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爱情片香港1994

主演:吴奇隆,杨采妮,徐锦江,吴家丽,刘洵,孙兴,何润东,侯炳莹,刘瑞琪

导演:徐克

 剧照

梁祝 剧照 NO.1梁祝 剧照 NO.2梁祝 剧照 NO.3梁祝 剧照 NO.4梁祝 剧照 NO.5梁祝 剧照 NO.6梁祝 剧照 NO.13梁祝 剧照 NO.14梁祝 剧照 NO.15梁祝 剧照 NO.16梁祝 剧照 NO.17梁祝 剧照 NO.18梁祝 剧照 NO.19梁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6:15

详细剧情

  公元337年的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盛,三品官家祝氏为了巩固朝中地位攀附权贵,将独生女儿祝英台(杨采妮)许配马氏太守,因为担心无心向学的女儿失礼于人,遂叫她女扮男装来到书院好好进补,因书院均是男儿,祝氏夫人(吴家丽)拜托院长夫人对爱女特别关照。  在书院,祝英台结识出身贫寒但苦心向学的梁山伯,因情义相投,两人相交甚笃,日日相对中,祝英台的女儿身被梁山伯识破,两人相爱。自此梁山伯更加发奋读书,期望取得功名后将祝英台迎娶进门,然而门第的隔膜终难消除。

 长篇影评

 1 ) 动作

本届三大洲所有非竞赛单元中,最吸引我的是徐克个人作品展映单元。无疑,徐克的影片是东方的,是带有民族特色的“千奇百怪”,但与那些多少面临落入东方主义窠臼危险的影片截然相反,徐克的作品在西方的接受度很低。那些在时代背景下颇为前卫的特效与美术设计,以及带有独特港片幽默感的武侠乃至仙侠情节,在法国小城电影院中引来的是毫不客气地阵阵嘲笑。但作为一个从小深受武侠文化熏陶的中国观众来说,大片刺耳的笑声也不能淹没这个在我眼前徐徐展开的神奇世界:百种光怪,千种陆离;侠骨柔肠,举重若轻——得以坐在电影院中仰望着黑暗里光芒闪动的银幕,看到这些记忆中电视机里模糊的胶片影像颗粒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一面目瞪口呆,一面感到说不出的快活——影院的沉浸引起知觉的开放,令我前所未有地注意到这些作品中潜藏的无穷趣味。

有趣的是,纵览这次观看的十几部作品,相较于更具代表性、更富盛名的《青蛇》、《新龙门客栈》或黄飞鸿系列,让我最感目饱奇趣,因而深受感动的却是两部如今不那么受到关注的作品《蜀山:新蜀山剑侠》和《梁祝》。《蜀山》和《梁祝》颇像是两个极点:前者是经典的武侠叙事,在徐克为数众多武侠作品中不甚起眼,然而它又以自身的复杂奇巧、轻灵准确在同类作品中非同一般,大有包罗万化的气象;后者则完全脱离“武侠”这一体裁的基本形式,返璞归真地去呈现一个简洁经典的爱情故事,因而意料之外地使我们得以偶然窥见那些特效和动作场面之下深藏致趣的奥秘。

