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鸡之味

爱情片法国2011

主演:马修·阿马立克,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歌什菲·法拉哈尼,

导演:Vincent,Paronnaud,Marjane,Satrapi,

播放地址

 剧照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2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3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4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5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6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3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4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5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6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7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8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9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1:46

详细剧情

因为妻子摔破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音乐家纳瑟·阿里(马修·阿马立克MathieuAmalric饰)决定自杀,绝食八天后他终于死去。在这八天里,躺在床上的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自己与弟弟的小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想起了自己失败的婚姻,想起了母亲临死前的场景。当然,他还想起了自己一生的挚爱——伊兰娜(格什菲·法拉哈尼GolshiftehFarahani饰)。年轻时的他,音乐造诣并不高,被老师评价为只有技巧缺乏感情。有一次,他在一家钟表店邂逅了美丽的伊兰娜。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方向,他与伊兰娜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恋爱。然而,命运弄人,他与伊兰娜最终还是分开了……

 长篇影评

 1 ) 如果你也搞艺术,你就知道此片多真实

    开头我以为是喜剧片,看着看着,我就看哭了。

关于琴

    如果你不拉小提,你不会知道琴有多重要。
    小提琴家的琴,别人不能碰,不能拉。小提可娇贵,每个人手法不一样,音色跟着变。一旦被别人的音色带去,要找回来可困难。碰不得水积不得灰,温度湿度对琴都有影响。

    插播1,弦乐类都是这样,比如杜普蕾那把琴在马友友手里,一样的埃尔加e小调协奏,感觉完全不同。
    插播2,当年我换琴,老师帮我搞了把法国琴,木质音色。一个月之后,几万的琴被我拉闷掉,拉成几千的音色,被老师差点给抽死。还好认识做琴的师傅,换了一把金属音色的。然后一见钟情电光火石,几万的琴拉出十几万的音色。之前那把木质音色,后来我知道老师用了半年才拉回来。。。= =。。。挑琴绝逼就跟挑情人一样阿!!!!气场不合不行阿!
    好了,插播完毕。

    所以在他到处寻觅一把新琴的时候,这种感觉尼玛太理解了。。。T T。。。。砸了他的琴,这不就杀了他的挚爱么。

    不经历苦逼,又怎么能牛逼。那把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琴,本身气场也就是苦逼~男主角失去挚爱,才终于合上了气场。功成名就,换来的代价却是永失挚爱。每个音符的悲伤,都是为她而奏。

关于情
    茫茫人海,一见钟情这事儿,多尼玛牛逼阿!简直跟被陨石砸了似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你看上了别人,别人当你是路人。一厢情愿。
    偏偏遇到了两情相悦,菇凉的亲爹出来阻止。活生生拆散了。
    菇凉最终嫁人生子,做了妈妈还做了奶奶,平凡的过完一辈子。
    可是那种明明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的悲伤,化成男主角心头一根刺。
    
关于生活
    多牛逼的艺术家,终究也是肉身铸造,经不起世俗摧残。
    当生活落实到了柴米油盐,鸡毛蒜皮,还清高个p。
    例子数不胜数,多少文青搞艺术,多少艺术搞死人。
    记得当年和别人开玩笑~画家出疯子,音乐家很多来不及疯,直接死了。。。没几个活的过50岁。。。
    搞艺术,还不是别人说你牛逼,你就牛逼,别人说你傻逼,你就是一个p。。。。典型例子参见梵高,参见舒伯特,参见n多数不胜数苦逼一生死后却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不管画家音乐家,能在有生之年功成名就,都是人中牛魔王,奇葩中的战斗机。

    文艺青年一直就是一个苦逼的存在。如果你不做出高于生活的东西,那就不是艺术。。。太高了,群众理解不了,潦倒一生郁郁而终。例子多的数不过来了。。。音乐家基本日子都不好过~~莫扎特这种神童年少成名的,不还遭遇过打击只得出来单干。。。
    扯远了。。。扯回来= =

    就算你再清高,就算你扬名世界,终究还是一个人类。有世俗的压力。
    菇凉的爸爸没有错,嫁给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男青年,自己女儿受苦去么?真的当年他俩成了,估计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个悲剧:男主角木有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痛苦永远演奏不出感情,然后出不了名就赚不了钱,菇凉忙里忙外最终也男主角的老婆也是一样会咆哮,会发飙。然后不欢而散,童话破灭。我一直觉得这就是为毛童话的结尾永远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在一起,然后就木有然后了。因为然后的情节不是av,就是王子秃顶发福变成中年大叔公主柴米油盐淬炼成一朵黄脸婆。

