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双姝奇缘

喜剧片法国1987

主演:Joëlle Miquel,杰西卡·福德,Mr. Housseau

导演:埃里克·侯麦

 剧照

双姝奇缘 剧照 NO.1双姝奇缘 剧照 NO.2双姝奇缘 剧照 NO.3双姝奇缘 剧照 NO.4双姝奇缘 剧照 NO.5双姝奇缘 剧照 NO.6双姝奇缘 剧照 NO.13双姝奇缘 剧照 NO.14双姝奇缘 剧照 NO.15双姝奇缘 剧照 NO.16双姝奇缘 剧照 NO.17双姝奇缘 剧照 NO.18双姝奇缘 剧照 NO.19双姝奇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7

详细剧情

  影片分成四个小片段,讲述了持有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两个女孩的友情。单纯、热情的蕾妮特(若埃勒·米凯尔 Joëlle Miquel 饰)是一个乡下女孩,慵懒、阴暗的米拉贝(杰西卡·福德 Jessica Forde 饰)则来自巴黎城里。第一段故事名为“蓝色时光”,讲述了她 们的相遇。米拉贝骑车去乡下游玩,结果自行车坏了,乡下姑娘蕾妮特帮她修好了自行车。两个女孩互相产生好感,交谈甚欢,决定一起去巴黎上大学。第二段故事发生在一个咖啡馆中。蕾妮特被侍应误认为女骗子,对她处处刁难,米拉贝到来之后帮她解围,两人对待此事有着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第三段故事中,她们对社会边缘人乞丐、小偷、骗子进行了不同观点的讨论。最后一段故事中,她们打了一个赌:蕾妮特能否坚持一天不说话。结果,蕾妮特假装成哑巴少女,米拉贝成功地将她的画卖给一个艺术品经销商。

 长篇影评

 1 ) 《侯麦传》里的拍摄八卦

纯属摘录

蕾妮特的饰演者 Joëlle Miquel 算本色出演,很多故事的原型就源自她的经历。比如l’heure bleue,和咖啡馆服务生的冲突。侯麦在接受《正片》采访时说

《双姝奇缘》很快确定下来,因为我遇到了我的蕾妮特,她非常特别。刚认识时她曾告诉我:‘我按照某些原则管理自己的生活。——很好,举例说呢?——当我做出决定,我就会做到。有一次我决定不说话,于是我就真的不说话了……’影片最后一段就出自这里。咖啡馆的情节也曾真实发生在她身上,我们拿来加以改编。这种事可能很多顾客都亲身经历过。影片第三段则是借用了另一段回忆:她曾经遇到一个女骗子。这些故事恰好与我当时关心的一个主题有关。我那时想拍一部电影,主角是两个女孩,一个恪守原则,另一个恰好相反,不去费那个劲,也更爱批评、更悲观、更极端自由主义。

城市女孩米拉贝的人选有过一些波折。侯麦一开始属意出演过《飞行员的妻子》和《女友的男友》的Anne-Laure Meury,但她和Joëlle合不来,因为后者严格看护着自己的故事,不准别人改动。就在开拍前一个月,侯麦才找到了Jessica Forde ,她当时才19岁,曾出现在一组演艺新人的照片中,拍摄者卡罗尔·贝拉伊也为侯麦拍照。Jessica是东方语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理想是成为人种学家,同时也有演员梦。据Jessica回忆,侯麦并不建议她从事演艺道路,因为Jessica的坚持,侯麦最终选择了她。

这是侯麦公司的第一部电影,他尝试将此前惯用的两种模式相结合:“喜剧与寓言”&“即兴表演”。两个女孩都是第一次参演电影,她们的实际生活其实与影片角色完全相反,Jessica在乡村长大,饰演了傲娇的城市女孩;Joëlle住在巴黎市郊,饰演的是乡下女孩。据Jessica的回忆,她们两人也完全合不来。拍摄到后期,Joëlle与其他合作者纷纷闹掰,她身上吸引侯麦的孩子气,也让侯麦很头疼,甚至让侯麦气到中断拍摄,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很快,侯麦放弃了拍摄《双姝奇缘》续篇的想法。


影片一开始就设定为几个章节,还有几个备选故事最终没有拍:

