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希望与荣耀

战争片英国1987

主演:塞巴斯蒂安·莱斯-爱德华兹,Geraldine Muir,莎拉·米尔斯,大卫·海曼,赛米·戴维斯,Derrick O'Connor

导演:约翰·保曼

 剧照

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1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2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3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4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5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6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13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14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15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16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17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18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19希望与荣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0:48

详细剧情

  老片《希望与荣耀》Hope and Glory (1987),通过一个九岁男孩的眼睛描绘了二战初期的伦敦,这个被认为是后方的地方,其实是另一个战场。
  多少影片表述过战争的残酷,多少影片告诉你,战争的摧毁之手,让一切纯真消失殆尽,一切美好化为乌有。比如引起轰动的类似题材《安妮日记》,冷静而残忍地告诉你,怎样的保护,怎样的小心翼翼,纯真便是世上最脆弱而一触即破的东西,在残忍的实事来临时,其命运就是一点一滴消失在记忆之中。
  然而Billy Rowan 的纯真奇迹般的幸存了下来。
  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一个不落俗套的视角,一群无名而自然的演员,一个美丽而坚定的故事。
  (一)    父亲
  倘若大人们知道在孩子的眼睛里他们有多么普通,他们一定会很惊异。
  Billy 的父亲参军了,与他的朋友和战友一起唏嘘感叹着国家、责任、荣誉、家庭。满腔热情与决心,满怀有些不切实际但是忠诚的决心奔向前方。
  于是将这场特殊的战争丢给了女人与孩子。
  “Billy,我回家教你打曲棍球。”父亲在他们家的花园里挖了一个防空洞,仿佛,有许多话突然想要对年幼的儿子说,却最后说了这些话。
  看着眼中满是热泪、激情澎湃的父亲,Billy小声对他的6岁的妹妹Sue说:
  ”别担心,Sue, 我们长大了决不会像他们这样。”
  (二)    Billy
  Billy与 Sue依旧如常地天天去上学,每天早晨穿过满是轰炸废墟的街道前往学校。上课时他们会突然接到防空警报,带着面具呆在防空洞里背九九乘法表。老师们依旧孜孜不倦,英国人天生的固执与临危不乱,一切秩序在混乱中依旧是秩序——什么叫做真正的绅士。
  然而战争中的游戏却有些特殊。
  Billy被一群在废墟中玩耍的孩子抓到了,他最终因为能够非常有魄力地说出一个神圣的脏词(经典的Fxxk)而被刮目相看,从而成为他们的一员,从此开始了他的废墟冒险经历,在废墟上,真的是什么都能找到,男孩子过剩的精力,在寻找各种秘密物品、收集各种武器碎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泄。
  有过一两次,他也接近了真实的边缘,女同学Molly的妈妈被炸死了,房子炸没了,孩子们的反应是这样的:
  男孩a:“Molly妈妈昨天被炸死了。”
  Billy: “才不是真的呢!”
  男孩a“是真的,Molly妈妈被炸死了。”
  Billy :“才不是真的呢!”
  男孩a;“是真的,她就在那里,不信你自己去问她。”