《蜀山》的故事始于主人公西蜀兵探狄明奇因短暂的患难之情结交了敌营好友,在其相助下脱困后方偶遇剑仙丁引。而这位重情重义的好友在影片中就此消失;主人公在与诸多主要人物经历了上天入地的奇幻冒险后,在结尾处重回人间战场,这才又重遇这位好友,二人畅怀一笑。诚然,影片复杂的剧情仍然是某种类型剧作模式的结构织体,然而填充在种种结构之中的故事,却是这些没有关系的人物世间相遭,为情义四方奔走,又如流云散去的经过:不谈论其中的文化渊源,影片自身表现的主题就具备一种反结构的本质。——这种时时萦绕在影片中的洒然究竟是如何被传达出来?当然,我们可以说是一切,人物的话语、衣袂,画面的构图、调度…甚至是那些反高潮的怪奇幽默(或许这些在高潮时不合时宜的“烂哏”使一些观众感到泄气,但其背后的节奏感实际上是颇具意味的);然而其中最独特、最“电影”,因而也是最使人敬佩的,还是“动作”。无论是与血魔打斗中四人配合各自兵刃兔起鹘落、千变万化的打斗,还是林青霞壁画中飞天具身化般的姿态,从中我们感到一种难言的丰富与有味。是否是动作指导之功?——在此我们无意讨论:一旦“动作”被作为影像呈现出来,它就进入了想象现象学的范畴。影片主题所表现的况味之所以是深刻的,正是由于这种寓于动作形象之中的丰富幽默。勉强可以将这种丰富性言明一二的,是影片的结尾——这难道不是一个徐克最经典的“动作幽默”的寓言吗?狄明奇与那位好友一番笑谈已毕,在人群乱丛中即刻向上纵走;然而他向上轻灵一跃,尚未离开画面,徐克的镜头恰在此刻定格下来,在狄动态模糊的身影上潇洒无比地打出“剧终”二字。一个人跳出画外如同跳出三界,却顽皮地留下残影,实在是怪趣横生。同样地手法也出现在《刀马旦》的结尾,那民国的五侠策马在道路岔口告别已毕,各自调转马头向不同道路,而“剧终”就定格在这马蹄凌乱、尚未落地的“怪样子”一刻。

而《梁祝》(褪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特效与武打要素,加上直白感人的爱情传奇,《梁祝》成为了徐克展映中难得一部获得了法国观众掌声的作品),出乎意料地——作为一部完全非武侠的电影,《梁祝》恰恰将某种武侠的旨趣更加清晰浅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旨趣的一方面,是“侠情”。有趣的是,对二人爱情故事中这种情与义的强烈刻画,却始于那个颇为奇特的次要角色亭孟春(先是倾心山伯,而后又移情英台),没有征兆地,他心无芥蒂地帮二人联络,并说:“我绝不会骗你,我答应了你,就一定会通知到。”这撼人心魄的话语仿佛是后续情节的预言:梁山伯面对英台私奔的请求,却并未立即应答,他先提了两个颇为现实的问题,而后略微一想,才郑重地点了一下头——正是从孟春的话语中,我们才察觉到这一点头中“一诺千金”的力量。是除却“情”外的“信”之一字,化解了这个殉情故事中有可能产生的一系列伦理探讨,使开坟与投坟皆成为侠肝义胆的一诺之守。而另一个方面,则是更为重要的:徐克作品(刚刚在武侠片中还如此难以解释)独特的动作性——在这部影片中反倒更加真实自然地体现出来——我们从未看过哪部讲述爱情传奇的电影像这部一样充满质朴灵动的气息,山伯与英台的情感全然是用身体而非语言建立起来:他们一个模仿另一个的动作,开怀大笑,扮一大串的鬼脸,互相拳打脚踢,手忙脚乱;当英台通过测试,她将书盒往山伯手里一扔,举起双手雀跃跑走,山伯便也高高地举起那书盒,跟在她身后欢呼远去;后来山中相送,英台忘情地抱住山伯,但她的怀抱不及他的身型那么宽,后者愣愣地抽出一边胳膊,英台瞧一瞧,就默契地改从他的胳膊下环住他——何须言语?令人叫绝!两位演员会说话的眼睛、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使这个传奇中的爱情具备了非同凡响的说服力,以某种轻巧欢快的日常建构,便得以承住后半段浓墨重彩的悲剧力量。

当然,惊人之处远不止于此;但置于某种横向观览,及“重新发现”的语境中,便只谈这次在银幕上注意到的新事,其余不再细表。细察近年来的徐克新作,无论褒贬如何,这些致趣却是依然;因此这样饶有兴味的观影体验,仍将是我们毫不犹豫地为了徐克走进影院的原因。