《电话》:和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争吵,因为他占用电话亭太久,一直讲个不停。 《我的漂亮小船》:蕾妮特以为自己弄丢了一把钥匙,或者被一个男孩偷走了,实际是米拉贝拿走了钥匙,目的是“为了她好”。 《小堂妹》:也发生在咖啡馆露天座,蕾妮特在等米拉贝的时候,提笔画了旁边一个陌生女人的肖像,接着被画的女人来到她们这桌,开始讨论这幅画该属于谁,画者还是被画者。


《双姝奇缘》的拍摄时长只用了十个月(1985年6月至1986年3月),主要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满打满算就六个星期。[我怀疑侯麦是有意为之,为了捕捉四季环境]在巴黎的拍摄几乎没被路人察觉,侯麦对此有些得意,他说了一个小插曲:

拍《咖啡馆的服务生》的时候,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朝我们这边看了眼,他们确实以为服务生在和两位女顾客争吵。不仅如此,由于不知道可怜的小伙子其实正在演习,老有顾客想叫他过去点单。

l’heure bleue一章在弗特苏瑞尔附近的乡间住宅拍摄,米拉贝的大学生公寓就在菱形影业的楼上,咖啡馆的冲突选在蒙帕纳斯的欢乐街旁边,女骗子一章也在相同区域,剧组后勤还提前向法国铁路公司申请,获准在蒙帕纳斯火车站的拍摄权。偷窃三文鱼一段发生在圣拉扎尔车站附近的Prisunic商场。《卖画》在冬天拍摄,画廊场景是格内高街14号卡洛琳·可瑞的画廊。


影片首映被侯麦安排在第九届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节。电影节在1987年2月举办,除了《双姝奇缘》,还展映了侯麦在1950—1968年期间拍摄过的所有短片电影,共计11部。首映日两天后(2月4日),《双姝奇缘》在影院上映,观影人次接近20万,而全片制作成本只花了34万多法郎。相较惊人的票房利润,评论界对此片却热情不高。塞尔日·达内在《解放报》发表的文章里写道:

所以《双姝奇缘》即是侯麦电影的新篇章,也是适合在电视上播放的四则小故事……他的作品既适合大银幕,又适合小屏幕:前者是艺术的顶峰(第七艺术),后者是大众文化的代表。对于一位资产阶级观念的导演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双重新信服力更美妙的成功呢?

全部内容都来自本书第十章“城市的侯麦与乡村的侯麦”

 2 ) 中文语境再创作

看中文字幕看到一半一头雾水,不舍得花钱买大会员,找了英文字幕外挂,中英上下结合着看,原来的文本被不知名翻译者不断折射(当然我也不知道法翻英之间发生了什么),有时变得更加诗意,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离谱到没边,但神奇的是,竟也没有太破坏主旨,仿佛它只是一些儿童在书本上的乱涂乱画……

截了一些有趣的文本对照

这里真的笑喷

想起上学时候的一位客座外国教授,她说她虽然听不懂我们说的中文,但是她可以感受,感受大概就是一个误读和再创作的过程吧

 3 ) 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蓝色小时是对大自然的绝对感受,不能掺杂一点现代的工业化元素。片中展现了原生态的乡村生活,我想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原生态大自然有多么美丽,人类是城市的主宰但并不是整个大自然的主宰,乡村中的牛羊鸡鸭,那是多么鲜活美丽的生命啊。 第二个咖啡馆故事可能是在讲一种道德的缺失。咖啡馆服务员因为碰上过喝了咖啡不给钱的女生,认为女孩和那种人很像,所以就开始百般刁难女孩。人与人之间基本信任的缺失。如同老太太讹人一样,如果扶起一个老太被讹了,那这个人还会扶第二个老太吗? 第三个故事是在说善恶并没有标准。角度不一样看到的问题也就不一样。就像片中的女小偷说不定是偷东西回家给自己生病的孩子吃。从这个层面上讲这母爱,是善。但是站在超市的角度看偷东西就是恶。后半段也是在讲信任的缺失,城市节奏快,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交流,从乡下来的女孩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单纯质朴。她帮助了别人,但是她需要帮助时却没有人来帮助她。单纯的乡下女孩在城市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明显的要表现城市某些道德的缺失。