    男主的妈妈也没错。自己儿子事业有成,都演奏家了,周游世界20年,总不能做个老光棍吧。也41了,还不结婚也不搞基,那搞毛。来个菇凉死心塌地,工作稳定,有教养懂礼貌,长得也不错,为毛不结婚。多好的事儿阿。还当自己16岁玩纯爱哪~结婚不就找个差不多的人搭伙过日子么?再电光火石的爱情,最后还不沦为亲情。所以这么门当户对这么般配的菇凉,怎么就不行了,怎么就不能培养感情了。

    男主的老婆也不容易。暗恋一个男人这么久。如果当年一见钟情的是他们,哪怕青梅竹马也可以,那就是另外一个童话了。所以换个角度来说,不要找不爱你的男人,因为你花费再多心思,得到人得不到心。

    琴没了,事业没了,心爱的菇凉嫁人了,多年之后相遇了,连句心酸的“好久不见”都没有,而是直接路人不认识了,这还不得死阿。

关于艺术

    艺术这玩意儿,真尼玛不是普通人搞的。技巧神牛逼,一句没感情,就是出不了师。
    记得我的导师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你的人生太顺利,没有任何的苦难,所以你根本做不出有深度的作品。
    这玩意儿太玄乎。不像数学题目,总有逻辑总有答案。什么叫感情?什么又叫没感情?同样的问题,我小提老师也很欢乐的跟我来过一句:你拉琴感情太外露,超越了你的技术可以掌握的范畴,所以到了爆点会失控。要不你转行搞作曲去吧。我转了,然后尼玛又换来一句没感情,没苦难,没深度。wtf。

    如果你也搞艺术,你就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在追求的路上,很可能被艺术挫骨扬灰,尸骨无存。大学导师和我说过:音乐学院总共1000来个学生,其实都是陪读。这1000个人里面,可以出一个音乐家,就已经很奇迹了。。。其余的都是炮灰。每个人在来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是那一个,最后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炮灰。无一例外。
    现在的导师找我谈心的时候也说过,我们培养的是艺术家。当然很可能没有一个学生出来了,但如果我们不去做,时代就不会进步。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如果没有把一身奉献给艺术的心,绝对成不了。
    怂逼最后选择退学。怂逼没有那么强大,怂逼只想混口饭吃。

    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男主角其实什么都有了。作为一个拉琴的,你都这么出名了,你还求个啥?作为男人,自己老婆那么爱你给你生了俩娃,还有一个初恋情人挂念你一辈子,人生赢家了阿。
    世界上有两种痛苦:得到和得不到。
    男主角都经历了。。。所以,生又何哀,死又何苦。就这么去了。

关于黑色幽默
     其实这片儿情节一点不复杂,要清新要文艺了,那也就一小清新文艺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导演的叙事手法真心很牛逼。倒叙都可以说的那么有层次。结尾大亮。笑着笑着,就哭了。

    艺术家注定得孤独。得苦逼。因为不经历,你就永远不牛逼。
    插叙的他俩孩子的故事也特别真实。莫扎特那俩儿子都没从了爹搞音乐。何况男主的娃。这点很真实阿~

    反正这是一部很伤感的片。至少开头还没有任何回忆,男主角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琴想去死的时候,我就贼吧理解。加上后面的层层倒叙,真是太感伤了。

    最后,画面真的很赞~男主角喜欢那菇凉,太pl了。
    
    
    
    

 2 ) 爱,艺术与生命

《梅子鸡之味》并不算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它没有剧情上的大起大落,没有深刻的哲思道理,也没有难以忘怀的台词句子,它的出彩可以说来自于改变绘本本身的体裁特点而进行了沿袭。

首先,它不算非常好看,但是足够有趣——它创意性地运用了许多蒙太奇手法,直接烘托出了人物心情、性格乃至人生的基调。除了几个内景,电影通篇都没有什么真实场景,他们生活的小镇、纳沙学琴的山崖、他和依兰私定的草原、兄弟俩的学校、苏格拉底之死、女儿的牌局……桩桩件件都没有使用最真实的人、事、景,而是仍旧遵循了绘本的原则,采用了单幕、舞台式的表现手法,并且从色调、拟像、人物上都非常多样,足够有趣。

