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劫佳人

爱情片英国1949

主演:英格丽·褒曼,迈克·怀尔登,玛格丽特·莱顿,约瑟夫·科顿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播放地址

 剧照

历劫佳人 剧照 NO.1历劫佳人 剧照 NO.2历劫佳人 剧照 NO.3历劫佳人 剧照 NO.4历劫佳人 剧照 NO.5历劫佳人 剧照 NO.6历劫佳人 剧照 NO.13历劫佳人 剧照 NO.14历劫佳人 剧照 NO.15历劫佳人 剧照 NO.16历劫佳人 剧照 NO.17历劫佳人 剧照 NO.18历劫佳人 剧照 NO.19历劫佳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3:00

详细剧情

  该片是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刻意试验镜头的调皮作品,很多镜头都长达数分钟以上。其中一个自室外运动到室内,并且在十多名演员之间来回穿梭达十来分钟的长镜头,效果极度突出而引人入胜。褒曼如痴如狂的表演也十分精彩。  1830年的澳洲是英国流放囚犯的属地,一名英国青年(迈克尔·怀丁饰)随舅父到澳洲发展,与一对身份背景特殊的夫妇发生了一段纠缠不清的关系。

 长篇影评

 1 ) 大师级的手法优秀的剧情

这电影有好几个版本。现在网上的基本都是110分钟那版,据说这是最符合奥逊威尔森的想法一版。1958年历劫佳人的制片商背着奥逊威尔森粗略的剪辑后未经试映便草草上映,电影没有收到任何关注,最后票房惨败。后来威尔森看到制片方把自己的作品剪得乱七八糟,变奋笔疾书长达58页的备忘录。他将备忘录提交给制片高层,希望能重新剪辑。但当时好几部电影都不卖钱的威尔森没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这份58页的备忘录也就成了废纸。在备忘录的最后,他几乎用上了哀求的语气。在现在这版剪辑中的片头,就讲述了这段历史。

电影开头长达三分二十秒的复杂长镜头,让我佩服不已。秀才点兵里私塾教书的那场连接长镜头,就有点这个意思。镜头开始于一个年轻人拨动定时炸弹按钮的大特写,随后跟着这个年轻人来到一辆轿车前,年轻人将炸弹放入轿车后备箱,在车主带着女伴上车前迅速逃离,车子启动,此后镜头便一直跟车在墨西哥和美国边界的小镇上移动,车子经过行人,小贩,指挥交通的警察,羊群,以及主角墨西哥检察官瓦格斯和他的老婆苏珊。运动的镜头停在两国边界的过关检查站边,准备度蜜月的瓦格斯和老婆正准备酝酿一个吻,那辆载着炸弹的车已经过关,在美国境内爆炸。这个长镜头随即中止,迅速切向被炸上天的车子。这组镜头,在空间上既有横向移动,又有纵向升降,还有远近的推拉,景别一直在大特写和大广角之间转换,这在以后的电影中也得一见。这组镜头的另一个关键在于,除了技术上这个层次,还有那枚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在情绪上一直引导着观众的神经。

除了这场戏,还有一处经典的电影场面调度。浑身沾满毒品味道的苏珊被混混们弄到镇上的旅馆,帮派首领乔大叔企图诬陷瓦格斯,并将昆兰也拉到自己的阴谋中,但昆兰并不接受这种敲诈,这会让乔大叔抓住自己的把柄,喝得醉醺醺的昆兰与乔大叔在狭窄的旅馆房间里的打斗起来。窗外霓虹灯一闪一灭,激烈的动作也随光影一闪一灭,当昆兰用丝巾勒死乔大叔的时候,手提摄影机的运动使画面癫狂起来,剪辑在苏珊将醒的脸,昆兰藏在昏暗灯光里的脸,乔大叔挣扎动作中交叉往复。昆兰杀死人后,关门离去,情绪的高潮借助霓虹灯照耀在乔大叔眼珠暴突的脸上,这堪比任何一部恐怖片的景象让刚刚从苏醒的苏珊吓得惊慌失措。

