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拓史

爱情片美国1962

主演:亨利·方达,约翰·韦恩,詹姆斯·斯图尔特,格利高里·派克

导演:约翰·福特,亨利·哈撒韦,乔治·马歇尔

播放地址

 剧照

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1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2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3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4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5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6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13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14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15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16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17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18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19西部开拓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6:13

详细剧情

  西部开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是一部1962年的史诗型式西部片。时间设定为1839年至1889年。情节是拓荒者普莱史考特一家人四代的故事,旁及各相关人事物;从中呈现半个世纪的美国西部历史。此片气势雄浑壮阔,编剧、取景、摄影、配乐、音效、导演、演员 阵容,各方面俱臻上乘水平。全片包括5个部分:《急流》、《平原》、《非法之徒》,由亨利·海瑟威执导;《南北战争》由约翰·福特导演;《铁路》由乔治·马歇尔执导。   故事讲述一家三代在各种时代背景下的艰难曲折,通过这个家庭从19世纪早期到1880年代半个世纪的迁徙经历,描述美国西部历史。他们从纽约出发,经历了内战,淘金热,路遇印第安人和西南部的流放者,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西部,并联合其他开拓者在平原上修建了铁路,把法律与正义也带到了边疆。

 长篇影评

 1 ) epic

the last montage--the family started their journey leaving for a new homestead--aroused my enthusiasm a lot.

btw:where to download the soundtrack , and whats the title of the song performed by Debbie Reynolds(lyrics like away away runaway with me...lol), somehow related to Scot folk song-Greensleeves,or an adaptation?

 2 ) 真正的大场面影片

我是投影观看的,非常享受。
记得有评论解释说这电影描述了一种秩序建立的过程。
打动我的是电影里的几场大场面,气势恢弘。还有,看这些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影片,感觉人生非常的短暂。

 3 ) 眼睛不够用了

对美国的电影史不熟悉,看的老电影也少,不知道还曾经有过这样一部西部片。这是好莱坞大制片厂时代的产物,编剧也下了功夫,靠一个家庭的西部寻梦经历,串连起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历史,拓荒,淘金,欲望的释放和弱肉强食的规则,印第安人的争夺,南北战争,铁路建设,城镇的兴起,道德和秩序的重建,在影片里都得到了展现,当然更少不了壮观奇伟的西部风光。大明星纷纷上阵,詹姆斯·史都华,格里高利·派克,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詹姆斯·斯图尔特,担任旁白讲解美国历史的则是另一老牌巨星史宾斯·屈塞。150多分钟的电影由约翰·福特、乔治·马歇尔和亨利·哈撒威分别导演了一段(我孤陋寡闻,不知后两位的大名)。看得出这是一部颇具史诗片雄心的大制作,可是拍得太中规中矩,浪漫,冒险,扩张,雄性力量,正义感和市民社会的道德,在在都体现着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国精神,而且由于这种为百年西部开发史和勇敢的美国人树碑立传的愿望,使影片分散了注意力,结构庞大,哪一个方面都表现得不充分,约翰·福特的经典作品中那种戏剧张力荡然无存。比如结尾讲城镇兴起和道德重建的一个段落,来到异乡的警长一下火车,就要孤身面对曾经被他拘捕的凶徒及其手下,又得不到当地同行的理解和支持,为求自保,人们还请他离开,明显是在摹仿《正午》,结尾却是众人终于联手结果了歹徒,捍卫了美国道德和法律的尊严。也许历史的确如此,可对电影来说却太过平庸。除了第二个段落里派克和女演员短暂的对手戏外,这么多实力明星的演技都被浪费了。

这样说并不等于说这部电影就不值得看,相反,对我来说,这是一次视觉的圣宴。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超宽画幅的影片。DVD封底介绍说,影片用了“三个银幕宽度的新艺拉玛体拍摄,压缩在小小的电视萤光幕上欣赏”,对电影工业和技术一无所知,我不知道何谓“新艺拉玛体”,但直观地看得出在银幕上表现为电影画面是由三个正常宽度的画幅组成的,可能就是由三架摄影机按精确的比例同步平行拍摄,然后经过技术处理合成到一个画面上吧,在背景开阔的水面、山川或者天空的映衬下,可以明显看见三个画幅的结合部,由于技术原因,右面的一个画幅还有些轻微的偏色,有时候甚至会看见一根长木在画幅结合处发生了些许奇妙的折曲现象,类似水中物影的变形。这些都会影响观赏的效果。这种方法拍摄出来的山川河流却无比壮阔,容纳了一般电影所无法容纳的更多的内容,虽然电视荧屏仍然一样大,但画面实际的视角已经加大了不少,超出了眼睛正常的视角范围,用在这样一部西部片里,倒是非常适合,壮美广阔的西部风光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如同一卷徐徐展开的画卷,绝对不能一览无余,只能是驰马扬鞭,移目换景。特别是在人物众多的大全景镜头中,这种感觉更为明显,要像一般的观影经验那样把这作为一个基调镜头,一眼把握整体的气氛会变得不那么容易,常常是眼睛顾了看银幕左方的人物,就会忽视了右边正在发生的事情,突出的感觉就是眼睛怎么不够用了。所以这样超常视角的镜头,表现风光比表现人物可能要更为恰当。战争场面和水牛狂奔的镜头给我的印象也是极其震撼的。