从情节上,它同样把层层揭开迷雾的手法用得很好。我们以为他关注的是婚姻、商贩个人的体验,但最终它告诉我们的却是爱、艺术与生命,一切喜剧的表象都最终揭示,人生的挚爱才是纳沙人生真正的内核。他艺术生命的结束并不怪妻子砸碎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而来自于他重逢了人生的挚爱,但是她不再和他相识;妻子的无名怒火并不来自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而来自她听得懂纳沙的琴声,明白他没有一天爱过她;纳沙的卓越琴声也并不维系在他自身上,而是深深寄托在他的依兰,他的爱身上。依兰是他的灵感缪斯,是他爱而不得的白月光,是他所有琴声最终指向的终点,是他生命和艺术的维系,是他全部爱的基石,是他笃而又笃的承诺“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她”。

对两个孩子的人生预言也很有意思。姐姐受到父亲的影响,活得恣意妄为,靠抽烟、喝酒、赌博消磨生命,一身忧郁气质;毕竟,在她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父亲就告诉她,会说话的人偶不过是一堆破布娃娃。而他们的儿子俗气得很,却是最爱父亲,唯一为他祈祷的一个。他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青年,来到美国,过着美国家庭剧一样浮夸的生活(这一段真的好老美),结婚生子住house。

电影当然有很多落入窠臼的值得诟病的地方,比如纳沙的妻子,她也爱,她也一辈子得不到,但是却始终作为一个边缘人而存在,始终没有勇气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迎接自己的人生,始终被排斥在电影的主流叙述之外,始终只能被“可怜”这样的字眼所描述。

 3 ) 你的梅子鸡不是他的梅子鸡

文/曼佳

这部法国文艺电影吧,叙述结构方式挺特别的。就是一个男人自杀前他的人生的重要阶段像电影一样地在他脑子里重放了一遍。是不是人死亡之前的各种重要片段都是像这样进行回放呢?

为什么设定是7天呢,大概是因为科学上说一个人7天不吃不喝,就会衰竭而死,所以这个人杀死 自己用了7天。

1、开始是他的少年时代,他学习不好,在学校被老师侮辱,看到那个孩子不知所措的样子,看了确实让人难过。他在学校里一直以坏孩子的样子和他的学习优秀的好孩子榜样的弟弟作为对比,看着那个老师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来侮辱他,毁灭他自尊的方式企图让他得到改变得到教训看了很让人心惊。未来又谁知道呢?坏孩子的哥哥和好孩子的弟弟,成年以后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似乎对于他们好与坏的评判标准也发生了完全逆转的改变。

2、青年时代从艺一个著名的音乐老师,但是老师听了他的演奏以后说技巧很不错,但是音乐听起来像狗屎。说小提琴只是工具,但利用工具怎么做,完全在于个人。他的音乐里没有灵魂,所以听起来就什么都不是。青年茫然无措在大街上游荡的时候,偶遇到一个天姿国色的姑娘,一番跟踪后,用了守株待兔的方法终于认识了这个姑娘,并开始了甜蜜的约会和恋爱。但是姑娘的父亲强烈反对,认为音乐人不仅仅容易移情而且会很穷无法很好的保障未来的生活,一对鸳鸯痛苦分手。

3、这让他心碎,他的痛苦升华了他对于音乐情感的体验,每个音符都像他的爱人在他身边呼吸、叹息和伤感,听了他的琴声会让人流泪。老师送他一把很著名的小提琴,正是用这个工具,和对情感的领悟,他成了一个音乐大师,二十年间在全世界各地演奏,功成名就。

4、他母亲认为他年过四十,应该结婚生子,他不愿意,但是母亲逼迫他就范。他娶了暗恋他十来年的一个女子,严谨的数学老师。他一点都不爱她,但是他们生了2个孩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婚姻生活的琐碎,而毫无情感的组合,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世人只看到这个妻子的强横,认为这是他不幸的原因,但是不知道她背后的痛苦和无奈。丈夫失业了,经济重担纷至沓来,而完全冰冷的丈夫和散偶式教育的重担,让这个女人时常歇斯底里,不断奔溃。