 2 ) 若非遇见你


【写来交作业的……】

                                                         
    1994年徐克导演的《梁祝》被称为经典,当时44岁的徐克正是意气风发,处于事业的高峰时期,拍摄《梁祝》之前已有《新蜀山剑侠》、《笑傲江湖》、《黄飞鸿》系列、《青蛇》这样的经典作品。既然翻拍经典,徐克深知其中难度,并且“徐老怪”拍片子从来避免循规蹈矩,自然要创新、要摒弃一些东西,于是这部《梁祝》只保留主体框架,其余则大刀阔斧的修改。没有了十八相送,修改了本来的坟上化蝶,这样的大删改是意料之外却也情理之中。
    24岁的吴奇隆,20岁的杨采妮,翩翩少年,盈盈少女,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祝英台的天真活泼,梁山伯的真诚善良,都展现的淋漓尽致。杨采妮有种很调皮的男孩子气,在本片中男装的造型,大咧咧的形体动作,恰恰在这其中又露出女孩子可爱的本性来。而吴奇隆的书生形象也颠覆了他在我心中的偶像歌手形象。

    这部电影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细节。
    祝英台出身名门大户,无忧无虑,清纯有加,活泼亲和,却不习女红,不善礼节,不通琴棋书画。那时的她,喜欢抓来蝴蝶,攀上屋檐远眺。英台在去书院读书之前一直是唯父母之命是从。祝母嫌英台走路大摇大摆有违女子礼节,便命下人用短绳绑住祝英台的双腿,用以限制英台的走路步幅,但没想到,这样一来,英台走起路来像个机器人一样,更加难看。看似逗笑幽默的桥段,从更深层来讲,它突出了祝英台与封建社会的矛盾与对立。

    “不管多么开心都好,千万不要变实。”
    初到崇绮书院,正值阳春三月,山中莺飞草长,落英缤纷。学生们白衣胜雪,端坐在山坡下的空地里由夫子指点琴艺。夫子批评梁山伯“只有琴音,全无神绪”,而山伯却不知情为何物。夫子滔滔不绝,忽然山路上的一行人引过所有学生的目光,镜头随着梁山伯的视角移动而移动,梁祝二人目光交汇。此时此刻,你们可否能知今后那惊心动魄的爱恋,一切早已注定。文库巧遇,不打不相识,友谊初成;敲钟时的互扮鬼脸;同床共寝的嬉笑怒骂;帮英台作弊、陪英台秉烛复习……终成知己。在嬉闹之中,总能见证二人情意渐深,这要归功于徐克将人物间的情绪交汇刻画得万分细腻动人,而徐克的对经典故事的解构与戏谑的手法也甚为高超。

    “发自心肝脾肺肾,我明白了。”
    夕阳下,英台被罚,举琴啜泣,山伯一袭白衣,端坐树下抚琴,情自指尖流出。回到住处,英台浸在水中,仍在回想,哪知痴心早付。

    “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我没躲起来,我只是站在门外看着他们。”
    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盛。白衣僧人若虚在青山碧水间轻描淡写说出来的话却正是那个时代所有有情人的悲哀。上一代的情感悲剧也暗暗预示着梁祝二人的悲剧结局。祝母在年轻时也曾在书院与男子相爱,而结局是嫁入祝家。但是她不但没有因自己的遭遇同情女儿,反而处处阻挠,不敢反抗自己内心对封建思想的恐惧。这更是一种悲哀。

    “我早知道我抱着的不是男孩子。”
    就算在即将离别的时候,二人在山洞里缠绵,也安排了因见到观音像而反复用树枝遮挡这样的情节,让人不禁嘴角上扬,但心里却仍有悲伤。人人都知道梁祝的美好,人人也都知道梁祝的悲凉,于是看到欢快的情节温馨的镜头,也会联想起美好的时光很短暂,悲从中来。