  。。。
  Billy:“Sue, 你去问问Molly, 她妈妈是不是被炸死了。”
  Sue;“你自己为什么不去问?”
  Billy:“你去,因为你是女孩子。”
  Sue走了过去,Molly默默点了点头。
  。。。
  Billy:“Molly妈妈昨天被炸死了。”
  男孩b: “才不是真的呢!”
  Billy “是真的,Molly妈妈被炸死了。”
  男孩 b :“才不是真的呢!”
  Billy;“是真的,她就在那里,不信你自己去问她。”
  。。。
  战争的残酷就在他们身边,然而,战争的残酷与悲痛也同时离他们遥远,
  孩子的心,依旧是孩子的心。
  (三)    母亲
  Grace是个典雅的名字。是Grace(感恩), Hope(希望), Charity(慈善),Faith(信仰)四姐妹之一, 从小被培养的是音乐:钢琴、小提琴。(四姐妹的父亲说,要四个女儿干什么?当然是组成玄乐四重奏!!!)结婚后则是一个有点保守的贤妻良母。没有见过大世面,没有见过战争,但是,有的是勇气。一种从优越的生活中坚定地走出来,肩扛起孩子与家庭的勇气。
  单薄的肩膀,无畏的胸怀。
  澳大利亚有亲戚可以暂时收养两个小的孩子。她在Billy与Sue的脖子上挂纸牌子,送他们上火车站。
  “我看不见战争全是你的错!”Billy冲她嚷道。
  她默默看着两个孩子远去的背影,泪水模糊了视野。
  但是, 就在最后一刻之前,她冲过栏杆,一反往日的温文尔雅,大声叫道:
  I want them BACK!!!
  “妈妈,你让我们尴尬透了。”Billy不满的说。
  然而母亲已经抹去了泪痕。
  一个母亲的勇敢,在于她从没有和她的孩子们分开。
  (四)    姐姐
  战争中的女孩子长得飞快。
  丝袜没有了,她让Billy在她腿上画一条袜子的线,就这么大大咧咧前去与休假的士兵们跳舞狂欢。
  战争让矜持让出了道路,让火花燃烧得更快更旺。
  对着误落城区的德国飞行员微笑会被母亲责打,那么对着盟军士兵微笑总可以吧?
  可是母亲抓住了她,一把抓掉她的头巾,看着她涂了胭脂的嘴唇。
  “有我在就不许你打扮成这样半夜溜出去!”母亲说。
  母女间爆发了一场典型的冲突。结局却不是典型的。而是战争时期特有的。
  “这么爱他,你就去吧。”母亲含着泪说。
  可是当年轻人向她求婚时她却没答应。谁知到明天会怎样呢,什么都有可能,婚姻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她将求婚的戒指扔到花园里,自己生死未卜,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承诺?
  她只是把她已经怀孕的消息告诉了母亲。
  (五)    乡间湖畔
  他们的房子不是被轰炸掉的,是煤气引起了一场火灾。结果连同母亲的配给证一起被烧毁了。
  于是他们只好一起来到外祖父的乡间小屋里去渡过暑假。
  愤世嫉俗的外祖父,看似严厉,却带给了Billy一个最值得回忆的假期。
  如果不是战争,就没有这一切。如果不是这依山傍水的乡间别墅,不是这老小孩似可爱的外祖父,不是这一片在残酷世界中依旧高尚而纯洁的心,不是这张结在一起地亲情之网。
  这一双纯洁的眼睛要如何幸存于世呢?
  1)Billy在河里打捞了所有被一个误投的炸弹打上河面的鱼——够他们吃好几个月的了。
  2)姐姐的男朋友听到消息做了逃兵,不过他被宪兵带回去以前,与大肚子的姐姐举行了婚礼。
  3)Billy向外祖父学了怎么投“变化球”
  4)爸爸回来度假,妈妈对他说,她再也不离开乡下了。
  5)姐姐在客厅的沙发上生了孩子。
  6)丘吉尔发表了“开始阶段的结束”的演说
  这都是那年夏天发生的故事。
  (六)结尾
  假期结束的时候,外祖父开车送Billy回学校,抱怨着浪费了最后一罐黑市汽油送外孙让无聊的人给他灌输无用的想法。
  结果,Billy 却看见学校里一片混乱,校长大声呼喊,有人拿书砸了老师的头,一个同班同学跑过来对Billy说:
  “They blew up the school! Thank you Adolph!” (他们炸了学校!谢谢阿道夫!)
  于是外祖父又载着Billy回家了。
  当记忆中的痛苦和仇恨时间冲淡了以后,是否还能保留纯洁,就要看你的心是怎样的。

 长篇影评

 1 ) 一部充满惊喜的电影

一口气看了两遍,两次看到电影结尾,自己也跟着小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刹那间都觉得自己的人生美好了。不知道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有没有跟我同样的感觉?

