕迹,始终没有谈话节目给得这么硬。那太像要表演,或者试图煽情些什么。

与此同时,《相爱相亲》也抖露了同期中国电影一大弊病。真正感人肺腑的,并不是演员滔滔不绝的大段话——这些话不拖累带坏节奏已经是万幸。像结尾那样不失控还打动人的,已经是奇迹了。

最大的煽情点,是在那些不言不语的沉默之中。比如前面提到的,姥姥两次看照片。时间的力量,情感的涌动,无情与友情,都不需要任何对白。

估计没有人会认为,姥姥有得到过真爱。可是,她的表现不是爱,又能是什么。是代价。是供养的爱。

相反,当女儿的角色,试图用言语去证明什么,那段故事,反而是最弱的也是最俗的,爱上一个唱歌的文艺青年,为了理想去北京之类。得到自由,拥有选择之后,也许爱已经被稀释,不是那么贞洁,不需要完美,动不动要用上此生不渝。当然了,这也是现代人的爱。爱人,也包括要爱自己。

一度对金马54,张艾嘉多项提名入围有所保留怀疑。现在,我全部收回。

延伸观影:

“我们只关心死,却很少关心怎么活。”

——《哀乐中年》 电影台词

“嫁给你爸爸的时候,不知道他身体不好,嫁给他20年,足足服侍他20年。”

——《童年往事》电影台词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饮食男女》电影台词

从开场的等鱼死,到最后的人生如朝露。电影说的是女人四十,其实讲的还是一个“死”字。

人被时间岁月所打败,衰老和失忆被表现得极其可怕,养老院寥寥几幕,还有年轻人说的大实话,它们都道出了人生的残酷。

五十年不变的诺言,它可能是小孩子的勾勾手指尾,也可能是那对相扶相渡的中老年模范夫妻。

——二哥评论《女人四十》

 5 ) 一场「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竟把我感动得稀里哗啦

这天,岳慧英的母亲,到了冥留之际。

慧英把耳朵贴近奄奄一息的母亲,只听她叫了一声自己的名字,就溘然长逝了。

性格强硬、在家里说一不二的慧英,表面上对母亲的逝世触动不大,内心却承受着深重的煎熬。

她望看着客厅里的骨灰盒发呆,大半夜炒着母亲拿手的辣椒酱,回到房间,又一遍遍念着父亲留下的家信,想起要烧,就叹一口气……

慧英今年55岁,很快要从任职的学校退休,学生在黑板上给她写了欢送词,她却默默擦掉。

父女俩去给她买卡片。老爸对女儿说:别选祝词上有晚年两个字的,她不喜欢。

女儿一直想不通:退休不用干活还有钱拿,这么好的日子干嘛愁眉苦脸的。

老爸告诉她:外婆走了,下一波不就是我们了吗?

在心理上,退休,那就等于向死亡跨出了一大步啊。

果然,就在他们说话的当儿,慧英正在向学校申请延迟退休。

就像很多年轻的儿女,薇薇沉浸在自己的时空里,对长辈的世界毫无兴趣,在念信的时候,她才第一次知道外婆叫淑慧。

也正是念信,让母女俩积累已久的冲突爆发了。

薇薇随口吐槽:那个时代的人,说话真肉麻。

慧英瞬间怒气冲冲:这叫真心相爱,你看的那些垃圾选秀才矫情!还有,他是你外公,不是什么那个时代的人!

毕竟是亲生的,女儿脾气也爆起来了:在家里说句话都能惹骂,日子没法过了,我要搬出去住!