    “爹是要把我许配给人,但我绝不会过门,你要记住,一定要来我家提亲,否则我会恨你一辈子。”
    与山伯分别之前说明真相,英台的声音仿佛没有波澜,眼神平和却坚定,字字都刻进了梁山伯的心。山伯以县令身份来提亲却也已经晚了时,两人在小亭子里说话,叫英台去试礼服,英台只是凝视着山伯说着“我不去!”这样的眼神让人心动却也心伤。

    “你不是也说过,对与不对应该有选择吗?”
    在与山伯的相处中,英台渐渐成长,再不是那个没心没肺的祝家大小姐,变成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坚强女子,学会像山伯那样按照自己的真心做选择,为了自己的终身幸福不顾一切。

    “不管多辛苦,我都要挺住,我还没见到英台,我一定要见到英台。”
    幽室中的英台欣喜的展开山伯的信,却满眼是鲜血。一声“山伯”,琴弦断,君长逝。影片至此,徐克将这个故事彻底悲剧化,完全一改前半部分嬉笑怒骂的影片风格,而是转而重点着墨在那淌血的爱情。徐克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同时展示两人的最终死别,悲伤的效果更为浓重。

    “不论冤或缘,莫说蝴蝶梦,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祝家老爷一心要与其他大家族比地位比势力,不惜把自己的女儿作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祝老爷最向往“满面红光”,脸上涂满又绿又厚“回春膏”,却弄的不敢怒不敢笑,男人涂胭脂白粉看似是一个有趣的笑料,其实别有一番讽刺意味,本来让人美的胭脂掩盖了人的本来面目,脂粉越厚,面皮越厚,人也越来越不像人了。
最后英台哭坟,伴着那首《梁祝》,用血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山伯降雨洗尽她脸上的脂粉,还她原先素净本真的面目——这才是山伯爱的、最真的英台。风为英台披上红嫁衣,英台飘然随爱人离去。生不能相守,便是死也要在一起。

    后半部分的悲怆凝重,更显两人昔日情的珍贵、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悲凉。
    影片最后,纸上的两只蝴蝶幻化成真正的蝴蝶从若虚的手中飞出,在黄昏的天空双双飞舞,这种奇幻的成分更显浪漫美感,让人难忘。
    在这个翻拍经典却服装发饰乱搞的时代,重温经典梁祝。徐克的早期作品,沿袭一贯的古装拍摄风格,那么飘逸瑰丽的画面,黄霑雷颂德的配乐,一曲梁祝贯穿始终,由轻快渐入凝重,一切都恰到好处。
    李碧华曾说这样一段话:“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世上能有多少男女能爱到真正全心付出、不顾一切,哪怕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若非遇见你,我不会懂得爱;若非遇见你,我的生命只是空白。

 3 ) 双手一摊化蝶飞

       

       2008年8月去了趟浙江上虞。在上虞博物馆里,有个满是保藏“梁祝”的陈列室。当时身处其间,有点迷糊:梁祝是两只蝴蝶做的一个梦,抑或是两只蝴蝶做的一个梁祝梦,谓之梦蝶,或蝶梦,哪个是真的呢?我看出《梁祝》尝试给予答案。
 

       94徐克版《梁祝》,喜爱极了。事后我看了不少影评总结了一下。

    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梁祝故事本身就是永远动人心脾的;二是片子有许多我年少的记忆,尤记得在小学这看到后半部时就总是哭,然而后来就多是眼泪在眼眶徘徊了,且心里每每都会涌出一种诚挚的感动。三来这是我喜欢的导演徐克的经典影片,当年的杨采妮与吴奇隆又何其可爱, “小帅虎”梁山伯,一个健康英俊的小伙子,“憨厚而不流于木讷,真诚而不失之迂腐”,“玉女” 祝英台则是一个健康美丽发着青春梦的的小姑娘。梁祝的个性便已是郎情妾意的绝配。