所以有时候觉得幸福很简单:发现一首好听的音乐,看完一部温馨美好的电影,顿时觉得天空都蓝了,不好吃的面包也变香甜了,无聊的一个人的礼拜天也有了意义。

看完这部电影,我发现另外一个定义电影好坏的标准:惊喜感。是的,我觉得这是一部可以带给人惊喜的电影。伟大的电影,可以是深刻的人生,残酷的战争,可以是生活的无奈,更可以是欢快的童年。就像这部Hope&glory。

看电影到一定数量,故事情节看看大概有时就会猜到结局,比如看《百元之恋》就会猜到女主会被男的甩,拳击比赛肯定会输;看《机械姬》就知道男主会被永久的锁在屋内;因为那些电影的剧本编剧已经层层铺垫好了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剧本逻辑严谨完整,合乎逻辑,所以看到一半猜到结尾就很容易了。可是我看这部电影却完全猜不到后面的情节发展,猜着猜着老失败,都有了挫败感,正因为这样不按照逻辑出牌的电影,却带给我们很大的惊喜,再加上美妙的配乐,真是一场观影盛宴!

爸爸上了前线并没有让别人送死亡消息,也没有残缺不全缺胳膊少腿的回来;姐姐未婚先孕,法国下士没有抛弃她,而是完成任务后回来娶她并生下孩子;房子被烧了,一家人搬去外公外婆家住,去打鱼时并没有因德军的炮弹受伤,而是载回满船的鱼儿;几乎每天都有德军的轰炸,房子被炸掉,镇子里的人有死掉的,可大家还是对着德军的降落伞欢欣鼓舞,热气球开心不已,仿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不是战争,而是平常的生活。所有的人即使最后也没有出现任何之前战争片中那悲催的场景,其乐融融的生活堪比盛世。

这就是这部电影所带给我们的惊喜。看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个人应该有两份简历,一份记录着所有的不幸抗争,一份记录着所有的光鲜好事,就看我们想要展示什么给他人看。99%的战争片都想让我们看见战争的残酷,可这部电影却让我们看见了另外一种战争,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深刻检讨反省,没有苦难,只有轻松愉快放松,一句话,好好看!

我一直在想这就是氛围情绪的感染力。
快乐的人会带给别人快乐,悲观的人会带给别人悲伤。
战争都可以如此让人高兴,那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更好的演绎我们自己?

 2 ) 让人莞尔的细节

真的是很好的片子,之前看有人评论说这是最好的战争片,不明白,觉得钢琴家全金属外壳大兵瑞恩现代启示录都看了,各种战争片都见了,怎么能算是最好呢。看完之后发现还真是这样。这是最好的战争片,因为它不是关于战争的,而是关于人的。


评论不多写了,前面的评论很多也很好,只记三个让人莞尔的小细节好了:

小男孩加入另外一群十来岁小孩组成的小黑帮,有一个资格考试,老大问他会什么骂人的话,他把自己早上听来的唯一一句脏话说了出来:fuck。结果所有小男孩“呜”地倒吸一口冷气,对他说,这是最严肃的词,我们只有在最重大的场合才用它。

小男孩抱着五六岁的妹妹在钥匙孔看姐姐和大兵做爱,小妹妹说,他们不停变来变去,肯定是不会做。小男孩反驳。小妹妹说,她看到爸爸妈妈做事的时候,总是妈妈躺在下面不动,不会总换来换去,那才说明他们会做了。

小男孩的外公是个老男孩,暴躁而可爱,他一边打棒球一边对小男孩说:你知道你外婆为什么给她的四个女儿起名希望、优雅、信仰和慈善吗?因为她觉得那是四种我没有的美德。

 3 ) 在奥斯卡竟然输给末代皇帝???