影片剧情开始没多久便可以看出,开头的炸弹事件,到后来几乎成为消逝,情节重点变成了昆兰和瓦格斯的较量。这两个男人间的较量,黑色电影中所必需的道德上的好与坏之间的冲突。黑色电影多少是要将这些人身上的好处显现出来,然后看着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无奈地作恶多端,并且因命运的不可控制而最终惨死,让观众心生复杂的感觉。黑色电影中的悲剧大多都是这样。他们俩身上分别有这着两种力量,昆兰是一种原始野蛮的权力代表,他在影片中出场时,叼着雪茄,从黑暗的车子中挤出肥大的身体,一张脸扭曲到没有人形,但昆兰依然充满正义感相信犯罪的人一定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瓦格斯代表着法律的威严与规定,在没有证据前,即便凭强烈的直觉确凿一个人有罪,也不能定罪。他的形象高大帅气,仿佛法律的代言人一样。

但这俩人的对立并不是截然分明的。昆兰虽然武断,但他办案高效,在法律的常规手段发生不了作用时,昆兰的非常规手段便起了作用,尽管没有证据作伪证。但片尾通过施瓦泽的口中得知他怀疑的桑切斯确实是爆炸案的凶手。这样的结果让昆兰的违法行为有些模糊和暧昧。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昆兰是有罪,他理应受到审判。但在观众心中,当得知昆兰妻子的遭遇时,我们对他的行为多了一些理解和包容。另一边瓦格斯当得知苏珊处于危险之中时,显露出来强烈的暴力倾向。最后靠偷听来收集昆兰的罪证同样显得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瓦格斯这个绝对正义的人物这么来看就有些模糊了。

这也许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除了复杂高超的表现手法,正是这种善恶交织,目的和手段的互相矛盾,给了影片一种深层次的思考,使观众回味无穷。奥逊威尔森的所有电影中几乎都能多少看到他本人的影子,就像公民凯恩。他的人生同样复杂曲折。

%�)&�� �T

 2 ) FIFF24丨DAY5《历劫佳人》:逃难的贵族,乔装得灰头土脸也难掩姿色

第24届法罗岛电影节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历劫佳人》,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毁誉参半的评价了!

@米米

满满的镜头调度啊,可能对同行很友好

@carter

我已经说了很多遍,但威尔斯的电影出现在法罗岛一次我就要再说一次。我已经受够奥逊威尔斯了!

@donnie

美国警察与墨西哥警察之间的斗争,绑架警察老婆,栽赃罪犯,剧本真的精彩绝伦很有想象力。起初我们都以为是他,结果竟是他

@Joyside

看奥胖拍film noir是一种享受,用最少的陈旧性语言拍成了最大程度的幽闭黑暗,将现代性突出至极

@小植野

导演顶级场面调度,光与影的构图视听满分,很大程度上拯救了这个颇为无趣的剧本,非线性叙事虽然复杂但是故事内核撑不起来,让整个故事有点空洞。

@小宁波

奥逊威尔斯不愧是现代电影之父。历劫佳人中的每一个运镜放在当下的任何类型片中都不过时。开篇长镜被后人津津乐道,多线叙事的手法别具一格。尤其加入迟暮老汉和红颜知己的组合,将昆兰这个人物刻画得更丰润了一些。这是一部元素非常满的黑色电影,同时又不失风格。

@脏脏豆

我的心會因為內個風情的墨西哥女人加速跳動。

@Rightchi

威尔斯对于光影、机位和剪辑已经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地步,整部片简直是美轮美奂;不过威尔斯知道自己拍的很像搞笑片嘛??