5、虽然有2个孩子,但是还太年幼,他想留给他们一些警示名言,但是小孩子并不懂得这些,只知道无心无肺地在院子里嬉笑追逐,他甚至觉得他自己就像一个屁。他们对于他的意义也是寥寥,因为他也不曾带过他们,所以本身并没有很深厚的情感依恋,当然,在他寂静无声地追寻死神的路上,几岁的儿子一直在默默地对着夜晚为自己的父亲祈祷,可能年幼的孩子是最接近于天使的。

6、他的妻子也在其中成为一段叙事,她从少女时代就暗恋他,拒绝了有那么几个的追求的直到成为年过三十的大龄女青年,虽然貌不出众,但是有体面的工作,受教育水平高,看起来贤惠可靠,最后成为母亲为他钦点的妻子。她或许曾经也尝试用柔情用时间来打动他,成为他心灵上的那个伴侣,但是她最终发现,他的爱人只有那把小提琴。她到底知道他曾经的故事,和小提琴所承载的意义吗?也许并不知道,她只是按照本能认为小提琴是她的情敌,她毁灭它或许就可以让这种阻碍消失。她不是太天真,而是在情感上已经穷投陌路,愤怒得歇斯底里。

7、男人花费很多功夫去寻找新的小提琴,甚至得到了一把据说名人用过的小提琴,但是却完全拉不出原来的音色。是因为他在路上遇到二三十年前的初恋女孩,已经成为了银发的带着小孙子溜达的老奶奶,他呼唤她,但是她却说根本不认识他,他沮丧痛苦至极,觉得人生的一切都没有了意义。而她在转角之处,失声痛哭,因为她不能再认他,青春已逝,各自的生活轨迹已经南辕北撤,爱也只成为记忆中的那抹印象,相见相识又有什么意义。

于是男人万念俱灰,他失去了小提琴,也失去了他的信仰——爱,他现在的人生不是他想要的,而他失去信仰后他再也拉不出像样的音符,等于他在人世间已经生无可恋,他决定离去,不吃不喝绝食7天,在第8天,他终于如愿以偿被死神带走。

我讲这个故事给 小鲜肉听,他觉得真没意义,说这个人活着太没劲了,是一个这么悲惨的结果。我说人生活着主要是看过程的意义,而不是只看最后一个所谓的结果,因为每个人的最后结果都是死,那么人生就没有经历的必要了吗?当然年轻人总是不懂得,小时候他们只问电影里谁是好人和坏人,问最后的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不是成功美满的大好结局,他们就会选择不看。所以年轻的时候更合适看美国电影,美国电影的最后结局都十分的正能量,好人不死且有好报。

其实这个故事,就这个人来说,他的每段人生自然都有他的意义,因为他恋爱的失败给他的人生增加了丰厚的体验感,所以让他的音乐有了灵魂,从而功成名就,就这一阶段的过程来说,其实这个结果就不算坏啊。这么多年他事业上的成功的快乐没有用主要的画面叙述出来,但是他充满激情的音乐之路,应该也是充实而幸福的,并不只是有那种琴声所诠释的感动和眼泪。因为人的一生,并非只有爱情才是生活的全部。

就恋爱和婚姻的结果上来说,他的确是不幸福的,只是就艺术家本身来说,平顺的生活也无法让他们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是生活中的某些特别的经历和感悟刺激了他们的艺术创作,就像当代我们很多所不能理解的著名的艺术家,用匪夷所思的离经叛道的行为艺术、色情甚至恐怖的涂鸦艺术、各种骇人的材料组成的场景艺术等等表现他们对于人类世界各种现象的思考,对于光怪陆离的人性的探讨等等,表现了普通人的思想和行为所不能达到的警示的作用,而艺术家自身的灵感来源,和他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成长中的过程不无关系,可以说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正是用自己的痛苦和感悟,完成了他们的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给人思考和启迪。他们完成了作品,也在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的救赎,而那些依然不能得到救赎的艺术家,也只能用特别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永远走不出那种痛苦的吞噬。可以说艺术家当然更加敏锐,他们的脑细胞更加活跃,对于世界的本质领会得更加的透彻,所以会看到普通人看不到感觉不到的东西,而因为这样,他们耗费了更多的脑细胞,从而也正是不断强力地消耗着他们的生物体的生命。