就这样,母女彻底闹掰,女儿离家出走,投奔她的歌手男友去了。

但在慧英眼里,跟女儿搞好关系还排不上眼下的头等大事。

她有另一件更急迫的心愿:把父亲在乡下的坟迁到城里,跟九泉之下的母亲团聚。

这件事麻烦就麻烦在,父母是二婚,而父亲早年抛弃的那个前妻,已经在乡下为他守了几十年的寡。

要迁坟,得先这个八九十岁的“姥姥”点头才行。

慧英起初觉得,这能有什么难的?谁知她碰上的,是个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硬茬子。

这个为背叛她的人守了几十年寡的老人,脾气倔到令人发指。

一听要迁坟,她天不亮就坐上坟头,周围围上一圈篱笆,任你们说理晓情,她自岿然不动。

不管来的是暴力拆迁队,还是电台记者,她都是一问三不答,逼急了伸手揪住对方耳朵,让男男女女发出一样响亮的嚎叫。

姥姥还不止这点能耐呢,毕竟在村里住了一辈子,人脉还是有的,只见一群锄头镰刀的小弟窜了出来,撵得慧英一家抱头鼠窜。

眼看硬来是不行了,慧英说:我父母的关系受法律保护,法律上我妈就是合法妻子,凭什么不答应?只要我手握结婚证明,她再不肯,就法庭见。

那边的姥姥也不是傻子,被三番五次的骚扰搞得惊弓之鸟,也拿起法律保护自己,东奔西走搞起了结婚证明。

于是,一个长住城市的人民教师,一个独居乡村的孤寡老人,两个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女人,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证婚竞赛。

电影《相爱相亲》,围绕这样一个啼笑皆非的“抢婚”事件展开。

其实慧英和姥姥的冲突,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各种变种,那是法律意识和民俗意识的冲撞。

说白了,就是两人世界观不合,话说不到一块儿去。

片中有一个情节,慧英找人假扮律师,去向姥姥和村民递交传票,意思是再拖拖拉拉,我们要告啦。

多厉害的心理攻势,谁知对方完全看不懂,反而跟他们讲起了羊毛衫和保暖内衣的故事,搞得“律师”也一头雾水。

这一段非常好笑,充分展现了什么叫鸡同鸭讲,也让我们看到,其实双方的立场都没有错,只不过习惯了各自世界的规则,都觉得对方蛮不讲理,沟通不能。

这大概就是慧英不断抓狂,姥姥也委屈不已的原因吧。

自编自导自演《相爱相亲》的影坛才女张艾嘉,把这个一不留神就会沦为脱线喜剧、黑色闹剧的故事,处理成一部探讨人与人心灵交流的情感电影。

影片在河南的郑州和洛阳等地取景,张艾嘉解释,比起北上广深那样的大都市,她想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二线城市,用贴近普通人的视角来讲述。

映后的交流环节,一个来自河南的女观众开心地说:那门帘、窗户,还有那墙上的贴画,都是我的家乡回忆啊,太亲切了。

所以,尽管整个故事的前提非常“有戏”,但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

电影用了很多沉稳的长镜头,缓缓摇来推去,尽量让我们置身现场。用种种毫不花哨和浮躁的方式,静静释放着苦涩和温暖。

起初,作为上帝视角的观众,一定都对慧英和姥姥都充满同情,恨不得帮他们“翻译”沟通。但这种沟通,终于自己慢慢展开了。

影片中不乏激烈的冲突,但更多时候,只是人物静下来,喃喃地碎语,静静地回想自己的生命,在冥想般的仪式中,寻找迷失的自己。

比如,薇薇在与姥姥的朝夕相处中,逐渐走进那一辈人的情感世界。

比如,强势的慧英愿意学习敲门的方式,尊重女儿的隐私。而薇薇也从质问父亲“她年轻时候也这么不讲理吗”,开始代入母亲的立场。

比如,薇薇在跟男友的促膝长谈中,认可了他对梦想的选择。

比如,薇薇对母亲说,愿意等男友一辈子,却突然发现,自己似乎不清楚一辈子是多久,但想想姥姥的一生,似乎又明了了。

俗话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慧英和姥姥的对峙,一定会有个妥善的解决。

转折发生的那一刻,她俩猛然发现,其实她们一直以来的心情是相同的,是那份与死去的至亲割不断的亲情,哪怕已阴阳两隔,哪怕只剩记忆相随,也要在物理距离上不懈地靠近。

而她们想要的,也不过是自己对死者的奠念之情,能够得到尊重。

所以,荒唐的抢坟大战,根本不是他们共同无法割舍的逝去亲人愿意看到的。再闹下去,怕是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