@消亡之人

谁是佳人?谁在历劫? 是美国甜心熬过了墨西哥恶棍和毒枭,还是墨西哥英才胜过了自以为是的美国警长? 镜头当然好。开场的长镜头乱中有序,行人与车流成为两股交错的力量,被塞入炸弹的豪车被反复拦下,爆炸案也因而和这对仅是路过的蜜月夫妻的命运发生交缠;频繁出现的仰角镜头不偏不倚地赋予每个角色以隐秘,也一再强化着美墨之间紧张的对峙关系。 可故事是多么无聊。一对跨国夫妻在两国边境遇上跨国作案,美墨关系理所应当成为重点,那条长而无所防备的边境线也一度被两人拿上台面讨论,但最后看来也只是闲谈。妻子坚韧的形象一开始有所展现,后来却依然沦落为花瓶般的点缀。尽管丈夫和警长的形象也没能丰满多少……

@热情华夫饼

几乎全方面都是完美无暇的。并非单纯的正邪对抗,而是将一个关于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的思辨命题套在了双雄对决的框架内。更为惊人的是结尾的处理,塔罗牌预言给传统意义上作为反派一方的失败赋予了极强的宿命和悲剧色彩,你可以说是威尔斯的自恋,但他的角色在大部分时间里确实比男主角更吸引人,一个真切地怀着正义行恶的悲情枭雄。

#FIFF24#第5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理性主义者和唯结果论者的正义

    不得不说,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本人就被3分多的长镜头所震撼到。而威尔斯跟在《公民凯恩》的片头一样,给了观众一个下马威。于是观众在接下来的观看中只能毕恭毕敬、专心致志了。而对本人而言,此作的故事性远比《公民凯恩》更强,于是开头的长镜头便显得印象深刻。

    提起长镜头,忘了谁说过“长镜头的运用不漏痕迹,让人觉察不出存在,才是最高明的运用方式”,但这应该只针对于现实主义的影片爱好者而言,巴赞估计很赞同。而对于形式主义影片来说,出色的镜头存在感不亚于小说中的叙事角度变换,其所营造出来的是更直接的情感或表达欲望体现。《历劫佳人》的长镜头可谓运用的十分完美,对现实主义来说,长镜头直接交代了事件起因,并同时安排了主角的登场,正可谓省时省力;而对于形式主义而言,长镜头开头的定时炸弹时刻揪住观众的心,在推动情节的同时,也渲染了不安的氛围。
    
    威尔斯的技艺实在让人五体投地,其对故事题材的选择也同样出色。影片讲述了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的冲突矛盾,而这确实是说不清的永恒主题。对于法治制度而言,由于制度束缚权力的缘故,哪怕制度不完善,都必须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在这样的环境下,美国1994年的辛普森杀妻案可以因为搜集证据的程序非法,而导致罪名不成立,而《历劫佳人》中的昆兰探长也可以因为栽赃行为的程序非法而沦为犯罪。当然这对于法治国家而言,尤其权力分立的民主国家而言,事情本该如此,哪怕永远也不具备完全完善的制度,也只能等待制度的逐步修正,而绝对不可对抗制度,美国的修正案历史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对人的理性休养要求颇高。

    但与此相对,唯结果论者可不会在乎程序是否合法,而结果才是一切。因此在他们眼里,只要是犯罪无疑就应该受制裁,而程序只是工具而非目的,不应该因为程序的非法就否定结果,反而应该让程序为结果服务。可以说这样的思维在内地是十分泛滥的,尤其是中国存在几千年的人治历史,为了让疑犯认罪而严刑拷问的现象不计其数。当然这是历史因素,而当下社会的价值则更加夸张。由于中央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唯结果论作为社会价值观的本意是鼓励致富,但长期以往,唯结果论最后导致的就是程序上的不择手段,而该思维则逐步蔓延到其他方面。就拿互联网上的“人肉搜索”而已,其实就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程序上是违法的,但由于唯结果论的蔓延和法治的不完善,导致了网友号召人肉搜索而一呼天下应的现象。因此如果将辛普森杀妻案放在内地,或许当天就被判刑了,而昆兰探长如果在内地,说不定是合法化的英雄人物。