第四个卖画的故事更像是在探讨什么是艺术。一幅画,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观众看到的意思可能千差万别。女孩和画廊男的对话更像是商业和艺术的对话,艺术不说话,商业喋喋不休捧艺术,但当艺术提出价码商业觉得不合适的时候,商业立马翻脸不认人。

 4 ) 当我们在争论的时候

昨天看了一部老片子,1987年的老电影《双姝奇缘》,气质清新如同油画,美得令人眼前一亮。 整部电影由四个特别的生活片段组成:“蓝色时刻”、“咖啡馆的男人”、“乞丐,小偷和女骗子”、“卖画”。 乡下女孩蕾内特遇到了来自城市的米拉贝尔。 米拉贝尔的自行车爆胎了,蕾内特好心肠地帮助她修理自行车,并邀约她一起看“蓝色的时刻”。 夜里,她们起来,去到室外,聆听夜深人静时,来自自然的“宁静”。然而远处来的杂音却打破了这份静谧。 蕾内特惋惜痛恨地哭了起来——这次她俩一起感受“蓝色时刻”的机会被破坏了。 而贝尔则不断耐心地安慰她,答应再留一个夜晚,这样她们就可以再次拥有机会一起感受“蓝色时刻”。 “蓝色时刻”是什么呢? 它是夜深时,所有人都安眠了的那份宁静。 人类都休息了,他们不再出来干扰,而是把整个世界都交还给自然万物。 第二天,蕾内特带着贝尔在乡下四处游览。 羊圈、农村、风吹草低见牛马…人总是能迅速地融入环境中,尤其是自然里。 来自城市的贝尔,独立自信、看似疏离实则温柔;而乡下的蕾内特,亲切又富有原则、能够沉浸于自我的世界。 她们成为了好朋友,并一起相约在巴黎合租上学。 来到城市的蕾内特,失去了在乡下时的那份了若指掌,有些找不着北。 毕竟城市看起来,就是座构造得宛如千篇一律的迷宫。所有的十字路口、公交车站、百货大厦都看着那么雷同。 她向路人问路,却问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甚至,他们已经不关心她的问题,而只是在争出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而后,她找到了早上与贝尔约好的咖啡店,却遇到了蛮横无理的咖啡店店员。 这个男人真是太讨厌了。他的心里只肯相信自己的偏见,认为她就是个骗子——不自备好喝咖啡的零钱,拿一张面额巨大的钱出来就是为了让他找不开从而赊账,这是什么道理? 甚至对待旁边的客人都比对蕾内特要来的恭敬——他就是欺软怕硬,看蕾内特好欺负。 而当贝尔来的时候,他才相信蕾内特没有骗他,她真的是在等朋友。结果因为贝尔也只要一杯咖啡而阴阳怪气起来。 贝尔与他据理力争:谁规定了喝咖啡找不开零钱就是客人的问题?她们并非不想付钱,而是他咄咄逼人,不肯收钱找钱。 于是贝尔拉着蕾内特偷偷跑掉了。 回去后,蕾内特坚持自己的原则,找到了零钱回去支付给那个咖啡店店员。 而贝尔却认为她不用这么做,她认为这是那个店员自找的。 来到城市,远离了简单纯朴的乡村,环境变得复杂了,她们之间对于事物的意见差异也显露出来了。 第三个片段。 她们在大街上看到了乞讨的乞丐。蕾内特认为无论如何都应该帮助他们——给他们一些零钱。 而贝尔却认为像这样的人巴黎至少有15000个,是帮不过来的,并且这些人里有些人可能只是假装的。 但是她依然受到蕾内特的影响,遇见乞丐,尽可能的将零钱给他们。 这时她在超市目睹了一个小偷的偷盗行为。 小偷将看中的东西塞进自己另一个袋子,而在她背后,超市的监督员正盯着她。 等到小偷要去付账时,她抢走了小偷放置赃物的袋子离开,而小偷却被监督员留下检查。 贝尔并不是想抢小偷的东西渔翁得利,而是她想让小偷免于被发现纠责,等小偷从超市出来,她想将赃物“还给”小偷,小偷却没看见她,开车走了。 蕾内特听完这件事,认为贝尔简直是在助纣为虐。这样做并不能让小偷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悔改。 而她也遇上了个骗子。 蕾内特在车站买票,一个女人上前向她“要”了六珐琅,说自己钱包丢了(总之没钱)。 结果蕾内特错过了自己的班车,身上的钱又不够再买一班,她也向路过的行人寻求资助,却撞见了那个女人的再次行骗。 她向那个女骗子索要刚刚她给出的钱,并指责她为什么不去工作而在这里行骗。女骗子被说得哭了起来,述说起自己的不幸和无能……蕾内特立马心软,原谅了她…… 这个故事里,换一般人,遇到这些人要不就大声喊叫让大家对他们进行批判,要不就是唤来警察把他们绳之以法。而无论是贝尔对小偷还是蕾内特对骗子,她们都出于善良对他人错的行为进行了宽容。 并且给我们一种探讨的余地,面对法律道德所不容的行为,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 最后一个故事。 蕾内特的家庭支撑不起她在巴黎的生活费与学费,所以她决定卖画来支持自己在巴黎的开销。 她喋喋不休地向贝尔述说自己创作的看法,她不想为自己的画作做解释,却迫于生计,不得不把它们推入交易。她是期待遇上一个自然能懂得的“知音”的。 “画作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画作不会自己说话,它是沉默的,它不需要解释。” 事实上,画作是会说话的。 蕾内特与贝尔打赌,看蕾内特不说话的情况下,能否将画卖出。 而贝尔为了帮助蕾内特,就让蕾内特假装成哑巴,看是否能将艺术生蕾妮特的绘画习作卖出去。 画店老板不用蕾内特言语就能从她的画作中听到画的“声音”——它是自由的、仿佛有风的、富有创作力和激情的。 这是不受外界干扰,来自画的“蓝色时刻”。 而他却并不答应立马付现金给蕾内特,因为他需要一点底注,谁知道蕾内特的画是否真能卖出去呢。 蕾内特不能接受,哭着要离开,贝尔拦住了她并对店主说理——你就是欺负“哑巴”不能说话、不能为自己发声!你这样不人道……逼迫着店主不得不立即将三千法郎支付给蕾内特。 这部电影,可以说十分有趣。 “我保留我确信的,但我也让你保留你的。” 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时常因为价值观和看待事物的不同而发生争执,但这不能影响她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为人处世,以及对这个世界人生百态的宽容和理解。 如果换成是我,可能早因为和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分道扬镳,而她们却依然维持着良好而密切的关系。 这部电影真的十分值得欣赏。 语言流淌着漫游的思绪。 大段的对白,她们各抒己见。 尊重自己的想法,包容他人的态度。 最后,希望我们各得“蓝色时刻”,能有人分享。