想通了这一点,所有你死我活的冲突,瞬间烟消云散了。

刚到乡下时,薇薇对贞节牌坊好奇不已,慧英说,这东西的意思就是,女人难做。这一节,早早已经为后面的发展打下铺垫。

有趣的是,电影还拍了不少带有社会揭露性的“自黑”内容。

电视媒体热衷煽风点火,为了收视率,滥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当街骚扰当事人,还诱骗慧英入场对峙姥姥,炮制戏剧性噱头,简直令人不齿。

影片也暗搓搓地讽刺了一通官僚主义。慧英在街道、档案馆、民政局来回打转,不是这里帮不上,就是那里少材料,甚至还经历了一番“必须证明你妈是你妈”。

到最后,把个注重形象的教育工作者,急得当场跳脚咆哮:明明结婚了几十年,怎么可能不是夫妻!

但同时,张艾嘉并没有带着非黑即白的价值评判,把媒体人和办事员写成“坏人”。

反而从客观上,正是媒体的撮合下,慧英和姥姥有了一次当面开诚布公的机会,促成了互相理解。

也正是公务员的一板一眼,反过来给了双方和解的时间。试想,如果民政局一开始就高效发证,慧英一家和姥姥的仇怨,恐怕这辈子都解不开了。

除了带来喜剧效果的调剂,这些情节都充分地服务于情节。

它们向我们展示,有时候坏的也会是好的,有时候失去可以转变成收获,有时候那些让你咬牙切齿势不两立的人,却最能站进你的灵魂阵营。

《相爱相亲》讲了一群长辈与晚辈,生者与死者,原配与“二房”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消融的过程。

难得的是,它从没有抛出“只要人人努力去体谅别人,世界将变得更好之类”的空洞道理,没有任何直白肤浅的说教。

即便在结尾,慧英和姥姥各自单方面成全了对方。两个段落被平行剪辑在一起,本来可以处理地非常潸人泪下,却只是很有节制地拍出了一种淡淡的哀伤和如释重负。

在许多的咒骂和撕扯之后,故事迎来了一个温暖的结局。这并不难预料,却依然足以感动我。

它像极了我们的生活,总是悲喜交叠,苦乐为伴。但重要的是,只要你不愿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总有人会跟你一道,去迎接曙光。

 6 ) 孤岛之间的距离——《相爱相亲》不只是“爱的教育”

这可能是一篇“偏题”的影评,只是希望可以带来欣赏《相爱相亲》的另一个角度。

本文可见于公众号 “风影电影纪” 孤岛间的距离,《相爱相亲》不只是“爱的教育”

《相爱相亲》开头,岳慧英(张艾嘉饰)、薇薇(朗月婷饰)与尹孝平(田壮壮饰)朝着外公的坟茔,依次走过瘠瘦的田垄。外公的坟茔坐落于广阔的农地中央,仿佛是一座等待问询的孤岛;而两代人在银幕上的前行,则构成了在时间轴上迈向生命尽头的隐喻。

死亡成为了一座孤岛,而当我们回到生者的世界之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距离。有趣的是,张艾嘉的讲述并没有局限于家庭的琐屑,而是将日常家庭生活嵌入了现代社会的语境之中。我们不仅能游弋于细腻微妙的家庭情感关系之中,也能从中反思现代社会中“亲情”这一语词的尴尬处境。人与人之间的“孤岛”状态并非仅仅植根于具体的人自身,更有其深层的社会背景作用——这一点也成为了影片涓涓细流中的澎湃之处。