    不过两种情况看似对立,但界限全在于个人的一念之差。极端的唯结果论者不说,就拿理性的法治主义者来说,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也容易变成唯结果论者。如日本的动漫《死亡笔记》而言,作为第一主角的夜神月从第一集就作为观众的叙述角色,而当他以正义的名号进行大规模杀人的时候,相信大多数的观众都是关心事情如何发展,或者担心夜神月是否被抓等问题,而不是杀人行为是否违法以及是否带来某种非法的恐慌问题。当然这跟虚构的剧情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观众心里多少都会羡慕夜神月能够拥有死亡笔记。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或者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仅仅在于你是否会去做。假如你真的拥有一本死亡笔记,使用的可能性是绝对存在的。

    因此程序和结果的轻与重都是相对于人的主观思想来判断的,但人的主观太虚无,那么客观的事情便变得不可预测的有趣,甚至会带来某种未知的恐惧。《历劫佳人》的唯结果论者昆兰,即使有着超乎常人的第六感而破案无数,也无法避免由于长期程序违法,而轻而易举地干出嫁祸无辜者的违法行为。如果说为破案而违法可以用唯结果论来辩驳,那么嫁祸无辜者则彻底失去了道德制高点,因此昆兰的死也就成为必然。与之相对,作为理性主义者的墨西哥官员瓦格斯一直坚持着制度正义,在昆兰探长面前更是全面下风、狼狈不堪、迂腐无能,如果不是亲信的倒戈,那么制度正义或许已经死去。不过毕竟只是电影,昆兰探长最后死在肮脏的河水中或许是结局最好的写意,其悲情形象的营造反而让观众涌起一丝怜悯,或许这也是威尔斯本人内心对非法正义的主观动摇。

    

 4 ) 省略掉五体投地好了

第一个镜头,长达3分20秒。它从一个定时炸弹的特写开始,一个人上好了开关,摇镜,看到远处有一对男女走来,再一摇,随着墙上飞奔的影子,来到楼外停车场,放炸弹的人把炸弹安装在汽车后备箱后跑开,那对男女走上汽车。

这时候,摄影机不知怎么忽然上了摇臂(肯定有什么装置),大摇臂摇起来,汽车发动离开,摇臂把摄影机带到楼外大街上,汽车在十字路口停下,摄影机继续后退(我怀疑摇臂安装在汽车上)。一个警察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有小贩推着车子穿过马路。又一个十字路口,主角男女出现,走过斑马线,汽车在他俩身边经过,主角继续往前走,大概这时候摄影机从摇臂下到推轨。

主角在热闹的大街上行走,汽车在一旁也缓慢的前行,因为不断有行人穿过马路,还有牧羊人。终于摄影机停到边境检查站上,这里是美墨边境。这时候摄影机停止,让所有人对话发生完,汽车离开后,摄影机跟上去拍主角接吻。然后一声巨响,汽车爆炸。

36分钟有一个室内镜头,昆兰警长和瓦格斯来到旅馆房间抓住桑切斯。室内戏的关键是捕捉人物的位置,你没法用全景去收,所以人的走动和站位必须有效。威尔斯大概在客厅到洗手间铺了一段大约5米左右的推轨。这一段同样是一个长镜头拍完,就在这条推轨上,大约5分钟。主角走进洗手间,然后摄影机进入洗手间,慢慢的摇,然后配角进入洗手间,接着两人走出洗手间来到卧室,另两人也进入卧室,这就是调度。完美的调度可以让电影显得无比流畅。虽然这段5分钟的长镜头没有太多移动,但是狭窄空间的调度更要求精确性,人物站位的精确,运动的精确,摄影机摆放位置的精确。

还有一点,就是拍摄的角度。刘别谦说,摄影机有一千种摆法,但正确的只有一种。20分钟的时候,昆兰和瓦格斯等人在说瓦格斯被人泼硫酸,瓦格斯的老婆被人搭讪。机位是很低的,略有些仰角,这样人物的脸有一部分是亮的,而且看起来表情都有些峻狞。想一想,这镜头从上面拍,看不清表情,从正面拍,脸上的明暗不足,完全仰着拍,只能看见下巴,太大的角度或者太远的距离,都不能把几个人的表情同时收在镜头里。所以,当演员在摄影机前面站好位置,你只有一个角度是合适的。