    徐克的妙笔生花,让《梁祝》脱胎换骨于梁祝,不仅使此片成为传世之作,也让观者对梁祝有了全新的解读。评家所谓徐克挑战经典是“新瓶装旧酒”之举,也不尽然,我们虽看到《梁祝》里面,故事还是原来的故事,结局还是那个结局,可是鬼才就是鬼才,此时的《梁祝》已是开阔的江湖情怀,天真无邪,青春四射,柔情侠骨,属于徐大侠独有的童话了。

    暂且先在几个细节上做番比较,便可略窥此片之奥妙。

    传统的祝家小姐聪颖,自幼随兄学诗文,恨家无良师,才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而这里祝英台却是因为胸无点墨,才被家人送去书院女扮男装读书的。影片开始就是祝英台倚卧在自家围墙上,眼神天真清澈,自然地引出那段英台父母考英台的轻松逗趣情节。

    传统的梁祝相遇是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的途中,邂逅了同赴杭求学的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而此片却是神来之笔——林间,学生们正在上音乐课,山伯所抚琴音不纯,被老师训斥心肝脾肺肾惟独缺情。此时英台从林间走过,传来一阵像清脆的悦耳笑声,打断了老师的授课。山伯一抹间算铭记这么个有趣的人了。

    然后就是夜晚英台与山伯在书库的偶遇,于是两人快乐的求学生活开始了,挑灯夜读的双影,清水分席的顽皮,开课前相互扮鬼脸,摔琴受罚的惺惺相惜。直到后来的中秋夜,山伯给英台抹胭脂,此时两人已是真情流露了。

    传统的梁祝有个十八里相送途,英台不断借物暗示爱意,山伯却始终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此片两人在途中观音洞耳鬓厮磨私定终生的一幕——这果真是很现代的故事发展脉络。片中的山伯本非传统的呆头鹅,一句“乱就乱吧”就让此生无怨无悔。

    传统的梁祝化蝶是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而此片虽仍是“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然化蝶却是借情僧若虚之手——他撕掉了英台早先在纸上描绘的两只蝴蝶,双手一摊,便是两只世世共舞的蝴蝶了。

     徐克从来不是墨守成规之人,他在自己构思的电影世界里也始终不落窠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正是解读者对作品的最佳解读方法吗?真的无须过于拘事理,这样才更能求新求出彩。

     看看《倩女幽魂》的小倩与宁采臣,蒲松龄和李翰祥不会叫声好么?再看《青蛇》,小青与法海居然暧昧了,你会觉得突兀吗?而到了《东方不败》,东方不败和令狐冲恋在一起,金庸批评了吗?一切都如此自然,映像与故事的完美结合。徐克的《梁祝》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的,并坚守着中国古典的韵味。

    此外,我还想提及《梁祝》的爱情。引用李碧华的话,这句话大家大概都有听过:“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正是一位网友说的那样:“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梁祝》把梁祝的爱情在凄美的《梁祝》音乐下显得那么美好浪漫。

      
    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梁祝》,去看看吧,相信它多少会给你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4 ) 梁山伯和祝英台肯定是私奔了

梁山伯肯定是假死,他在他的坟下面埋了机关,祝英台一去祭拜他就掉进了坟里,肯定是通过坟下面的密道两人一起私奔了,祝英台老家怕面子上挂不住,又不好和马家人说,才编出了化蝶的故事。
“梁祝”里面那个和尚还有祝英台他娘肯定也有参与此事,因为两个人本来就是有旧情,原本就是因为世俗门第的原因没成了,祝英台她娘结了婚日子过得也不是那么舒坦,心里老想着和尚,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封建礼教也是恨得要死,只不过自己无力反抗。现在看着自己的女儿将要面临同样的命运,也不好受。
在这个时刻,和尚最为一个中间人出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将她拉入伙了。
而和尚最后在那里放蝴蝶,显然提示丫就是幕后主谋。
进而,我认为,梁山伯和祝英台早在书院了就已私定终身,没准影片中山洞那场戏再就在书院后山内上演过,此后,二人私下密谋,两个小年轻遇到这种事情不免有些手足无措,因此向和尚寻求帮助,因为和尚作为梁山伯的前辈,与梁山伯私交甚好,而无论祝英台还是和尚都知道对方的身份(即和尚是祝英台她娘的旧情人),面对这两人的遭遇,和尚出手相助那就是在情理之中。
周总理曾经指示"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觉得和尚就是莎翁笔下的“神父”。