影片的核心矛盾发生在岳慧英与姥姥之间。二人在交锋中同样瞄准了“结婚证”的补办。而一张半个世纪前的结婚证的补办背后是一系列繁琐的程序。

中年一代人已经长久置身于现代社会的秩序之中:岳慧英在工作中雷厉风行,她愿意奉献自己退休后的时间,她禁止乡民打电话到工作的场所之中,她也能够将孩子们的声音在领导观摩的公开课中统一为齐整的回答(这同样是一种制度的象征)。但是当自己父母长久的婚姻关系受到法律的质疑之时,她依然无所适从。对于姥姥来说,她需要跨越的障碍便更为庞大。那不仅是冰冷的法律,更有曾经贞洁伦理的烙印,还有更为沉重的“他并不爱我,只是为了家庭负责”的事实。

两代人同样繁茂而厚重的记忆都需要挤入法律那一条狭窄的通道。当理性所难以分析的情感必得依托于法定关系的建立,而关系需要一条条律则进行证明之时,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距离便再一次被拉开。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被外化为人情与制度间深旷的鸿沟,难以逾越。


镜头是故事中频繁出现的物象。作为现代科技与媒介的双重载体,影片中的镜头被塑造为两种:大众传媒的、外向的镜头与私人记录的、内向的镜头。

外向的镜头表面上是开放的、公共的、求真的,实际上却是高傲而封闭的娱乐商品。当记者与主持人对姥姥毫不顾忌地提出追究“真相”的问题,当岳慧英在街头不得不“被”女儿的同事采访,真相中细密挚切的爱与纷繁的代际纠葛已经被节目制作的主观目标与观众消遣的心理需求所过滤。

而当镜头被放置于日常生活的真实琐屑之中:在阿达(宋宁峰饰)偷拍薇薇时,在姥姥帮阿达照相时,在薇薇给姥姥看阿达的照片时……我们自然地开始了“爱的教育”,沉浸于如田壮壮所说的“具体、执着而有态度”的情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张艾嘉对待年轻一代与现代科技、大众传媒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汽车成为了尹孝平与岳慧英安全感的空间,“上电视”成为朱音(谭维维饰)维系生活的希望寄托,“去北京”成为阿达追逐梦想的代号……更多的可能性在新生代中展开,人与人的距离在科技中消弭;另一方面,在媒介与科技的规训下,一家人在宾馆也无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姥姥与岳慧英陷入猝不及防的镜头陷阱之中,女儿薇薇也无法预料媒体对“真实”的虚构……被窥伺的恐惧、被捏造的愤懑、被疏离的孤独全都被放大

那么最终,亲情是被扭曲还是被还原?孤岛之间,是否更多了重重迷雾?


卢明伟(耿乐饰)这一角色的作用在影片中颇为独特。他是单亲父亲,也是演员。作为父亲,他供养着孩子,在孩子的老师面前诚惶诚恐;而作为演员,他以穿梭于市井之中的表演获得金钱。他可以是悲痛欲绝的儿子,可以是大义凛然的律师,可以是一切顾客所要求的角色——现代社会中个体存在的“扮演”性质在这一角色中体现得最为突出,背后的操纵者是生存,或者是更赤裸的金钱。

无独有偶,在影片开头的强迁段落,岳慧英也同样反复念叨着,“你们都是收了我的钱的!”两代人的关系在金钱的网罗下显得尤为轻浮而虚假。而薇薇等年轻一代对“生存”与“赚钱”的反复提及也愈发令人无奈。

金钱所衡量的不再只是狭义的商品,它也间接地扰动着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种种珍爱之物的判断——那是我们曾经如此熟悉如此自如处之的幽微。而如今,孤岛之间仅有的交汇,都蒙上了互相利用的阴影。


影片中的一个段落非常耐人寻味:岳慧英意欲寻找曾经的街道办事处,尹孝平带她来到原处,却只见高楼平地而起、施工机械上天入地。而此时尹孝平却和慧英有意无意间开始了对记忆中生活场景的辨认。镜头保持远观,二人身影愈发渺小,而回忆的余香却无形中逸散而出。