我想这部片子英国人并没有故意想要:“让全世界都理解并且爱上英国。”出于日不落帝国傲慢的自信,认为自己的常识全世界人都应该清楚。当然不清楚的话,他们也傲娇到不愿解释。
        片名来自英国的第二国歌land of hope and glory 荣耀与光荣的土地,经常作为丘吉尔的出场自带BGM。故事很简单,就是是编剧兼导演写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不吹不捧,英国人在自己希望与荣耀的土地上,为小事而哭泣,对灾难以微笑。可以说:不爱比利的就不懂英国人。
        开篇对1939年9月3日的描述是:一个如此美丽的天气开始打仗真是太棒了!注意,用的是fantastic,奇幻一样棒!一开站就注意到天气,整篇讨论家庭、友谊、爱情、成长、死亡、音乐、教育……各种问题都谈到了,展现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的战时状态。并没有好好打仗,刻意描画战争的场面,而是详细特写生活进行中各种鸡飞狗跳的细节,台词居然都敢感谢阿道夫了!简直就是儿戏国际公认政治正确。但讲清楚有关战争中一切,反思了一切,甚至还有人类的美。
        46分开始接近一分钟的史诗般壮丽长镜头:油画一般的夕阳下的光线下面邮差往斜着的红色邮筒里面送信,有人在帮助抬伤员,哭泣的老妇人,从废墟中找到亲人的照片邻居,男孩子排成队走在小山一般的废墟上探险。伴奏是肖邦的前奏曲op28-4,来自母亲在爆炸中受伤的手弹奏的“老弗雷得”(不叫肖邦就算了,弗得里克都舍不得叫全了)。没有出现那张著名的海报,我一个外国人也知道,这就是画面版的:keep carm and carry on
keep carm and carry on

       作为英国人一贯来对待诸如母亲去世、房子被烧,战争的态度是:即使在巨大的损失面前,依旧讨厌成为众人眼中以同情目光关注的焦点——从公民到国家,无论如何也要秉持老派资本主义的体面。这是他们的荣耀,他们的glory。在大事面前举重若轻,在小事上小题大作。他们认为前者是理所当然的责任,而后者是出于负责任的见微知著。英国人民对战争反思,对和平的爱,并不是通过体现战争的残酷来的。他们是思考这些战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因,并且深究自己面对战争时候的姿态。
       所以英国的《荣耀与希望》比的法国《美丽人生》更为高明而含蓄,比德国《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坦荡而含蓄,比中国《红星闪闪》幸运而含蓄。只是方式太含蓄了——核心主题贯穿在自始至终反复出现的黄玫瑰上。这对于没有英国人园艺闲情的基础的人,是看不到的。
开篇第一个镜头
开篇的镜头

对德国宣战
第二次是丘吉尔在收音机里对德宣战

外公的总结
外公胸口别的也是黄玫瑰

       一般黄玫瑰是用来代表友谊和激情(devotion)的花语的,而英国人认为被地球上众所周知:世界排第一的花是玫瑰花,而最著名的玫瑰是他们在二战结束后英国培育出的“和平”。
这一切,都是它。英国的二战之后著名的园艺培育玫瑰品种“和平”

         在从头到尾反复暗示的核心是“和平。”
         而这样如此含蓄的情节还要有意无意地掩埋在柴米油盐和田园风光的生活日常中,自然表面上看起来就显得太过寡淡不够深沉。所以也就不奇怪在奥斯卡输给了末代皇帝这样的扯淡黑暗版同人电影。
         比利母亲的名字是优雅,她的姐妹们分别叫仁慈,信仰,希望。外祖父说是外祖母说他欠缺的品质。而祖父有四个女儿拿来干啥?弦乐四重奏啊!这是英式幽默黑自己,也是在委婉说英国人毕身追求有的四种品质,在一起升华成的艺术。
       