平常的人是不懂得艺术家的那种痛苦的,但是懂得平常人的痛苦,比如艺术工作者没有灵感展现自己的作品只能看到自己的平庸无能,作为普通人部分的的音乐家得不到自己爱人的痛苦,那位永远得不到爱和认可被陷在泥潭里的妻子的痛苦,以及眼睁睁看着亲人离去但是毫无办法的亲人们的痛苦等等。

涉及到死亡,这当然并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简介上说这是一部喜剧电影。只是死亡的意义通常都不是让我们了解死亡本身,反而是更加思考生且活着的本身的意义。死亡只是生活的最后的一个瞬间的点而已,它之前的漫长的过程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各种感觉,有快乐痛苦无聊迷惘失望沮丧愤怒希望绝望等等,感觉之间不断地进行转换,就像人的心电图一样起起又伏伏,某一个过程的感觉终将过过去,然后迎来下一段的感觉。在这人世间,快乐当然不是最主要的基调,因为作为人来说,追求快乐是人一生中的目标,而快乐,本来就是孕育在各种其他的那些材料中的,比如艰难困苦愤怒绝望痛苦等,可能都是孕育快乐的土壤,因为有比较,各种感觉才有它自己本身的意义,终极的快乐本来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的所谓快乐也只会成为麻木的无聊而已。作为生物体的人,用脑电波生物神经等合成的感觉太复杂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几千年来,研究人本身的思想和情感,也是永远研究不够,也研究不透的。

回到这部电影的名称《梅子鸡之味》,源于无计可施的妻子面对正在绝食中的丈夫,突然想起他曾经唯一的一次露出过笑脸,是她做了梅子鸡给他吃的时候,于是她依然想用这个唯一的招数来满足他的胃希望能满足他的心。当然一心求死的丈夫拒绝了她的好意,最后依然大声的斥责是因为她才是他痛苦生活的来源,当然她是无奈的,而他也是自私的,现代故事中无所谓绝对的好人和坏人设定,也不可能分出好人和坏人的故事,只是两个人,虽然职业不同,但是有各自弱点的两个普通人的故事,所以才让我们普通人看过也还是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和思考。

梅子鸡对于妻子来说,这是一种实物。但是对于丈夫来说,他的梅子鸡可能是街道上的那次心跳不已的悄悄跟踪,那次美女回头后的怦然心动,女孩面对他搭讪时候的灿烂笑容,女孩看电影的时候悄悄握住他的手,女孩听他拉小提琴时的欣赏姿态,他们在夏日一棵开满白色花朵的大树下的约会和海誓山盟,甚至是暴雨天女孩最后一次来和他告别时的热吻等等。。。

总之,你认为的梅子鸡,不是他认为的梅子鸡,这世界上很多的深情错付的案例,真相大抵不过如此。

还有,作为文艺电影,这男主角真丑,这女主角真美,难道想说艺术本身的魅力在于灵魂不在于载体本身?让人看下去的当然是故事本身。

 4 ) 倒计时奔向死亡的秒表

(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报道期间撰写)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来自伊朗的漫画家玛嘉•莎塔琵,4年前因将自己的家事,联合导演法国导演文森特•帕兰德从漫画绘本拍成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而备受文青们关注。此次又搬出自己那位可爱的音乐家伯父的故事,进行更为戏剧化的演绎,制作出新片《梅子鸡之味》。出于对主体角色极其丰富的性格和行为特征考虑,再次合作的两位艺术家,放弃了彻底动画的形式,而选择让愁眉苦脸的马修•阿马立克扮演作家那位追求纯粹艺术的伯父。

电影本身是一个以倒计时奔向死亡的秒表,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家阿里.汉在遍寻不到一把如意的小提琴后,决定自杀。这样诡异的行为让电影开头的很长时间都充斥着某种没心没肺的法式黑色幽默,以及为增强这种幽默而特别设置的绚丽魔幻场景。巫婆店般的古董商有着绝世的小提琴,并表示“由于你是我最敬仰的音乐家,我不能将提琴卖给你,而只能送给你”,但是等等,“800块吧,毕竟我买琴也花了820呢”。