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卑微的庶民所无法抵抗的时代变迁的缩影。他们在庞大的工地中渐行渐远,而曾经的街景一一浮动于他们脆弱的记忆伏线之中。广袤的时空被凝缩于短短几分钟密度醇厚的影像里。在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场景中,夫妻二人竟如此靠近。

另一个同样具有“凝聚”意义的段落则发生在阿达与姥姥之间。摇滚青年阿达在姥姥的棺材之中躺卧,仿佛在芳华未尽时来到了世界的尽头。漫长的生命就这样被折叠在了几平方米的逼仄之中。阿达与姥姥在无言中达成了对“衰老”与“死亡”的沟通。而这种共鸣的背后,同样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变迁隐喻。

整部影片的地理语境同样是精心设置的。张艾嘉并没有选择诸如上海、北京、香港这样真正的现代化大都市,而是选择了处于发展改造之中、糅合城市乡村诸元素的地理环境,从而呈现出颇为复杂的影像质感。我们甚至能够从中感受到有意的粗糙化处理与生活元素融入,从而更为真实地触及现代社会的多重变化——以及其中亲情的距离。


影片中有一处镜头与开头颇为相似。

岳慧英走过乡间的小道,偶然间目及远方高耸的烟囱,直立于平坦的农村景物之上——同样如坟茔般苍凉的“孤岛”。人生的况味一瞬间漫卷于她的脑海,投下森然的落影。她想不起那个在陡峭的崖壁上向他伸出手的人,就像孤岛一般,遗忘了环绕身边的水波与远处其他同样落寞的岛屿。

最终她明白了这梦中的一切。而张艾嘉最终也让我们明白,是什么使我们成为孤岛,又是什么让海水被分开。


寒枝雀静 / 10.16

 短评

我们终于有了一部地道中国风味的类日本家庭剧情片。【中影太阳新天地】

9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片尾车里那段田壮壮和张艾嘉贡献了近几年来华语电影最精彩的夫妻对话。

14分钟前
  • printemps.
  • 力荐

张艾嘉不但是中国最被低估的导演,很可能也是在世的最好的中国导演。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家庭切入中国社会,探讨了三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自我抉择,有立场但不露锋芒,有温度但不气焰熏人。很简单的技巧被她用得出神入化。从黄建新之后,很久没有在中国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真挚写实的电影了。

17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我不要你了。我不会等你的。不许王太太坐。张艾嘉的台词,细节和情感,是近年来大银幕中最具中国式的说话方式和情绪把控。最有趣的当属讽刺媒体、办证繁琐、三代女性对家庭、爱情、夫妻关系的层面描写,又好气又好笑,然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啊!#吴彦姝的表演真的太催泪!#

2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好久没看过这样的国片今年目前最好的华语电影,在大陆港台都合作过的张艾嘉交出的这份作品可以说能贯通到中国人的情感虽然能看出在哪里拍的但城市乡村和三代女性的故事好像都能找到共鸣覆盖面广而精准。郎月婷戏份很讨喜,包括主演客串明星的表演也都很接地气,永远在滑轨的李屏宾的摄影,配乐有设计。

25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极喜欢这部电影,情绪饱满而不尴尬,音乐温柔且没有目的性。泪点是合理的、有情绪的积累的、层层递进的,到最后的时候我几乎无法自抑的捂住脸哭出声来。电影让人联想到《20 30 40》。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女性,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残忍而天真,温柔且执拗。

26分钟前
  • 颜小兽
  • 力荐

张艾嘉竟然拍了部自己的《一一》,探讨三代人的情感矛盾,情绪把控并没有被戏剧性的情节乱了分寸,反而有种力透纸背的细腻真实。张艾嘉的角色拿捏最精准,没人能逃过抛物线的人生,重要的是得学会如何在困境中自处。结尾新车那场戏可以说是年度最催泪场景,“现在车有了,歌也有了,你倒没兴致了。”

2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清苦的时候感情还好一点,现在只能对陌生的脸表达爱…2017华语最佳。