威尔斯回答了我一年多前想过的一个问题,怎么样既能保证故事精彩的表现,又能创造一些额外的价值出来。或者说,有的人为了怎么拍而去想拍什么,有的人为了拍什么而去想怎么拍,威尔斯可以把这两种情况都排除。但是威尔斯给我们的答案是绝望的,因为他用的是天赋,超越石阶上几乎所有人的天赋。

 5 ) 随记

开头- -段四分多钟的长镜头让人惊艳,景别跨度很大,从特写到全景又变成跟拍拍摄,就这一段完整的时空就把前半段电影的目的与全片的主要人物引出来了,还有他们新婚的信息。本片前半段主要解决爆炸凶杀案,后半段则主要讲声名远扬的警探做假证,和救助女主这两件事。对于本片我感到好笑的事,珍妮特.利还是没逃过住旅馆就要发生点啥的宿命,以至于演到这--段时我总感觉她要被人杀害。占卜女郎与警探的感情是我觉得安排的很讽刺的一场戏,似乎离开了他,他的未来也变得不稳定,女郎在结尾时说你没有未来了,我算不出来,其实警探从没有走出自己的丧妻阴影,他从来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虽然他义正言辞的说有坏人我们就要抓住他。警探的人物反转是本片一个亮点,但既然是《历劫佳人》历届就真不止一个劫,受男主之前抓获的犯人的家属的威胁,和警探的嫁祸,前半段其实一直在做铺垫,这两条线相辅相成,极具完整性,甚至还有了因果关系,这让人感到舒服,一切都在情理中。最后发现男主在窃听的那段平行蒙太奇剪辑真是让人捏了把汗,本片剧本上制造悬疑很成功,除了这个以外女主在床头看到被杀的人那里简直就是每个人的噩梦,现在许多恐怖片还沿用这一-情节,可以说非常经典了。

 6 ) 深渊的凝视

没人知道汉克·昆兰倒下去的那一刻,心里在想些什么。

老伙计曼西斯的血滴在了他手背上,一滴,两滴,三滴,呈暗红色。

“皮特,这是我为你挨的第二粒子弹”

但也是最后一粒子弹。


瓦格斯警官高大英俊,他的新婚妻子苏西甜美可人。虽然好人被构陷令人义愤填膺,警官的追寻过程惊心动魄,最后结局的大团圆也令捏住一颗心的观众热血沸腾。

但也许我不是唯一一个,对汉克·昆兰的死感到动容。

他肥胖的背影倒在漂满渣滓的污水里的那一刻,并没有掀起什么水花。但那一刻,仿佛甚至连正义的伸张都褪色了许多。

没错,汉克·昆兰是个绝对意义上的坏蛋。他在警察署工作了三十年,靠着他的著名“直觉”破了上百个凶杀案,是上司心中可靠的下属,搭档心中无敌的存在,恶棍听到他的名字闻风丧胆。

但当瓦格斯警官阅读卷宗时,却发现他破案的关键是那些根本不该存在的“证据”。昆兰的“神探”之名,多半来源于他对嫌疑人的构陷。

“他投到死囚里的那些人怎么样了?为他们省省你的眼泪吧。”

瓦格斯警官对曼西斯这样说道。

是的,如果,这些人都是被他“构陷”的,如果这些人并没有罪呢?


昆兰出场的时候是个傲慢、冷酷又满嘴下流话的胖子。这个世界对胖子并不友好,而当这个胖子又一脸猥琐地谈论脱衣舞女郎、和天降正义的男主角作对的时候,这个世界对他就更不友好了。

昆兰的面具第一次破碎,是在老伙计曼西斯的嘴里。曼西斯,这个没什么能力的老好人,开着车带着女主角苏西去汽车旅馆,一脸崇拜地谈论起昆兰和他的瘸腿,说他如何救了自己的命。

“Captain Quinlan!”