阿里.汉置身一个吵吵嚷嚷的普通家庭,儿子永远抑制不住唱歌的欲望,妻子总唠叨着家务活都自己一个人干。音乐家再也找不到音质能与被暴躁妻子摔碎那把琴媲美的家伙,于是决定自杀。恶趣味和游戏感充值着这一大段关于怎样去死的设想:卧轨而死吧,死相太难看太痛苦;上吊而死吧,不够尊重死亡本身;俄罗斯经典轮盘赌式自蹦吧,麻烦别人清理卫生。最终音乐家选择了自认为最有尊严的死法——绝食,并成为给唠叨妻子留下的最后脸色。

阿里.汉只有8天可活了,随着倒计时改变着的,是对古怪慢性自杀行为步步为营的深度解密。肤浅的那一层,关于艺术家的自私,似乎只有彻底活在自我世界中,对自己的创作专制,容不得他人干涉,才有可能达致绝世佳作;深刻的那一层,其实又简单到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爱情之心,而且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那种无可替代的热爱。作者玛嘉•莎塔琵阐释:“在浪漫的情怀之下,这部电影其实有不少让人毛骨悚然的构想,通过对阿里.汉生活的闪回,角色的性格渐渐明晰,我们逐渐明白那些让他陷入绝望的缘由,在这里,死亡成为了探讨生命的跳板。”

原来,音乐家决定背负着自私自利的罪名孤独死去,而将内心深处最澎湃的秘密,永远的埋藏下去。这个关于爱情的秘密,也和那把被摔碎的小提琴一样,体现着艺术家不加解释的执著。

为音乐家爱情秘密逐渐揭开进行伴奏的,是导演苦心造诣的连贯往事,悠扬绵长的小提琴协奏曲裹挟着一颗颗深度代入角色的忧伤内心,随着最后呼出的微弱气息,一帧帧刻骨铭心的记忆画面,也就成为了一捧捧埋葬爱情重伤者的终去尘土。

影院里相当数量的女观众已经被影片结尾这不可遏制的煽情弄得稀里哗啦,可泪点不尽相同的男观众或许就反映迟钝些。于是,这番感天动地的眷恋,对于我这个能把《我们天上见》刻薄为“看得让人犯困到想去天上人间”的无耻之徒,也就激不起一丝涟漪。

记得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中,家宴中的男女各自讲述着自己最感动的场面,让女性几乎相拥啜泣的是爱情电影《金玉兰》,而让男性一抹鼻涕眼泪的是战争片《十二金刚》,“看着上尉跳伞下来摔断了腿,我眼泪夺眶而出啊”。

无可否认,《梅子鸡之味》有着极强的情绪制造手段和节奏把握得当的叙事极强,是一部向着最佳导演方向靠齐的佳作。但作为直男观众,在儿女情长的“梅子鸡”和带些许家国情仇的“伊朗长大”中,应该还是会倾向于有着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宏大历史的《我在伊朗长大》,即便《梅子鸡之味》中让音乐家念念不忘的女子,也叫Iran(伊朗)。

 5 ) “这份爱是珍贵的,因为它是永恒的”

    法国艺术家可能不是艺术造诣最高的艺术家,但却是最具艺术气质的艺术家。艺术气质大多不是能够培养的,同技艺一样偏与生俱来。

    法国艺术家具有艺术气质,普通法国人具有法国气质。法兰西的气息是什么?就像法语一样凝练、轻佻,如香颂一般浮华、瑰丽,又具芭蕾的完美与优雅……漫画式的诙谐之风在Ali母亲的灵魂飞出窗栏的一段戛然隐退在感性画面之后,灵气绕过常春藤的蔓枝升向天空——一抹一脉相承的高傲的人生姿态。法朵咏叹人生百转千回的苍凉和生命难以触摸的深邃,法国人不会如此——始终以艺术家的热忱直面生活,以公鸡一般高贵的姿态回击命运。

    苏格拉底一段展现了艺术家的悲哀。变味的大师辞世的滑稽与唐突映衬出Ali人生的惨淡。实际上,不仅艺术家的生活同普通人别无二致,艺术家的忧愁和悲伤也与常人的烦心和痛苦没什么两样。Ali并不是因为具有一颗音乐家的敏锐善感的心才将这份封存一生的爱酿造得如此纯粹,恰恰相反,正因为失去这份唯一的真爱之后,他才将那痛彻心扉的伤痛融入到每一个音符当中,并将这份浓烈的悲情酿成了一生永恒的哀歌。