 5 ) 大地初醒的样子

大名鼎鼎的候麦,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的名字还有他的电影四季系列。而这次北影节的候麦大师单元竟然春夏秋冬一部都没有引进,可能是因为这一点降低了我的观影热情,只在展映的六部影片中选了三部来看。相比上一次的英格玛伯格曼影展,我可是把全部14部影片都看了。

双姝奇缘,影片的法文名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翻译过来是雷尼特和米拉贝的4个冒险,顾名思义,影片讲述的是两个女孩的四段故事。

先来说说人物造型吧,本片人物造型塑造得非常鲜明。

雷尼特

一个爱画画的乡村女孩。

她是红色和白色的,白色是她简单淳朴的一面,红色是她的好奇心和热情。

长发披肩,浓密而蓬松,有一种原始的不加修饰的蓬勃的生命力。

厚重的刘海,给人一种涉世不深的、懵懂的、与外界保持距离并保守内心世界的印象,这与她爱画画的爱好相符。

每一次出场都穿着裙子,代表她感性多情的女性特质。

米拉贝

一个自由不羁的城市女孩。

她是红色和黑色的。她的第一个出场镜头很精准地展现了她的人物性格。黑上衣、黑裤子、黑鞋子,里面是全黑的,展现她的帅气与果敢;露出了一截红色的袜子,感到她是一个有趣的人;披了一件红色外套,红色与黑色大面积的强烈对比给人一种危险感。黑色是她的底色,红色代表她的激情与危险。还有一些深蓝和墨绿色。