曼西斯大声回答,对女主角问“who are you talking about?”的疑问表示不满。仿佛在这个靠近墨西哥的小城,没有听说过警长昆兰的大名就是一种恶行。他一脸骄傲地谈论起昆兰怎样戒掉了酗酒,“我以为是汉克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情”,“不用睡觉也能工作不停”。

随着昆兰露出他的狰狞面目,对柔弱的嫌疑犯小哥用刑,在男主面前张口说瞎话地坚持证据存在,在和大反派同流合污之后,这个恶人的面具第二次破碎,在对他无比信任和崇拜的搭档曼西斯面前,谈起他年轻无知时,妻子的死。昆兰谈起自己的苦苦追索,以及罪犯的逃离法网却意外死在了比利时。

“这是最后一个逃出我手心的罪犯。”

昆兰说。

‘“瓦格斯想和腐败做斗争,这就是他会得到的战斗。”

突然,这个恶棍警长的胖脸,多了一分深沉和坚毅。

警长昆兰,是否真如我们看到的,是个罪人?


哦,写到这里才想起来,之前昆兰的面具还破碎过一次。那是在风吹得旧报纸到处飞的午夜,一众警探、DA远远听见塔娜家的自动钢琴的弹奏声。这个抽吃着糖的胖子眼睛突然亮了起来,那经历过沧桑的美人眉宇间笼罩了一层轻轻的雾霭。

“我没认出你来。”,美人上下打量了他变形的躯体一眼,“你不该再吃糖了。”

“要么是糖果,要么是烈酒。我希望我长这么胖是靠了你的辣椒。”

昆兰看着旧日情人,眼角的皱纹里带着温柔的微笑。

仿佛他注视着的,是曾经那段美好时光。

那段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可以带上两箱威士忌,在塔娜家里躲上两三天的美好时光。

但他终究戒了酒。诀别了塔娜。不再回头。

是否从那时起,他做出了最后选择,选择拥抱深渊,从此走入无法回头的黑暗里?

已经无人可以知晓了。


昆兰在这个故事的时间点里做了三件肮脏事:构陷蒙骗富家女的穷小子、杀死黑帮老大、构陷女主苏西。

最后穷小子招了,他的确杀了富家女的父亲。

黑帮老大和他的手下恶行累累。

女主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伤害,没有被注射毒品,也没有留下犯罪记录。

然而这只是完美的巧合。如果穷小子没有犯罪呢?如果苏西不幸被黑帮分子伤害了呢?如果黑帮老大命不该死呢?

谁能保证昆兰在三十年间的每一桩案子,都“巧合”得如此完美,让罪恶的人受审判,让无辜的人获得正义?是谁给他的钢丝绳上了保险,又是谁能信誓旦旦替他立誓,他从来没有在“枉法”之中,没有过偏颇或有失公允?


有些人的命运里,接受过黑暗之吻。

没有人能解释那是怎样的一种能力,仿佛魔鬼在某个关键的时刻和地点,牢牢攫取了你。

你没有变成魔鬼,但你也知道,你也再做不成你自己。

你用魔鬼的方式思考,你用最黑暗的眼神看着周围,你所经之处、你所看到的一切,都仿佛燃烧着鬼火。那些人回头看你,你不用第二眼就能分辨,那些人头上长着恶魔的角。正如你自己头上长着的那双一样。

你不用证据。你知道他们在哪里。你知道他们是谁。你知道他们曾经做过什么。

说服陪审团和法官并不是难事。说服你那些老练但有些愚蠢的同事并不是难事。

难的是说服你自己。

你试着逃避那道障碍。你试图告诉自己仍然是正常、善良的公民。你试图灌醉自己,假装自己没有那种能力。你试图不去看镜子里完全变了形的脸。

你试图回忆,塔娜,和那些美好的岁月。

但那双无形的手牢牢攫取了你。那条绳索扼在了你的咽喉上。

你最终,还是走出了那一步。

曼西斯,我要怎样告诉你,我没有陷害任何一个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罪,我替上帝对他们宣判。

只是,我迟早也会去上帝面前,接受对我的审判。


“你怎么评价别人,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他面朝下倒进了那潭污水里,而他的灵魂早已坠入了深渊。

但是,昆兰警长,你真的想要被拯救吗?