    正如Ali和哥哥的秉性截然相反,Ali的两个孩子命运迥然不同。女儿继承了父亲孤高、执拗、轻率、决绝的个性,人生几乎重蹈了父亲的悲剧;儿子则如少年时一样幼稚、聒噪、浅薄、无知,他后来过着他那混乱、无趣的生活。夜晚儿子跪在床前给父亲祈祷,一丝闪烁的光亮映照着窗外飘雪的夜晚,这个画面的布景和配乐非常动人。正如母亲乞求Ali不要再为她祈祷,因为爱与被爱,本无任何目的的存在才有了自身的意义,本片的宗旨也正是在此,生命如此脆弱不堪,生活大多时候荒诞不经,爱情带来无尽的痛楚,灵魂的重量何在——只有在死亡之时我们才能清楚地领会这一切的价值与奥义。

    最后回到电影的题目上——梅子鸡的味道。法兰吉斯是数学老师,这样的安排似乎预示着她和小提琴家Ali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事实上,法兰吉斯对丈夫的爱也是真切和炙热的,是Ali的逃避和绝望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影片最后揭示了法兰吉斯摔琴之前的泪流满面,法兰吉斯充满哀怨的衰老的容颜被投射在苍白的亮度中,拉琴的Ali则成为黑暗之中的剪影,仿佛那个人早已坠入了了她内心深处的无尽的黑夜之中,再也无法回来。影片虽主要展现了Ali悲凄的爱情和人生,但梅子鸡对于所有人的味道是一样的,甘甜的醉意中夹杂着酸涩——那是奇妙丰富的人生中无法规避的苦楚与无奈……

 6 ) 怎样的梅子鸡味道

      很多人看完一部电影都会到豆瓣上找找同类,我没找到有大面积写纳沙阿里和依兰的爱情的,于是我又来用上我拙劣的文笔了。

      这个寒假我家的电视新装了一个某猫的盒子,可以连上WiFi,给免费试用三天。我一看,卧槽这么多电影!于是我在沙发上卧了一整天,收藏了几部片子,看了三部电影《玻璃兔》、《幸运卢克西行记》,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感情点开了《梅子鸡之味》,一些零碎的就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大力水手菲力猫兔八哥(啊被发现了我喜欢看动画片

      在开头,纳沙阿里在路上叫住了一个灰白头发的女人,这段开始让我有些不解,但也不以为意。全片色彩偏暗,而依兰的回眸一笑则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色中的一抹,更衬托出这一画面的惊艳:深邃水灵的一双眼睛,洁白整齐的牙齿,是真的美,尤其是笑起来从两边鼻翼到嘴角有弧度的两条线,使脸庞有层次而立体。是真正的第一次心动的感觉

      话说纳沙阿里这一见钟情还真挺神奇,先听见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还没看到脸的情况下,便追了上去,这样来说,这是对依兰的腿一见钟情,又或者,是对依兰走路的节奏。
      
      到了片尾,我明白了那个灰白头发的人就是依兰,她的故作冷漠,她一转过身就忍不住的泪水,她背靠墙哭泣,都让我心疼。

      她拉着的外孙没在镜头内,但他或许觉得很奇怪,吓坏了,不停地拉着外婆的衣襟,不停的说,说外婆,外婆,你怎么哭了呀。
  
      她真的心碎到了疲惫到了无法分出心来安抚外孙。

      我可以相信,这部电影所改编的原作绘本作者是真实经历过纳沙阿里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的,譬如孤独,譬如无人理解,导演也很好的呈现了这种感觉,从事演艺、导演这类艺术行业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同身受,所以情感表现的很真实。
      
      为什么这部片子要叫“梅子鸡之味”呢?本片更重点的不是与依兰的爱情吗?看的时候我一直有这疑问,现在好像有点明白了,其实,本片的根本是在表现艺术家们的生活,不为人所理解的心灵,自古艺术家多没好下场。这次的“梅子鸡之味”不是纳沙阿里心情好时喜欢吃的、妻子做的梅子鸡味道,而是他躺在床上时,妻子端来的那盘梅子鸡的味道,他没有吃。他已对生活几乎失望,但梅子鸡的味道对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响,梅子鸡之味也在诱惑着他,但死的决心是大于这种诱惑的,哀莫大于心死啊。梅子鸡的味道,是一种无奈、苦涩、绝望的味道。