是两人的红色使彼此相遇并发生故事。下面就来说说她们的四段故事,顺便做一些镜头分析。

故事一:相遇与蓝色时刻

对候麦的第一印象就是简单直给,因为他的镜头非常直接。两个女孩的相遇,从还没遇见就开始两人的直拍各走各的路,平分的镜头,然后道路拐弯雷尼特走进米拉贝的画面,两个人就这样产生了交集——

米拉贝的自行车坏了,雷尼特把她带到家里帮她修车,之后热情地向米拉贝发出邀请在她家留宿一晚。米拉贝接受了她的邀请留了下来,足见米拉贝的冒险精神。两个小姑娘在花园里用餐,去农场,去菜园,在充满野趣的大自然中闲聊,一点点互相了解。

蓝色时刻,是影片的一抹浪漫色彩。她们在凌晨三点醒来,雷尼特带米拉贝感受所谓的蓝色时刻——那时的天空是最蓝的,也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一切都在睡梦中将要醒来。当这个时刻被汽车的发动机声打破的时候,雷尼特竟然哭了。米拉贝安慰她,愿意再陪她看一次,于是又留宿了一晚。雷尼特给米拉贝看自己的画,也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伏笔。

故事二:咖啡馆

雷尼特来到米拉贝的城市学画并做了她的室友。一开始,卧室里红色与黑色的被单,彰显着米拉贝的地盘。她起身拉开窗帘,窗帘也是大红色和墨绿色近乎黑色的。

相比之前乡间的故事以雷尼特为主导,这个故事在城市中发生以米拉贝为主导。在她们合租的房间里始终只展现了米拉贝的房间和公共区域,并未展示雷尼特的房间,好像在说这里不是她的家。

两人相约在一家咖啡馆碰面。雷尼特先到了,因为没有零钱遭到了服务员的无理刁难,雷尼特的善良在此显得极其乏力与无助。等到米拉贝来了带着她一起逃单才解救了她。隔天,雷尼特又特地跑去这家咖啡馆把钱补上了。她觉得没有付咖啡钱就是占了便宜,她努力坚守自己的原则。

故事三:乞丐、骗子与小偷

接下来是她们对城市里乞丐、骗子、小偷这些群体的讨论。雷尼特有着一种天然的热情与温柔,米拉贝则有一种城市人的理性与冷漠。米拉贝对乞讨者们应对自如,雷尼特的善良与稚嫩又让她在地铁遭遇了骗子导致自己没钱买票回家。

在超市米拉贝发现了一个小偷并看出有警察在尾随她,于是米拉贝也跟在他们的后面,并在小偷被抓的紧要关头顺走了小偷藏着食品的购物袋,使其免于被捕。之后她本想把东西归还给小偷,小偷却开车走了。

小偷穿着蓝色的衣服,与米拉贝的外套里面的衣服颜色是统一色调的,这里用色彩暗示米拉贝具有和小偷同样的内心特质——不在乎道德与社会秩序,离经叛道且,而且米拉贝要比小偷优秀得多,她更机敏且有胆识,在关键时刻出手相救。

米拉贝把这些脏物——香槟和火腿带回家给雷尼特和自己当晚餐,但当她把这个故事告诉雷尼特之后,雷尼特拒绝吃,并和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雷尼特激动得站起来,米拉贝始终在椅子上坐着,这使两人的视角一个是仰视,另一个是俯视,这一站位的设计符合她们的对话。在对话中雷尼特认为她不应该帮助小偷,而应该让小偷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雷尼特占据着道德制高点,她在高处。

但值得注意的是,雷尼特的画面也就是米拉贝看雷尼特的视角却是平视的并非仰视,这一镜头语言告诉我们:在米拉贝的心里她并不接受雷尼特对她的道德评价,也并未感到雷尼特的压迫感,相反她认为雷尼特是上帝之手,在行使上帝的权力对别人进行道德审判和惩罚。此外,在雷尼特的画面中有一面装饰墙,上面插着花代表她来自乡村的身份。