又或者,被不被拯救,对你而言,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短评

黑色电影的典范之作,也是奥森·威尔斯的天才之作。本来只是通俗的犯罪故事,却被奥森·威尔斯拍成了以气氛营造和先锋摄影见长的黑色神作。奥森·威尔斯亲自出演大反派,气势逼人。影片有三个版本,我看的版本是专家根据奥森·威尔斯的备忘录重新剪辑的版本——据说最接近奥森·威尔斯本人的原意。

3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复杂的非线性故事结构,对美墨边境罪恶的最早写实。开篇的长镜头真是让人赞不绝口,差点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虽然男女主角都挺蠢的,但结尾充满人性化的怜悯,大大提升了电影的格调。更喜欢英文名~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的是重剪版。这故事是真差劲,但除了故事之外的一切是真牛逼。电影化程度高到令人叹为观止,随便挑一场戏都是炫耀技巧般地牛逼……

1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好演员撑不起烂角色,好影像遮不了烂剧本。疯狂抢戏的威尔斯就是个膨胀的气球,立体虽立体但立不了地,其他角色更别谈。影片整体节奏像飙车,强情节一个接一个,却没有缓冲和对比,飚到最后除了恶心也没剩什么了。

16分钟前
  • 较差

永远不要跟珍妮特·李一起进荒郊野岭的诡异汽车旅馆,一定没好事啊,搞不好还会碰到诡异的酒店经理。视觉和技巧方面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了,把光影和声音结合得十分完美。奥森威尔斯自己当然也是十分自恋吧,不仅抢戏天王,还把主角故意弄那么蠢,还一蠢蠢一双。。。

1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奥逊威尔斯又一天才之作。1.开场升降机+推轨长镜揭示与设悬,爆炸后兀转至无序的手持摄影。2.多线叙事,威尔斯演的傲慢腐化警长似公民凯恩,黛德丽说:你的未来全用光了,神叨守夜人。3.暗调高反差布光,多逼仄倾斜的仰角特写,营造焦虑气氛。4.超前的破坏性音乐,嘈杂音效与静默。5.剪辑妙到毫巅。(9.5/10)

2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佳片历劫成绝响,人间再无奥尔逊

2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B+】开场第一个长镜头的调度就直接把我下巴都看惊了,剪辑叙事摄影音效等各方面想法都领先于时代,奥斯威尔逊太厉害。

31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开篇穿越美国和墨西哥国境的近四分钟,流畅鬼魅的长镜头,至今奉为经典。被剪辑后95分钟的版本,威尔斯写上58页长文抗议。不果。当时上映遭遇票房口碑失败。而后较接近威尔斯本意的108分钟完整版本再发现。因戈达尔特吕弗评价获得重视。。。。

32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3.8,开头三分钟的长镜头确实惊艳,场面调度完美,以及电影中的光与影,这都是技术上的优点。爆炸案只是噱头引子,就像是线团的一头,而背后的秘密与警察断案的腐败才是影片的重点,立场不同,看待事情的方式便有不同,结果正义与程序正义毕竟不能兼得,结尾不那么重要的结果又黑色幽默了一下。

3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这片就像welles本人 开场惊艳 后面气短

36分钟前
  • 𝐓
  • 推荐

看的是按照导演原意剪辑的版本。开场三分多的惊艳长镜头跨度之大,调度之复杂的确是影史经典。中间多处对白均是长镜头。在摄影和调度上多有亮点。奥森·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才华横溢。但对白和剧情有些紊乱,时常故弄玄虚,稍显沉闷。感觉遗憾和失望//20161231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2016最后一部