悲剧感人泪下,但悲剧却能避免,无意对梁祝二人不敬,不过面对难以言说的痛苦,何妨积极地去思考与面对。

 5 ) 雌雄同体最致命之《梁祝》

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说:「伟大的头脑都是半雌半雄的」。

从古至今,各种跨性别的故事都传承已久且经久不衰。中国的《花木兰》、《梁祝》,西方的《奥兰多》,几乎每代人心中都有属于那一代人的跨性别经典形象。

上世纪香港电影里,出现过无数这类模糊性别的经典之作:女生男相的《东方不败》,男生女相的《霸王别姬》,算是其中的巅峰代表。

而徐克大概是最常下这类颠鸾倒凤的猛料,成就最多经典荧幕形象的了。在他作品里,以性别倒错形象为主角,最典型当属《刀马旦》、《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和《梁祝》。

超越男女固有的性别标签,展现「男中有女」「女中有男」的意向,徐克缔造了不少传奇。

看完这些经典之作,大约每个人都会感叹:雌雄同体最致命。

易装在中国古典戏曲里由来已久,《女驸马》、《花木兰》,以及徐克这版脱胎于传统戏曲的《梁祝》。

在传统的男女两性分立的秩序里,人们欣赏着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但逾越性别的易装表演,意味着突破社会性别角色的壁垒,打开了原本属于另一种性别的全新领域。

一身男装,就让女性得以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不是金殿夺魁就是武场争雄,这是古代女性的性别乌托邦。

传统戏曲《梁祝》也是这种白日梦,只是它悲剧收场。

电影不同于原著的地方很多。在徐克的电影里,祝英台(杨采妮饰)并非主动选择了男扮女装,而是不学无术,父母担心她嫁入豪门却失礼于人,才逼迫她去了书院读书。

学院里亭望春(何润东饰)一角,作为同性恋将性别越界的暧昧审美直白地宣之于众。梁山伯(吴奇隆饰)觉得男人对男人是「虚」,男人对女人是「实」,却在梁祝二人的感情升温中对自己虚虚实实地产生了极大的疑惑。

有趣的是,电影里祝老爷(徐锦江饰)身为朝廷命官,却要靠跟同僚们比拼涂脂抹粉来巩固门第官位。涂脂抹粉争不过,只好让女儿祝英台联姻来维持士族门阀地位。

而祝夫人也曾在书院易装读书,却抛弃了自己的爱人(孙兴饰)嫁入豪门,留爱人在溪水边落发为僧。

要么还原女儿身嫁人为妇,回归传统秩序,要么以命相博悲剧收场,可以化蝶双飞。一代代人的悲剧轮回,最终在祝英台身上以命终结。这种对世事的夸张嘲讽,意味十足。

在处理性别困扰时,徐克的操作比较粗暴,他让梁山伯在学院中偶然发现了祝英台的性别,并且在十八相送的桥段中就发生了关系。

经典的十八相送居然被摒弃了,等于把一个超越性别的恋爱故事改成了俗套的异性恋故事。这或许是为迎合大众价值观?