 短评

艺术是披着纯粹外衣的唯心主义,产生于个体独立,赋予作品特定的美。比起信手拈来的谦逊,孤傲和封闭更能作为艺术家的标签,你可以无限接近地感知他的乡愁,但你永远无法切实地看见他眼中的故乡—— 一棵树,一座房屋,一条小路或者一个熟识面孔的偏差都是不可修复的。以死亡成全偏执比这容易得多。

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伊朗姑娘就是天使的模样。法国人总能用荒诞、玩味、夸张的手法来诠释爱情、亲情与生死存亡。观影的大部分过程是心情愉悦的,但死亡的倒计时牌只有8天,妻子砸了他师父的师父传给他的小提琴;偶遇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她却不认得自己,这2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苦逼艺术家必死无疑。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7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看来范冰冰在伊朗也吃得开

10分钟前
  • Neil.尼爾
  • 还行

都是因为爱情,失去一生挚爱,换来音乐的灵魂,彻底对爱情死心,任什么乐器都再也演奏不出灵魂,他安然的选择了自杀,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看点是那些漫画式多种多样的叙事风格。一个虚构的城市,一场唯美却不沉重的爱情,这就像一部真人版的卡通片,一段浪漫的成人童话。★★★☆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非常漫画风格的叙事方法,想必原作一定很可爱。“多年后,你已不识我,我便再无继续在尘世漂泊的理由。”

1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他不爱你 怎么努力都没用。他爱你,你轻易的就在他心里活到他死。 悲哀的是,我不能让你爱我、你也没有跟你心爱的人厮守。

22分钟前
  • 妄想代理7
  • 推荐

没有期待的那般好,当仍旧喜欢

26分钟前
  • 水星王阳台
  • 推荐

因为你们从未结婚,所以你们始终相爱。

28分钟前
  • 踏破天涯8848
  • 还行

爱如夏花的微笑,死如秋叶的叹息。

2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能看出是绘本改编,影片的色调以及天马行空的情节都带着动漫风。最终则回到了爱的话题。女主很眼熟,最后才发现是演过《关于伊丽》的那个伊朗演员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玛嘉·莎塔琵的电影都是这种私人自传似的风格,叙事方式和漫画风格使其优美隽永,最后男女主角的交叉剪辑直接泪奔了,也只有非科班化的原始创作力才能保有这种灵性吧。PS:讽刺浅陋的美国佬那段笑喷了:)

33分钟前
  • A。
  • 推荐

纯情,忧郁,幽默,伤感。真爱,大概会是电影永远的主题吧。比起故事线——那根本不算是包袱好么亲,看过十部浪漫爱情电影的人都立马看穿了,绘制的背景,异国的情调,各种奇幻色彩的镜头,和可爱的细节才是本片的趣味。

34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他的生命是她和艺术。她不爱了,一半的他死了,成就了他的艺术。后来当他不能再次演奏时,艺术死在被爱里,于是他选择消失。依恋,在生命最后八天的回忆。最后那段闪回好感人,影片的海报也是一副美丽的艺术品。

39分钟前
  • 青貓
  • 推荐

难以置信…… 这毫无疑问是我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影片,如果你问我这部电影是什么风格,我一定会明确地告诉你无法形容:古典、奇幻、文艺、喜剧、飘渺、伤感、唯美…… 太个性鲜明的一部独立电影,杂糅了如此多的题材却又如此清晰地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能说,不可思议。我是一定会为它写评的。

44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力荐

大抵只有经历过天各一方的怀念,才会迎来泪流满面的重逢。

47分钟前
  • phenomenon
  • 力荐

法国人真是浪漫死的

49分钟前
  • lolomomo
  • 力荐

很巧几年前看过这本漫画,正在我最低落的时候。原作故事简单,能改编得如此丰富已属不易。一脉相承的风格让人不免与「我在伊朗长大」比较,本片则显得深度欠奉。但仍不失为非常成功的真人+动画尝试。ps:讽刺美国人生活的那段太逗了,充分表现了法国人对美国人的一贯看法。

53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充满奇妙感性和诗意的画面,以及很多你猜不到意义的片段;据说导演也是天蝎;bd-MSD-0day

55分钟前
  • 力荐

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黑夜。

56分钟前
  • 董小姐
  • 力荐

爱比恨更难

59分钟前
  • 暴君多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