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2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3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4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5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6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3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4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5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6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7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8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9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3

详细剧情

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妄图入侵英国本土,摧毁英国研发的雷达系统和空军基地指挥部。英军陆军上尉保尔(弗雷德里克·斯塔福德 Frederick Stafford饰)发现德国特工可能冒充英国士兵潜入英国,因此奉命搜捕这群德国特工。与此同时,德国特工人员已在克鲁格(路易吉·皮斯特李 Luigi Pistilli饰)的率领下,在英国展开了秘密活动。

 长篇影评

 1 ) 伦敦上空的鹰观后感

20161224 这部电影与我了解的不列颠空战不符,首先空战虽然以英军获胜而告终,但是过程是德军战机数量始终大幅超过英军,但是德军飞机主要是轰炸机,配属部分战斗机,英军主要是战斗机,配合雷达,德军远离本土作战,失败就是飞行员被俘,英军本土作战,失败还可以重新升空。本片中感觉英军飞机好像多于德军,另外以精锐小分队渗入敌后破坏,这是战场上的打法,没听说精锐小分队潜入敌国首都进行破坏指挥中心的行动的,简直就是送死,何况电影里的德军还手脚不干净,烧东西不彻底,杀人留命,简直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结果是潜入变成强攻,真让人无语,把空战拍成间谍战,真让我大开眼界啊。还有电影中描述因为没有飞行员,中将亲自开飞机杀敌,并战死,很假,德国参谋则像个马屁精,如果德国参谋只是马屁精的话,德国军队能那么强大吗

 2 ) 乾坤大挪移......

小时候视为经典的一部二战影片,随着成长光环退却......仔细一看,原来是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合拍的英国背景2战片......片中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对不列颠空战的表现.....老道具是不好找...理解,关键是道具找了个八九不离十,为什么偏偏是英国人开着梅塞斯米特和驾驶喷火的德军打做一团?!?!
此片的精髓在于其经典的上译配音

 3 ) 电影名比电影更好看的电影~

  最近很喜欢看老片,象什么《东方快车谋杀案》、《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啦,还有这部电影,以前应该是看过的,可全忘了——不应该啊~
  真喜欢这个电影名,翻译的棒极了!
  不过,最好奇的是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居然会合拍一部二战时期英国的片子?怎么想都好玩~
  看过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吸引我的除了电影名,还有本片的配音演员,都是老上译厂的金嗓子啊,那些熟悉的声音历经多少年也不会陌生和褪色~
  现在说说内容吧,当然有那个时代电影的印记,但有一个败笔却不得不提及——
  一直以来,一部电影的成败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我认为有一个因素是最基本的,不能被回避和抹杀,那就是创作者的是非观!是非观混淆的电影拍得再绚烂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比如这部电影,二战题材的电影谁是谁非已经很明确,可本片的编剧偏偏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一个德国间谍哪怕他感情和同情心再丰富,他也是非正义的一方,编剧实在不该把大量的笔墨重抹在他身上~虽然艺术高于生活,可它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想想在二战中惨遭屠杀的600万犹太人吧——谁又能理会一个纳粹的小我呢?  

 4 ) 《伦敦上空的鹰》:浑水摸鱼+关门打狗,不是《不列颠之战》

《伦敦上空的鹰》:浑水摸鱼+关门打狗,不是《不列颠之战》

笑独行解题

 

 

《伦敦上空的鹰》(La Battaglia D'Inghilterra, or Stukas Über London, or Battle Squadron, or Eagles Over London, or Kotkat Lontoon Yllä,意大利、法国、西班牙,1969,1986-中国)

 