故事四:卖画

当雷尼特需要付房租而经济窘迫的时候,米拉贝计上心来。她让雷尼特假扮哑巴去画廊卖画,而米拉贝则假装和她不认识在画廊闲逛。之后雷尼特在和画廊老板的交流中一言不发,只是点头和摇头,当老板拒绝她的出价后她开始哭泣。米拉贝作为旁观者见证了这一幕,并将画廊老板置于道德劣势一方不断拷问他,一通狂轰乱炸之后老板乱了阵脚以高价买下了画。

这是米拉贝唯一一次穿裙子,因为在之后与画廊老板的对话中她利用了她的女性身份。她真是太聪明了,充满了鬼点子。气急败坏的老板面对来询价的顾客张口就把画的价格翻了一倍。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

这是我看的候麦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它不仅是一部女性电影,简直是一部少女电影。影片展现了一段近乎完美的友情:她们在生活的磕磕绊绊中互相搀扶,同时又在思想上彼此尊重并保持距离,因为她们的价值观如此不同。她们的谈话永远是开放式的,没有结论,也不需要结论。她们各自恣意生长,又有各的姿态,在观念的相互碰撞中生出许多乐趣。当去掉了批评与指责,你会感到轻松与内里的生机勃勃,如蓝色时刻大地初醒的样子。

 6 ) Meta侯麦:用表达讨论表达

9.5/10 喜提目前为止最爱的一部侯麦,也感觉自己对侯麦的理解再上一层楼,甚至想要重新看一遍之前的所有(以前看带了太多共情太少思考)。在这部片子面前,其他所谓的mumblecore都显得浅薄幼稚。

在众多主题中,我最喜欢的主题就是“说话”本身,我也将最后一个章节视作侯麦对自己的审视,全片的道德故事在此刻上升为哲学命题。两个女孩在此时更像是侯麦的两个人格,借绘画表达电影。

一个说我不喜欢说话,另一个却反笑她从来没有停止说话。这一处自我嘲解妙极了。因为侯麦的电影最是话多他是最追求讲语言融入电影中的,但他却说过“我不表达,我呈现”。米拉贝的拷问也可以延伸,侯麦从不道德批判,但他的电影中道德无处不在。雷妮特画画是为了追求平静,对于懂的人她认为没必要解释,侯麦又何尝不是?他电影中的道德讨论从来不是为了给出他的三观。最后一场戏近乎好笑,但是画作的沉默和表达此刻却模糊了界限,通过画廊老板喋喋不休的自行解读,就像我们这些影迷对侯麦喋喋不休的解读。

看完这部片子,我也进入了我的“蓝色时刻”。

 短评

太爱侯麦的色感了

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这片子一如既往的侯麦。“蓝色时刻”是整部电影的基调。乡下女孩蕾内特对世界、对他人、对艺术的关系中都是在寻求一种道德纯粹,一种“蓝色时刻”的宁静;而米拉贝与一切都拉起了距离,像是做民族学研究一样把城市的一切当作现象进行审视,她更注重人与人为了完成事务而必备的社交准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言说”与“沉默”似乎将四个故事串在一起。最后,在“沉默”与“言说”的配合中,两个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姑娘完成了艺术品的交易。蕾妮特似乎作出了很大的妥协,她的故事隐约影射着一些卢梭的教育思想,即现代城市对人道德的败坏。我觉得这片子有意思的点在于平常我不大会和米拉贝这种姑娘聊起来,对话可能会止于她说自己拿了别人偷的超市东西,但因为侯麦的电影,我听到了她的想法,有种脱离了信息茧房的感觉,电影的魅力即在于此。

10分钟前
  • 虚伪面包房
  • 力荐

如果加上爱情,这不就是现在的《阿黛尔的生活》与《烧女图》。

1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4++ 四段小故事串起巴黎女孩和乡下姑娘的际遇,以及她们各自待人接物上的观点碰撞和成长。人物鲜明,对话丰富,景物迷人,颇有以小见大之趣。也让我想起自己与剧中人年纪相仿时的一些轶事,那些互相玉成、美好坦荡、不足外道的特殊情谊。L'Heure Bleue 蓝色时光:昆学家法布尔先生定义:安静的诗意时刻

20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特别喜欢第三第四段!纯纯的女孩可爱,漂亮的女孩聪明。