美哭的镜头

        虽然我是中国人,我还是要说,论审美与境界,美国人在英国面前,真的还是差太远了。

 4 ) 童年

让我难忘的是爷爷让billy和sue去抓鱼那段;波兰人擅离职守与姐姐在船上会面那段;以及最后爷爷1万个不满意送billy去学校,后来得知学校被炸,billy高呼感谢希特勒那段。最深刻的几个摄影定格是 1.billy和sue去抓鱼,德国战机丢下的炸弹掉在水里炸死了好多鱼,billy从水里探出头来惊喜的表情2.波兰人被军队宪兵带走,汽车开动了,大家朝他挥手加油 3.billy偷了苹果送给姐姐,sue抱住哥哥,姐弟妹三人的幸福场景 4.爷爷得知billy上不了学,高兴的坏笑的表情

 5 ) 入门级影迷爱这个

这个种类的欧洲电影,浪漫温馨的战争片,我这种入门级影迷当时很爱很爱的。小男孩的乡村生活的后半段,记得很多的,好像十放专门讲过后半段。想起来另外几部类似的电影,在河上划船的欧洲片,剧情好像是:一个喜剧,男的在划船,想要去亲吻女主,结果被河面上的伸出来的树枝挂下了船;男的和女的都是一身欧洲式的打扮。好像也是在十放看的,是哪一部就忘了。二是一个片子,小男孩跟女孩划船,在船上亲了女孩的电影,叫什么又忘了。是什么都不知道。再标记另外一部电影吧,一个有关大鱼的,是不是就叫《大鱼》,我去看一看剧情吧。我的记忆原来是有偏差的,以前记得,说的是学校炸了,孩子们大呼小叫然后就跑去抓鱼了,然而这却是最后一段才有的剧情。

 6 ) 真实、自然、独特

   初次看这部片子,还是在上世纪末,当时为之惊诧:居然还有和梦里所见的一样的电影场景,太似曾相识了,这导演太牛X了!不少人和我一样,都是大院男孩。小时候就喜欢枪炮和废墟,梦想着在废墟里找出各种弹片和财宝出来。当片子里的孩子王捧出一个炮弹来时,真是惊掉了下巴:哇噻,我当时只不过才搜集了个去掉引信的迫击炮弹而已。居然这小子还敢把子弹夹住了打底火发射,真是胆大包天啊!我还以为自己小时候够胡闹了,现在才知道当年实在很山寨!此外,说脏话、砸东西,确实是每个大院男孩的必修课,这片子就是为我们拍的啊!

   本片,主人公是比利,一切视角都出自于他。比利就是布尔曼导演的化身,这部片子就是根据布尔曼的亲身经历拍出来的,怪不得这么真实。

  影片拍得很细腻、自然,只看一次的人体会不到这一点。我做字幕,前后看了不下十遍,还是一点儿都不腻。

  补充一些简介里没说的细节,供各位观众品位:
 
  一、影片是由不同的场景组成(小故事),每一个片段都堪称经典。一般观众只注意到这些相对独立的小场景,而忽视了之间的微妙联系,所以建议多看几遍。

  二、关于主角。主人公是比利,但是别忘了其他人,这里出现的每一个有名字的角色都是主人公。比如鲍林,那个轰炸中妈妈被炸死了的女孩儿。很多观众把她错认为比利的姐姐多恩,以至于发表影评说比利和姐姐之间关系微妙。鲍林是战争的最典型受害者,她妈妈死了,她游荡在玫瑰山大道……。影片用几个镜头来描写她:
  1.她妈妈死了,孩子们只知道传播消息,而她羞于此,如同比利不喜欢他妈妈从去澳大利亚的车站把他拉回来,以及不喜欢邻居在他家被烧毁后的围观一样。
  2.她游荡到男孩子的地盘,为了一点首饰而放弃尊严,也许是为生活所迫,也许是因丧失家庭约束而失去信念。
  3.比利在向妹妹吹嘘时说他和鲍林有一腿,可惜这只是比利的幻想,他没这胆子,连看都不敢,并且被小宝宝戳穿。
  4.比利在女士们挑选更衣时,被女孩子揪住,被当作小偷和小男人又打又亲时,鲍林就在其中。
  5.比利家烧掉后,比利在门口哀叹他的铅兵时,安慰他的不是姐姐多恩,而是鲍林。此时,他们才真正同病相怜。你们说,鲍林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吗?