二战间谍题材永恒经典彩色片。意大利导演恩佐·卡斯提拉里(Enzo G. Castellari)代表作。1940年,由少校领衔的德军突击队趁敦刻尔克大撤退之乱冒险渗透,潜入伦敦破坏RAF雷达系统,智勇双全的英军上尉因部下一个班被杀而穷追不舍,终得组建特别连全力搜捕,却不料敌人已被自己请进家门……其间穿插上尉与空军美女中尉的激情爱欲以及心怀感恩的德军上尉与美女间谍的悲剧命运。德军浑水摸鱼的渗透与英军关门打狗的反渗透。单刀直入,惊险幽默,环环相扣,紧张刺激。其间表现大撤退和不列颠空战的场面亦颇壮观精彩。弗雷德里克·斯塔福德(Frederick Stafford)、弗朗西斯科·雷保(Francisco Rabal)、艾弗琳·斯特沃特(Evelyn Stewart)、特雷莎·吉姆佩拉(Teresa Gimpera)等主演。

 

【笑独行按:史载被80万德军包围在法国东北部的40万英法比联军从1940年5月26日开始向英国本土撤退,英法比荷联合出动861艘各类舰船,截至6月4日德军攻陷敦刻尔克前,成功地拯救了33.8万余人,为英国继续抵抗纳粹德国和日后盟军反攻欧洲大陆保存了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又称敦刻尔克战役)。该影片国内引进版系由上译译配。中文网络上的该影片档案多有混同于《不列颠之战》(Battle of Britain,1969)者。该影片有片长不一的四个版本,即110分钟的意大利版和法国版、115分钟的西班牙版、100分钟的美国版和116分钟的西德版。在下所见为带国语配音、只有两条中文字幕的D5影碟,片长为108分钟。IMDb该影片评分不知何故偏低,仅为5.6分。】

 

影片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http://sc3h.photo.hexun.com/69268300_1581377_md.html(DVD影碟封面)

http://sc3h.photo.hexun.com/69268306_1581377_md.html(海报)

 

 5 ) 伦敦上空的鹰——德国纳粹丧心病狂 英国军民同仇敌忾

战争一开始,纳粹德国就把法国打得落花流水,在法国帮忙的英国军队也不得不撤离到敦刻尔克海滩,英国政府动员了在海峡里的大小船只从运输货船到私家游艇,统统到对岸去把英国士兵接回来。这是多么悲壮的场面啊!接着,纳粹德国轮番出动轰炸机轰炸伦敦。英国军民在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政府号召下,奋起抵抗,工人们在工厂里加班加点,生产战略物资,飞行员驾驶战斗机飞上兰天,在英吉利海峡上空与德国战斗机群拼死对抗。这又是一幅多么悲壮的场面!作为故事片,要把这些悲壮的场面表现出来,有相当难度。首先要有人物要有故事渗透到着些大事件中去。影片就描写几个纳粹德国的特工,混进撤退的英国军队到了英国;他们杀害了英国官兵,拿了他们的身份证,混进英国的雷达基地,炸毁了雷达设施。然他们最终被有智有勇的英国陆军上尉保尔率领的特别行动连消灭。虽然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也只能放类似这样的小故事,但肯定粗糙,牵强经不起推敲。而且为什么一定要在双方都加上一个女的呢?应该说,这是影片的败笔。影片能够把从敦刻尔克撤退和英吉利海峡上空的空战大致展现了出来,已是很不容易,因这需要调动多少力量啊。但坦言,展现得还远不够。

 6 ) 敦刻尔克之后伦敦上空的鹰

《伦敦上空的鹰》最早于1986年在国内上映,在那个电影资源贫乏的年代,一但有好的电影,各个影院都会铺天盖地排片,最后苦的都是跑片员——是不是现在的很多观众都不知道什么是跑片员?当时的电影都是胶片放映,每盘胶片大概20-25分钟左右,一部电影会分成4-5盘胶片,各个影院的放映时间会错开15-20分钟,方便放完一盘后,由跑片员骑上电驴迅速送到下个影院。偶尔遇上堵车等意外情况,下个影院的观众就会在黑暗中等待一会儿。这是都是儿时对电影院的回忆。