25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好像是第一次看与男欢女爱完全无关的侯麦,总觉得弗兰西斯哈两位主角是这里来的。这简直就是个现代故事,蕾内特和米拉贝尔就像21世纪的小资文艺青年一样因为模糊脆弱的道德观念不停拌嘴——有场戏可以形容为“圣母的终极对决”吧,只不过一个偏左一个偏右哈哈,非常有趣,强烈推荐👍

2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非常喜欢最后的卖画一段,尤其是画廊老板被米拉贝指责后那个“蓝色时刻”,与第一段构成了可爱呼应。影片想法来自扮演乡下女孩的米凯尔的真实经历,她向侯麦毛遂自荐,但最后却因为跟电影里乡下女孩一样过于清晰固执的价值观而和剧组的其他演员都闹翻。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其实米凯尔现实中是巴黎女孩,而演米拉贝的杰西卡则来自乡下。后来,米凯尔在侯麦临终前起诉侯麦,试图讹诈合作者的权益,众多曾经为侯麦提供经历的合作过的演员纷纷为侯麦作证,包括杰西卡。米凯尔的无理请求虽然在判决中被驳回,但却成了侯麦人生最后最难过抑郁的事。

28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这个机智诙谐的小品很动人有趣。被很多细节打动。侯麦的确有个tender soul,如透过女主角视角,对自然、植物和动物敏感怜爱的描述;而到了城市(巴黎),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乡下女孩要面对都市人的冷漠、谎言和互不信任。有对“说话”本身的思考,对于一向多话的侯麦电影,有一种自我解嘲式的自反性。

32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说起女生日常,印象里好像全是小清新,这部视角挺独特的,两个女生一直在辩论,探讨的话题很有趣,生活态度、价值观、生活中的困难之类。演员太自然了,完全没有表演痕迹,就像我和朋友平时聊天的感觉。

35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推荐

4000法郎

39分钟前
  • nihaoma
  • 还行

乡下的女孩和城里的女孩——乡下的老鼠和城里的老鼠,老童话的现实版本。

43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关于两个女孩的道德选择,第四部分最耐人寻味。A滔滔不绝地解释着艺术是不需要解释的(这行为就很矛盾),B反对,后来A不解释的沉默没能成功卖画,而B原本的观点也派不上用场,最终是B用了A的说法才卖出了A的画,执行内容与执行'讲述内容的形式'之间竟然是后者占上风。

44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很细腻的喜欢哲学思考的乡下哲思女见午夜寂静被车声打扰就哭泣,她就是神经质,想有个女孩一起体验“蓝色小时”。很认真的她,会付昨天没有零钱付的咖啡费,在车站施舍给人,钱不够向人求助却被当骗子。“绘画可以表现人的宁静”。为在巴黎生存,纯洁的女孩狠心卖画2000法郎,购者4000法郎卖掉

47分钟前
  • 拾贝壳的猫
  • 推荐

看了那么多电影,还是最喜欢侯麦的电影。宽容,坦然。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展现一种当下的生存状态,从容,随性。

49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侯麦电影里的红是生活里那点盐。

53分钟前
  • 野沢氿
  • 力荐

侯麦的关键词:坦诚,包容,所以很多剧本其实题材十分尖锐,但拍出来却成了喜剧。女孩子们实在是太可爱。其实从头到尾都看的我提心吊胆,如此直接的价值观碰撞,直到最后都没有撕起来也是奇迹了,换我大概绝交五百次了吧。。最后一句台词精妙!

54分钟前
  • 张熊熊
  • 力荐

乞丐、小偷与骗子也是一种生存技能,没有道德鞭挞。乡村女孩认为给遇到的乞丐都要施舍,遇到小偷骗子要现身严惩。讽刺的是,最后她为了生存,“装聋哑”卖画却成了她一直想批判的一类人。“失语的艺术家”带出个人思想:阐述自己作品的价值很重要。但语言亵渎了艺术,在艺术面前,沉默是最好的态度。

59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侯麦电影是青春底片上跳动的红,法语是人类思辩之林发出的啁啾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侯麦角色间对白有趣程度:女女>男女>>>男男

1小时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法国人不笼统地装逼,衣服上的小碎花图案 房间里大撞色的窗帘布 墙壁上清新阳光的草帽挂饰 等等 都在体现着他们的艺术性和对生活美感的追求。

1小时前
  • 黄悦_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