 4 ) 《西部开拓史》:最美好的洗白史

影片以超大的阵容,恢宏的气势,凭借三段故事横跨几十年来表现白人在开发西部世界时期的艰辛和苦乐,历经各种大小事件,内战、淘金、印第安......受了多少委屈吃了多少苦,总算建成了绵长的铁路线,才有了如今的美国大都市。至于屠杀这片新大陆上千千万万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污点事迹只字未提,只是演绎了一下这帮野蛮落后的“小人”们如何骚扰建铁路的卑鄙勾当。本片算是对白种人滔天罪行最美好的一次洗白,真不知如今的美国人,还有多少人会记得感恩节的来历,实则那就是用来纪念卑鄙的印第安“小人”们,当年用火鸡来款待他们,让他们能够苟活于世建设伟大家园的。

也正是这样一部洗白史,在奥斯卡上大受热捧,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从而奠定了奥斯卡的主旋律基调。值得注意的是,此片出品于1962年,距离1863年林肯确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为固定庆祝日,差不多正好100年。100年的时间,就可以让一帮恶魔变身为光明战士,由此可知,时间真的可以让人们忘记很多事情,特别是那么不该见到天日的邪恶历史,更会被洗刷的干干净净彻彻底底。

 5 ) 新艺拉玛(Cinerama)的前世今生

头些天买了一张《西部开拓史》的DVD,附赠了一部纪录片《新艺拉玛大冒险》(Cinerama Adventure),详细介绍了新艺拉玛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新艺拉玛”?
1948年起,电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给电影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其后五年中,电影院的票房总收入下降了一半。电影业必须采取措施,使观众重新回到影院。提高视觉效果是一个突破点,风靡一时的新艺拉玛宽银幕电影应运而生。
所谓新艺拉玛(Cinerama),是一种特殊的电影制作形式,用并置的左中右三个镜头同时拍摄,拍出同步的三带胶卷,放映时用三台放映机,分块投射到弧形的宽银幕(这种银幕像是百叶窗,由成千上万条竖条组成)上,以便营造人眼中的真实世界。
在之前的电影中,画面比例多为1.33:1,镜头只能展现前方的视野,被人戏称为“从钥匙孔中看世界”。后来人们注意到,人眼的“边缘视野”同样重要。新艺拉玛的宽银幕,正是模仿了人眼的真实视野,此外,所用镜头的焦距也和人眼焦距基本一致,因此观众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制作人员不仅要还原人眼的真实,还要还原耳朵的真实。新艺拉玛的声带有七道音轨(拍摄时用七个麦克风同时录制),加上影院特别设计的大量喇叭,使观众无法分辨声音发自何方。当年首映期间,主办方特地在中场休息时为观众播放管弦乐队的立体声,对这一成就看来是颇为得意。一位学者说,他仔细对比了《西部开拓史》的原声带和今天电影的杜比环绕数码原声,发现前者更好。

前身
其实,新艺拉玛的先驱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当时有一种技术“放大镜”,在影片的高潮或结尾,为了凸显情绪,画面会突然扩大。不过这只是单纯把画面扩大,清晰度并没有提高,所以可以看到颗粒。30年代,约翰•韦恩的某些电影已经采用70mm胶片拍摄。而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Abel Gance在《拿破仑》(1927)一片中,采取了三个普通画面并置的宽银幕,可谓真正的先驱,令后人大受启发。
同很多发明一样,新艺拉玛也要归功于军方的实验。1938年前后,弗雷德•沃勒Fred Waller发明出一种Vitarama,用于“沃勒射手训练机”,类似今天的电子游戏,用多台摄影机投影出巨大的画面,用于模拟空战的战场,训练空军的机枪手。二战期间,盟军借助这种装备训练空军,据说挽救了大约20万人的生命。很快,人们想,为何不将这种设备用于普通电影呢?