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最早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听二战迷同桌说起,后来又在历史课本中学到,同桌一知半解的描述和课本中略显干枯的文字突然在《伦敦上空的鹰》中变得鲜活起来,对当时的大撤退有了一个近乎全景的展示——当然当时上小学的我在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并不知道故事的背景。诺兰的《敦刻尔克》大概是站在了前著的肩膀上,并没有做大场面、大制作、只为博取眼球的无谓重复,而是剑走偏锋,以小见大、知微见著,选取三类人群:被德军追杀得心惊胆寒的英法联军士兵、把生死置之度外与德军殊死搏斗英军飞行员、从容走上前线撤出被困士兵的英国渔民,他们的身上,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把悲肃大背景装点得格外温暖,使人们很容易相信,这场大撤退必将成为胜利的转折。也许是玩荒野求生游戏的缘故,看着影片中的英军士兵空着手仓皇逃命,其实很想提醒他可以舔个包,把自己武装起来,看到后来渔船救起的英军士兵对于战火的恐惧,才明白战争的创伤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已变得不可弥合。渔船的船长老爷子真的很淡定,飞行员儿子的牺牲使他变得更加坚强,真正地化悲痛为力量,坦然地面对德军的炮火,从容地展开救援。两名英军飞行员慷慨赴国难,誓死忽如归,在长机不幸牺牲的情况下,与几倍于己的敌机展开殊死搏斗,弹尽油绝,年轻飞行员迫降海上,被渔民救起,继续救人,年长的飞行员在燃油耗尽后迫降沙滩,面对包围上来的德军,从容炸毁飞机,做完最后自己应尽的责任。ps,那位金发年轻飞行员是真的帅啊!

回到《伦敦上空的鹰》,影片最吸引我的当然是英军挖出深埋内部的德国间谍和宏伟的不列颠空战场面!在还没有看过碟中谍、007、谍影重重的年代,这样的谍战情节足以燃爆,到了《血染雪山堡》(官译《魔窟寻谍》),更是推崇备至,以后还会为它专门写一篇影评。至于空战情节,虽然当时的特效水平现在看来实在不值一提,但已足矣震撼到我,和《坦克大决战》、《虎虎虎》一样,都成为我心目中的永恒的二战经典!多少年后,中学的我下了晚自习独自骑车回家的时候,苍茫的夜色中,幻想着自己就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一员,驾驶着喷火战斗机翱翔在夜空中,自然是脚下生风、风驰电掣。自有多事的邻居告诉我妈,少不了又被她老人家一顿臭呲……

 短评

80年代,长沙,电视,补登豆瓣。

6分钟前
  • 骑马的丁丁
  • 推荐

上译精配二战电影,虽不如“虎口脱险”经典,但有非常酷的空战

7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110分钟版。「耷拉着黑头发还留着一撮小胡子的,就是该抓的德国人!」前30分钟主要是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景,并交代了趁机混入撤退队伍的德军特工小队(但只模仿语言和军装是不是过于简单了)。回到伦敦后,故事转为敌我双方相互角力的间谍片,英军自然是英明睿智的形象,但德军间谍也并未被过分妖魔,双方更多是为各自国家利益而针锋相对,结局双方短兵相接的段落更是拍得惨烈,令人几乎忘了双方立场。谍战戏从现代眼光来看显得较为松散,而受限于成本原因,穿插在各部分中的空战段落也拍得麻麻。单架飞机的近景镜头上还算能糊弄过关,但是一到需要表现宏大战争的关键时刻就只能靠模型+历史纪录片来救场,倒是敦刻尔克靠着堆叠人头做出了些真实感和临场感。英德双方都有明艳的女性角色,算是平淡中的一抹亮色,床戏段落柔光直逼《迷魂记》了。

11分钟前
  • Mr.Graceless
  • 还行

德国人弹啊……当初看时就记得军士长的粗口“狗杂种”了,回家之后老说,结果被狠勊

12分钟前
  • V0ID0
  • 推荐

lazy bastards

16分钟前
  • 星月日
  • 力荐

这种人物像走过场一样闪进闪出的战争片在那个时候似乎格外能得到我国译制人员的青睐。

19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看多了各种说着英语的意大利人、法国人、德国人,难得看看意大利人演的英国人。这下英国人也知道这有多别扭了。