但原版那个超越性别的爱情故事显然更为高级——我们所爱的是那个人,不管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于是,在1998年关锦鹏导演的《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中,关锦鹏评价徐克的反串时说:「徐克擅长以性别或者性向的疑云阵阵做起跑点,最后又总是在异性恋才是唯一的前提下跑完全程。」

但不论如何,从美学意义上说,雌雄同体从不是异类或病态,它是两种性别特质的彼此融合,是美的最高境界。

 6 ) “那些年”综合症

之前开会,讨论片子的近期宣传计划。某外援公司代表说:宣传就是得结合潮流啊,目前什么片子会火,一定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策划一个“那些年,我们一起干嘛干嘛”的专题,把咱们这片融在list中…… 可能是我多少沾染一点职业敏感,几乎差点脱口质疑:贵公司难不成是《那些年》的内地宣发?想我们宣传片子的同时顺便帮你们也宣传了?丫水够深的呀。 事到如今,捆绑着“那些年”台头的合集搭乘强劲东风各自翻出旧账,也许也称不上有什么过分的野心,谁让“那些年”归根究底是种情结呢。 一闺蜜和高中要好的男同学看了《那些年》,回来说感觉很好。我问,重修旧好了?闺蜜否认。我说,那,片子火力还远不够啊。孰料,凌晨,闺蜜就上线说,男生对她说愿意等她两年。 另一个是大学室友,前前男友在《那些年》上片后,忽然出现穷追不舍的对其进行骚扰。说一直想着念着的都是她。害室友无法淡定。当然无从考证他是否也是去看了《那些年》并受其影响。 近日,偶然看了徐老怪的《梁祝》,浪漫、青春、美好之类的小字眼儿顿时劈头盖脸而至。让人心发麻,让人心生痒。我觉得片子前一个小时比《那些年》要“那些年”吧。看过之后的整个晚上都不忍心再去看别什么的片子,生怕心上这美好情愫一不小心被冲淡。 很多段落我都爱,尤其是吴奇隆监督杨采妮背书与第二天补考的片段简直是大爱。吴奇隆在另一侧拉着系了杨采妮头发的绳子,帮她头悬梁。瞌睡,吴干脆把绳子套在自个儿脑袋上。补考考场上,杨正欲打盹间,一个激灵,想起吴手中的绳子。奋笔疾书,如有神助。 十分镜像化,毋需语言缀饰。 第二天马上搜来演职员表里有同样配置:徐克、许莎朗、吴奇隆、杨采妮的另一部片子《花月佳期》来看。片子很花哨,对故事“合理性”的编排上有一些刻意。但我非常喜欢片中的一场戏是,吴奇隆、杨采妮穿越回来时因为挨得太近,于是粘在了一起,成为“一个人”的正反两面,在唱戏班子后台惹出一小串意外。徐老怪这种“背靠背”式的设置真是太欢乐、太有想象力了。(偏巧,上文提到的《梁祝》吴奇隆人工杨采妮头悬梁的桥段也是背靠背式的。) 自此,徐老怪成为我心中的又一枚大神。 长久以来,令我感慨青年、青春、青涩又清清楚楚、干净透亮、惹人怜爱的美好年华的文艺作品,还要属当年的毕业论文——沈从文。为了论文,《边城》一个月内我反复看了十八遍。做梦想的都是翠翠和二老。首见,她误会他作势对他凶,他笑笑离开,嘱人送她回家。他请她看他赛龙舟,留出最好的位置给她,她听了关于她的议论和关于他的谣言,于是又是误会。他一心表现,却跌进水里,她下楼、他上楼,在促狭的空间里相遇,然后离开。都是因为太过年轻才会有的青涩模样。何况连文辞都是那么美:雨落不止,溪面一片烟。 《边城》和《梁祝》都是悲剧作束。也许一切只是因为开始时分太过美好。也许戏中人和看戏的人都该懂得,此后的生命不过是为了慢慢磨平这些美好记忆才存在的。 所以我们才都该放弃反抗、放弃挽救,因为之后的每一次企图模仿甚至超越的努力都化作一种拙劣的无力感,使得现实的平淡和回忆的美好中终于酝酿出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沟渠。回忆终于成为理想,与现实彻底撇清,似乎那不再是亲历过的日子,而是一个没人舍得唤醒的梦。 PS:当然有时我也做这样的猜测,比如,导演是先谋划出这些美好的小细节,但是仅仅细节还远构不成故事,于是才想着把它们放进一个大框的故事中。而这个作为大框的故事又恰好是梁祝。所以我们看电影的人不要太在乎这个外部的故事才好,是喜是悲,它只不过是为了这些美好的细节们才存在着的。 PS2:杨采妮男扮女装好像林依晨啊。