轰动一时
1952年9月30日,第一部新艺拉玛电影《这就是新艺拉玛》This is Cinerama在纽约百老汇剧院首映。新艺拉玛的首映式是一场盛典,当地众多名流身着礼服前来——穿牛仔裤是不行的,还要在签名薄上留名。影院也不设小卖部,不卖爆米花,以便使观众全身心地享受影片的视听效果。该片中,有个在云霄飞车上的主观镜头,随着飞车的上上下下,地面和天空交替出现,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坊间传说,许多人趁着中场休息,溜出影院去买晕车药。
新艺拉玛推出之后,一时极盛。1953、1954年,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的电影都变成了宽银幕。因为新艺拉玛申请了专利,其他人纷纷仿制,比如 “新艺综合体”(Cinemascope)等等。以“拉玛”作为产品名称的后缀也成了风尚,像“汽车拉玛”、“冰箱拉玛”、“舞蹈拉玛”……
艾森豪威尔总统专门休假一下午来到影院观看该片,而又有许多观众“买票来看艾克”。总统看到《飞越美国》一节,听着唱诗班歌声响起,眼眶湿润。回到白宫,他要求新艺拉玛在航母上设置放映机,为军队服务。当然这无法办到。不过新艺拉玛还是出国展览了,在大马士革的世界博览会上一炮而红。当时正值美苏冷战的顶点,世博会变成了美国的国家宣传片,苏联人当然要强烈抗议。回国之后,他们模仿新艺拉玛,制作了俄式环幕电影,并与1958年在布鲁塞尔首映,依然获得大奖。不甘心的俄国人当时还声称,是美国人剽窃了苏联的技术。后来双方关系缓解,苏联提供了己方的部分摄影材料,用于美国的一部新艺拉玛——《俄国漫游》。

剧情片的尝试
一开始,新艺拉玛游离于好莱坞,它拍摄的都是旅行记录片,像《新艺拉玛的假期》Cinerama Holiday,1955、《世界七大奇迹》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1956、《南海历险》South Seas Adventure,1958等。这一阶段,摄影师和摄制组是影片的最大功臣,因为他们要操作复杂的摄影机,并在危险而美丽的地区上天入地。
后来,当观众逐渐熟悉了新艺拉玛带来的视听震撼,制作方决心推出剧情片。这时,导演才能发挥自己的功能。第一部新艺拉玛剧情片是1962年米高梅出品的《西部开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该片演员阵容强大,气势恢宏,又有史诗式的剧情,获得了当年多项奥斯卡。
但是,用新艺拉玛拍摄剧情片是一项费力的工作。《西部开拓史》的导演之一约翰•福特,始终不能适应这种新型摄影机,往往不自觉地就站进了镜头里。因为有三带胶卷,剪辑也变得非常麻烦且昂贵,演员表演的压力更大了。因为造价高昂,只有大制作的史诗级电影才舍得花钱。而普通的剧情片,其实不需要太高的视听效果。
新艺拉玛的另一个缺陷是放映场所太少。许多影院没钱改造成宽银幕,有钱了可能还不适合改造。这就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纵然制作方发明了新艺拉玛的移动设备车,到欧洲各城镇开展巡演,搭起了充气帐篷当做影院,吸引了所到之处的所有名流,但终究是临时性场馆,安全性不足,遇到风暴很容易坍塌,而建造永久性场地又不值得。

消逝的荣光
从上面我们已经看到,新艺拉玛的缺陷并不在效果不佳,而是设施太复杂、拍摄太难、成本太高。
到1962年以后,一种新的宽银幕电影,70mm宽银幕电影流行开来。它是用单个镜头拍摄的,但常常被误称为新艺拉玛,比如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1968)。单镜头宽银幕影片效果虽不及新艺拉玛,但更容易拍摄和剪辑,因此被广泛采用。随着这类宽银幕电影的成功,新艺拉玛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在只有富人才能坐得起飞机,只有富人才能周游世界的五六十年代,对那时候的普通美国家庭的孩子来说,周末由家长带着看一场新艺拉玛,的的确确是一场梦幻般的冒险。是电影,给了普罗大众这种体验。