22分钟前
  • 金懋叔相公
  • 还行

本片由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童自荣、毕可、乔臻、丁建华等知名配音演员倾情献声

2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英吉利海峡上空上演滴二战空战经典。有意思的是英德大空战,却由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合拍。著名滴敦刻尔克撤退为欧洲战场保存了实力,但此片滴制作,现在看来真是相当粗糙。不过主题曲的激情澎湃,现在听来都余音绕梁呐。

31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我们一定要永远珍惜这一胜利

32分钟前
  • 都德大白
  • 推荐

1986年国内公映这部拍摄在我出生年的电影,彼时我已上高二,高中时期看过的仅有电影,情节一点都记不住了,重看发现也无需记住,空战场面电影是需要科技发展的,这部就跟1944游戏似的。基本史实,德国误炸伦敦,英国轰炸柏林,希特勒转向轰炸伦敦而不管空军设施和机场了,英空军得以喘息,2012年3月11

36分钟前
  • 陶子冬
  • 还行

宏大场面与反间谍结合,大小兼顾,有面有点,大撤退、爆炸、枪战戏份都不错,但空战太弱且假。德国人说自己只是个服从命令的军人,亦表现其良心未泯的一面,可比较《朗读者》《南京南京》,一边亲吻一边枪杀己方暴露的女间谍,则更令我猥琐地想到《情不自禁》。

38分钟前
  • 慕鸥
  • 推荐

60年代的欧洲合拍片,前半小时是敦刻尔克撤退,后面基本是个间谍片,一直穿插着空战戏。敦刻尔克的堆人实拍效果还是可以的,空战就因为技术限制,用资料片加模型加剪辑,完成的马马虎虎。全片摄影尚可,动作跟射击场面同样因为年代限制,假的一逼。对德国人有些正面表现,算是意大利导演的一点体谅了

4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爸妈带我看的第一部电影,不过当时的我对于这种类型的片子一点兴趣都没有,在电影院里磨皮擦痒地跑来跑去买零食吃,最后出去跟别家孩子玩去了……我小时候一定是有多动症吧,哈哈~

41分钟前
  • 微风拂面微微凉
  • 力荐

【第609部】【2022 N.53】7.5老电影里似乎总存在着一种能够被称作“质感”的东西当马丁跟鲍尔摘了帽子以后我就再也分不清他俩谁是谁了看了电影才知道原来伦敦上空的“鹰”指的不是🇬🇧的战斗机啊orz

44分钟前
  • 檀弓
  • 推荐

德国女间谍死得好凄美,影片其他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一个长镜头对这她绕啊绕,绕得人心都碎了。。。

49分钟前
  • 无趣
  • 力荐

当时的梅塞施密特本来就航程短,还不集中起来打歼灭战,这场关键性失败就是德军高层“作”出来的。

50分钟前
  • 暗夜精灵
  • 推荐

如雷贯耳的剧情雷片。所谓如雷贯耳,主要是经典国配的功劳,实际上这片在外网上连英字都找不到,可能与意大利人所拍的英国二战电影这个超奇怪的制作形式有关?而它也或许正是此片剧情超雷的主因!意大利演员太上相,既不像德国人也不像英国人……但个人是西班牙女演员特雷莎·希梅拉的粉丝——更准确地说是她左脸侧照的粉丝。

54分钟前
  • 赱馬觀♣
  • 较差

估计那些轰炸机是航模~~

56分钟前
  • ningbokai
  • 推荐

丘吉尔在最后的广播里说,从来没有这样少的人为这样多的人作出贡献。事实上,电影是在讲,这样少的德国间谍险些改变这么多的人参加的战争。好吧,至少德国间谍杀死的英国人数量远远的超过了自己的死伤,而且,还重点描述了他们的人性。这个我们做不到。不是因为我们欠缺这个品质,而是因为英国是胜利者

1小时前
  • 黄小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