4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万恶的环球把威尔斯的亲自剪辑版篡改,经后人根据他五十多页的遗稿重新剪辑才贴近原版。影片在叙事上其实并不吸引我,尤其陷进去了大段无聊的推理片段。开头三分钟的长镜头简直是炫技,与炸弹设定时间相同吸引观众,注意点的挪位与演员复杂调度,摄像机的景别变化与纵深感特写感来回切换保持广阔性与开放性,长焦镜头与克服打光的高难度,而在爆炸之后改为手持摄影,这就是现代电影的叙事语言。奥逊•威尔斯太自恋了,基本上他出现的镜头都为仰拍。旅馆杀人片段拍的好极了,高速伶俐的流畅剪辑,其实是三条蒙太奇线索分向发展,配合虚焦镜头加斜构图给人压力感简直扣人心弦。这里还要说威尔斯对于影视声音的运用,在音乐上每到高潮处便用音量加大的鼓点乐象征剧情矛盾的高峰,包括演员台词与环境音融洽没有后配感。结局拍的好,正义与邪恶只是一纸之隔

43分钟前
  • 奥特小曼
  • 推荐

威尔斯最非凡的类型片作品,以及谁能想到玛琳·黛德丽只花了一个晚上拍完的短短四场戏造就了她生涯最伟大的角色呢?Goodbye Tana. Adios!

45分钟前
  • TWY
  • 力荐

开头长达3分20秒的长镜头来来回回看了3遍,很强大的长镜头;影片中对光影的调度也真的是令人惊艳十分,总是时不时倒回去再细细体会一番,95分钟的影片却足足让我看了130分钟不止。影片中的主题,关于善与恶的较量,还是令人深思。不过喜欢这部影片更多是因为它的镜头而不是剧情。

4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4.5。成熟自如且自然的反传统地甩同年代好莱坞电影几条街,威尔斯当然远不甘做一个简单内容的高级呈现者,那些个后景事件的设置与冷冽怪异的人物和剪辑让电影正常的叙事秩序被破坏,你更会记得的是什么,会是那些狂欢的青年、旅馆守夜人、奥逊威尔斯的老油条警探、那些镜头的徜徉运动、那些突然出现的构图线条,他们的怪异同样也被怪异的仰视着,在这样迷离的电影形态下还能兼顾着故事本身的流畅与深度真是惊人,早该能在这里看到奥特曼《漫长的告别》的前身啊。

54分钟前
  • 西卡里奥
  • 推荐

运镜构图取景各种炫技,剧情观念表演各种俗套,还真是雅俗共赏,各取所需。

58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资料馆留影#作为米国电影界的异数,奥逊•威尔斯的“三观”与一般人不太一样,纵然作品寥寥,可他的电影即使如今看来也“骨骼清奇”,在这部独特的黑色电影里,竟然隐约能看到希胖《精神病患者》的影子,连女主角都是同一人。而一样是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故事,他扮演的反派警长立体真实可信,屈打成招捏造证据,游离于黑白两道,又兼有凯恩一样的矛盾性格,而这个人物立起来以后,加上玛琳黛•德丽的客串,一众人物置身于社会的黑暗地带,批判的力度空前猛烈,甚至让人一瞬间想起黑泽明《天国与地狱》一类的作品。PS 奥胖真的已经老了,但又有了教父的威严与魅力。

1小时前
  • 瑞波恩
  • 力荐

8.8 奥逊威尔斯真是场面调度之王,开片的长镜头和杀害uncle joe两段实在是超越时代,剧作上也充满亮点,聚焦美墨边境,炸弹案只是一个幌子,最终牵扯出的是深层次的罪恶与复杂,警察quinlan正是那个touch the evil的人。

1小时前
  • KID Y
  • 力荐

头一次有了搞一套家庭影院系统的想法,因为想二刷却无法想象拿电脑怎么二刷……会有种电影作为语言是按照抛物线来发展的感觉——怎么说呢,我也没觉得没发展,只是可能随着时间的前行,电影可能会发展成为另一种艺术媒介,变成另一个新门类,不再是“电影”了;电影本身作为语言已经到头了;电影迷总有一天要变成京剧票友一样(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纯瞎白乎

1小时前
  • 撕撕撕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