2011-11-12

 6 ) 明星聚会

第一次看环幕效果的影片,我特意将电脑接在电视大荧幕上欣赏的,效果确实震撼,更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大场面配合。
演员没得说了,全明星阵容,不断的兴奋点,仔细看,很多配角都是西部片中的常客,遗憾的是伊斯特伍德晚红了几年,明星聚会,就缺他了。另外必须一提,Debbie Reynolds的表演非常精彩,从少女演到老人,将西部女人坚毅、乐观的品格准确展现,她在最后一个镜头中的再度歌唱,令人悲喜交加。
片长只是两个多小时,讲述西部百余年的历史,实在有些仓促,但我不能要求这么多啊,已经很好了,很好了。难过的是,这样的西部片终归是看一部少一部。

 短评

美国建国时,领土只有东部海岸线的十三个州。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美国人把边界扩张到了西海岸。西部拓荒的历史塑造了美国的民族精神——自由大胆地建立新世界、新秩序。[西部开拓史]是一部颂扬“美国梦”的电影。拓荒者向西移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土著居民的双重威胁下,开启新生活。四位导演负责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涵盖了西部拓荒、南北战争、淘金热、西部社会制度建设、以及抢夺土著土地的历史。它将“美国梦”的实现归功于积极冒险的美国人。他们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为了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克服不利处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体都将发挥巨大作用。正是他们的付出,才创造了各种奇迹。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样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也算是逆潮流而行。

7分钟前
  • 唐朝
  • 还行

西部西部,大牌云集,史诗巨制

8分钟前
  • 兰州板砖
  • 力荐

8。这么大制作的老片还真是没看过,各位巨星轮番登场,还有各种熟脸。通过一个家庭来展现美国的西部史,虽然带了点白人主义的色彩,不过史实就是这样。另,这种环幕不知道怎么拍的,效果好像不大好。

12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7/10。扩展空间范围的弧形画幅,摄影机被架在木筏、牛头上制造呼啸而来的氛围,火车迎战劫匪的仰拍跌落物和反方向的运动镜头,都极富构图张力;每段少不了跋山涉水的爱情偶遇和剑拔弩张的族群冲突,泼辣女性不做生育机器堪称形象突破。对西部神话缔造美国精神的认同,时间跨度大、主线模糊也不觉腻烦。

1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两个半小时描绘了一家三代西部拓荒者形象,时间跨度和信息量很大,人物特征明显又真实。远景镜头浩荡。第一次看西部电影大师John Ford的电影。剧情逻辑性有些奇怪,莫名的起因。因为是三节式,过渡很突兀。

20分钟前
  • 软蛋黄
  • 推荐

美国标准电影,保祖国就是保家乡,新艺拉玛真无聊

22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波澜壮阔的西部史诗,以一家三代人的命运展现蛮荒之地百年间的变迁与斗争。虽然某几段剧情太过琐碎平庸(最后一段竟然直接抄了下High Noon, 被雷到= =||| ),配不上“史诗”这俩字,但宽宽宽宽宽到头晕的宽银幕和宏大的场面实属震撼(大爱每段开始时旁白配的介绍性长镜头),数星星也很快乐。md, 威德马克太出挑了!吉米的角色Linus原定由Coop扮演,生前最后一片不是Western真的太遗憾了,况且还是作为经典西部片明星和西部人之父形象出现在这种规模的大片中,好在有挚友接过帮忙完成。很奇妙的是没去查trivia之前窝就隐隐感觉Linus像是Coop的角色,感谢吉米的呈现,虽然miscast确实。

23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推荐

电影完全是一段浸润在音乐中的拓荒历程,与绘画般精美的画面一起,共同组成了一部从听觉到视觉全面优秀的史诗片,而有些零散的故事也并不妨碍电影中心的表达。这是美国人拓荒精神的赞歌,在某些时刻,你肯定能够感受到这种历史所蕴含的艰辛和勇气,并被这种强大的能量所感染。

28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Home in the meadow

33分钟前
  • AmericaWallace
  • 力荐

剧本扎实,环环相扣。那个年代的大片,必须看高清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题材宏大,名角众多,剧情极度无聊,透着XX伟业的假大空范儿。美国人几乎拍不出史诗感,这是明证。所看的蓝光修复版中,新艺拉玛技术三个画幅的色差问题被解决,但依然存在景深不一致的缺陷。所谓的“技术革命”被淘汰也是历史潮流,众望所归。

40分钟前
  • 辽东胖尊者
  • 较差

All the heritage of a people free to dream, free to act, free to move their own destiny.