 短评

7/10。徐克的改编尊重传统又趣味化,绑在英台脚上的绳、瓶中的蝴蝶象征世俗标准禁锢着纯真,祝父用回春膏增强面子并强迫出嫁的英台抹上厚重脂粉,化妆也是礼教掩饰纯真的意象;作弊纸团、书院足球赛、同席而睡水碗划界、敲钟时扮鬼脸充满现代气息,和尚/避世与祝母/妥协这组爱情参照诠释了时代悲剧性。

1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不只是门第之见,而是被制度奴役以后沦为同党之悲。连信仰都会变质,不妨趁青春正好,在最爱的时候死去即为永恒。

12分钟前
  • 小锡兵
  • 力荐

原来何润东是先演过喜欢梁山伯的同性角色后再去演梁山伯的!18岁的时候长得还蛮清爽

14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模糊了性别的感情.徐克加进了相当多的同性恋暗示……

16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徐克的改编保留了原著精髓又有自己的特点,是最好的梁祝版本之一。杨采妮的反串也是经典之一,从中可以窥见徐克中意的女生类型(袁,林等)。

17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这故事家喻户晓,等于是大部分受众都先天被剧透了,但徐克太牛掰了…太牛掰了…实在是太牛掰了…再到对蝴蝶的写意处理,徐克太牛掰了还要乘以100。徐克太牛掰了。

21分钟前
  • 张文豪
  • 力荐

还是那问题,梁山伯到底是知道祝英台女儿身之前喜欢上他的,还是之后?

25分钟前
  • 我靠
  • 推荐

改编经典传说是最难的,一点不改毫无看点,改得不好糟蹋经典。徐克做到了让经典传说有了自己的风格,还做到保留了原来的精义。

30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魏晉病態審美也有~傻了吧唧在梁山伯要葬在祝英台出嫁的路旁哭了起來……由彈珡至談情,皆發自心肝脾肺腎。若這情止不住,便還君此生此世,今生前世…… 閨蜜輕責猶記耳邊,要談婚論嫁,你卻要和人談愛情?不是都能這麼任性妄為去愛…吾終究精明現實不起來,是個癡狂之人。傻點好!寧波有座梁山伯廟…

33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无敌老港片】行云流水。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

36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梁山伯说,同性之间的爱是虚的,异性之间才是实的。

3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明明知道结局,怎么会还是那么感动,最后十分钟就是催泪的。如果什么时候看这部不会哭了,就是老了吧。

42分钟前
  • fefe
  • 推荐

五年里只看过两遍,可是我想我可以看一辈子的电影是梁祝,而不是东邪西毒。

46分钟前
  • 野兔子叔叔
  • 力荐

比我以为的梁祝要可爱的多,深刻的多,奇幻的多,也前卫的多。我好爱啊!以前的徐老怪真是迷人💓怎么2022了我还在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哭的死去活来😭😭

49分钟前
  • 一只眠羊💤
  • 力荐

徐克拍片,即便是爱情悲剧也带着几丝侠气。

50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凭什么同性恋就是虚的异性恋才是实的,想看何润东和吴奇隆搞基。

52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如果祝英台嫁入马家,几年之后就会和她母亲一样

57分钟前
  • 血容融
  • 力荐

李碧华曾说这样一段话:“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从前我不懂李碧华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有些依稀明白了。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   

1小时前
  • 世界的背面
  • 还行

徐克还是很不错的.从嫁衣奔到丧衣那幕把我震得无语良久.

1小时前
  • 静下来
  • 推荐

小时候看还以为是鬼片...

1小时前
  • 糟糕槽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