3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什么“迁祖坟”、“大闹电视节目”这些,难道不是八点档的剧场版。是我太挑剔了吗,城里的戏在河南取的景,但姥姥的村子明显不像。每个角色又都那么标签化。结尾也还是照例走大团圆路线。想写实,又不真实,让人感觉很奇怪。而且我不喜欢这种“解决问题”类型的电影。活着这个问题根本是无法解决的。

32分钟前
  • Mango
  • 还行

爱的教育,也是张艾嘉娓娓而谈,文艺片架势的“爱的代价”。触动最大的点,并不是什么结尾车内花房姑娘对话,而是火葬场的颅骨,陌生的踮脚仰望,还有照片上被抹去的容颜。不同世代女性对爱与家庭的追求与理解,固然是很好的剧本架构,但始终有设计的痕迹(电视栏目,城市拆迁建设,证明你爸妈是爸妈)

35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李屏宾完全是挂名的吧,那些让人无语的正反打和慢摇是在干什么???三条线一条都没说清楚,郎月婷演技无限接近零,还跟《一一》似的全程抱着照相机……

3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张姐竟在河南拍了一部这样写实的电影,很久没看到如此丰富细腻的文本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情感归属,情与理的纷争,三代人的不同爱情观念,向死而生的生命豁达,家长里短的吵架拌嘴,婚姻关系,办证制度,媒体嘴脸…每对人物关系都耐人寻味,每位主演都很出彩。《306090》的女人故事,浓浓人情味。

4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有让人遗憾的地方,也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就好像田壮壮不露声色的表演,实在太厉害,也完全超越其他几人。张艾嘉有些细节处理得特别好,无论是情节的细节还是情绪的细节。整体上,这样的电影让人不舍得批评,三星半。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姥姥等外公等了一辈子,她把牌坊立在了心里,用黯淡的一生刻下曾氏二字;慧英等孝平等了几年,她把婚姻藏进了算计,用不安的半生提防外敌入侵;薇薇对阿达说我不等你,她把自由包裹住爱情,用易逝的青春拴住对方脚步。多少女人在爱情面前自动缴械,束手就擒,甘心做岁月的俘虏,梦里都是他年轻的样子。

4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们为爱还在学。被爱,是这个时代赋予每个个人最伟大最实际的梦想。似乎被爱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但离爱最近的时候,是选择去爱别人。

51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写得不错制作精良的电视电影

5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内地城市怎么拍都显得非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谁来拍都一样……可能还是我们太熟悉了拉不开距离吧……

57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评分虚高太多,很多处节奏不对,各种混搭与零碎的尬;可取之处是开头未道出口的遗言、拣拾骨灰的逼真场景与青空袅袅吐出的黑烟、姥姥皎洁发亮的眼神;待结尾踮起脚仰头看相框、雨淋湿的照片模糊了脸、“迁坟进城”与“抱坛返乡”的交错又扳回一局——这才使得那些尬都得到缓冲,毕竟,混搭与零碎的,才是生活本身啊。

1小时前
  • 不良生
  • 还行

本以为会有更煽情的一面,没想到是如此踏实平和温暖的心态与姿态,本可大作文章的一些地方更是用类似轻喜剧的方式轻巧而过,剧本的细节处写的很厉害。中国人本应当会拍稀疏平常却又不平凡的情感与故事,但现在这类电影却十分罕见。遗憾的是概念性、符号化的设定与技巧性社会批判用的有点多了,可以再简单、淡然、专注些。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

张艾嘉是个好演员,但真的没有导演才华。想到《如父如子》,都是用一个狗血的设定去抽丝剥茧家庭关系,但功力和是枝裕和一比太露怯了。看得出剧本有打磨过,可生硬之处还是太多了:郎月婷行为逻辑都是不通的,耿乐也很突兀。比田壮壮男配戏份提了金马男主更莫名其妙的是,这片的摄影指导居然是李屏宾?

1小时前
  • 凹凸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