42分钟前
  • 且读且思
  • 力荐

连我这个乐盲都知道配乐和插曲太牛掰了!!!太牛掰了!!!音效也非常赞,可我的电脑已经是四五年前的了,我越发幻想一台好音响配上这部电影。大牌云集,可一半是路人。

47分钟前
  • 王小北
  • 推荐

1.三镜头组合的画面信息量非常辽阔深远。2.历史背景比故事本身更引人。3.美国梦的开始处,绝对主旋律。4.讲开拓者的悲苦,其实也是掠夺史,印地安人才是最终牺牲品。5.由此想一个国家建立,必定是一部分人的幸福凌驾了另一部分人痛苦,世间事,大概如此。6.可能主要为演史,演员着力均匀。

49分钟前
  • 毕大费
  • 力荐

新艺拉玛超宽银幕比例,场面恢宏;基本召集齐了50至60年代好莱坞西部片的各路大明星和大导演,星光闪耀;剧情跨度几十年,涉及三代人家园梦想,不可不看的西部史诗。

52分钟前
  • 小有™
  • 力荐

John Ford 執導那一段看來是最好,也確實需要電影院內看才感受到電影技術層面上的強大,但不代表這就是好,Cinerama技術令三位不同導演統一了風格(還是片廠制犧牲了他所有的性格,相比電影,確實對製作背後更大興趣),也變相消解了個人風格,每一個鏡頭都是一點透視,重要人身和事都放置於畫面中間,長鏡頭,人物全身完整地站在鏡頭位置,這種種限制應該來至攝影機技術問題吧?話說Wes Anderson的遍執風格不正是來至此?只因為今天再沒有人願意用此觀念拍電影,他變得獨特。也看到舊荷里活對西部電影世界最傳統的想像,就算集結當時最紅男明星,人人有戲做,但就不見得表演可觀,每個人由如回到默片時期的表演方法。是否證明50年來,又或者從影史以來,例如默片時期的意大利豪華布景時代劇,到今天CG當道的《復仇者聯盟3》也好,我們對大片概念其實不變

56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虽然还不到三个小时,但给人的感觉真……长!!!线索太散,与其说是「西部电影」倒不如说是「关于西部历史的小故事集锦」。从圈地、淘金热、南北战争、印第安人到车匪路霸,都齐全了。妈妈谈一会恋爱,儿子打一阵乱枪。从「信息」的角度上来说倒算量足料好,而且当中也不乏动人的桥段。

59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大牌导演,大堆头明星,讲述19世纪美国征西历史,场面壮观,布景华丽,有一流史诗大片的气派,但故事讲得比较枯燥,说好听点叫编年史,说难听点就是流水账,将一些特定年代的具体事件做了罗列,几段故事的风格过渡也不佳,像是看了冒险片、动作片、战争片、西部片、爱情片的大合集

1小时前
  • 方聿南
  • 还行

慕课老师讲到新艺拉玛宽银幕电影推荐的这部西部开拓史,使用并置的左中右三个镜头同时拍摄,拍出同步的三带胶卷,放映时用三台放映机,分块投射到弧形的宽银幕上,营造人眼中的真实世界。所以注意力都在这60年代的宽银幕了,当年的摄影视觉中心仍放在画面正中,所以居中的人物表情竟没留下什么印象,视线都停留在人物身边的景物上了。但是很有些镜头特别震撼,比如02:06:36——08:31,一群狂奔的野牛用两分钟的镜头解释了四个字,你忽然感慨,洪水猛兽为什么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故事比较散,还很多毛病不提了…这么一部大气的60年代电影还是值得敬畏的。

1小时前
  • 刺猬的优雅
  • 推荐

六十年代初的美国意识形态还处在积极干预远东事务的狂热期,好莱坞也积极配合鼓吹征服和扩张,西部片就是表达这种精神的最佳类型载体,即使殖民原罪情结都要服从大局暂时抛于脑后,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印第安人一定成为剧情中的主敌。粗略算算,影片有头有脸的主要角色几乎都是死于挑战自然(女主的爸妈)和白人的内战(男主的父亲),甚至最剑拔弩张的火车改线违背协议惹恼土著的桥段,画面直呈的白人伤害也完全来自于非直接人为因素的野牛狂奔!显然影片主创试图在主动配合意识形态紧迫性与道德抵触殖民原罪的敏感性之间寻找到某种平衡点。可三位导演的分摊篇幅却是失衡的:哈撒韦一个人包办了影片的前半程,约翰福特的内战部分只有十五分钟?!……PS那听着耳熟的画外旁白果然来自一位大牌明星:斯宾塞·屈塞,时年已过花甲六十有二。

1小时前
  • 赱馬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