  三、关于片性质。这是一部战争片、儿童片,估计99%的观众都会这么认为。其实它不是,它是生活片,甚至是爱情片,战争只是它的背景。自从国产影片无爱不成戏以来,观众很难接受没有爱情的影片,而这部影片却把爱情巧妙、细腻地隐藏了起来,润物细无声。
  1. 最直白的是比利姐姐多恩的爱情:先是对德国飞行员大抛媚眼,再是爱上了法国下士,并未婚先孕,把她老妈折磨得要死。所以说本片中孩子的乖巧程度是和年龄成反比的。
  2. 比利妈妈和她丈夫的朋友麦克的旧爱复萌也很巧妙。缠绵又不违反伦理,特别温馨。其中还突出了男女不同的理性与感性的冲突,比如在从海滩回家的路上,优雅回忆用等啊等啊来表明对麦克的期待,而麦克用牺牲自己的感情来成全优雅,让她有更好的生活,这就是男女对至爱的态度,至今仍令人怀念和扼腕。再是麦克送优雅一家回外公那里住,优雅给麦克轻轻地插上一束花,然后说:“要是没有你我该怎么办?”多感性啊!而麦克回:“也许房子不会烧掉”,多理性啊!优雅的笑容一下没了,心里肯定怪麦克这个呆头鹅不会听话。当然,理性的麦克虽然自己的老婆和别人跑了,但是肯定不会乘人之危抢别人的妻子。而且他的理性就是她老婆跑掉的直接原因,因为他心里还有优雅,再加上这个女人们最恨的理性(即不解风情),所以被妻子认为“爱得还不够”(莫莉的留言),典型的老实男人。不说了,再深入我就要成乐嘉了。
  3. 还有就是外公乔治的爱情观。影片中成对出现的莫过于老两口,而这老头居然每年都会嚷嚷着为昔日的老情人们祝酒,那个名单哦,长得直让我等少男流口水。而慈祥的外婆在这种时候也忍不住了,先是拔腿就走,后是在教堂里大骂“婊子”。看来,这个外婆才真正厉害,能够把那些情敌统统打翻,把老色鬼抢过来,并把这个老顽固镇住。难怪后来老头说他四个女儿都是没用的饭桶,看来,老太婆在老头眼里还是十分完美的,连四个女儿也没得比。

  四、关于角色的连贯性。最突出的就是多恩的恋人:法国小伙子布鲁斯,热情而有幽默感,和古板的英国人明显不同。先是在舞场说破了多恩的假长筒袜,招来一巴掌,居然还娇嗔“兄弟们救我。这个女人打我。”然后是被多恩介绍给老爸时,假装果酱有毒,倒地装死,博全家一笑。第三是在全家庄重地举行年度仪式时,在窗外大肆搞怪。最后是违纪出来找多恩,被任性的多恩一浆打入水底后居然偷偷潜到船的另一边,等多恩急得后悔时再冒回来大捞感情资本。看来只有这个滑头老兄才能镇住任性的姐姐多恩,算是一物降一物了。

  五、关于戏中戏。本片小故事颇多,那只是一般的戏中戏。高层次的应该说是那个是非之物——长筒袜和感情之物——板球。
  先说长筒袜,显然当时这个属于成人服装,多恩还没有,就画一个在腿上参加舞会,居然被滑头布鲁斯说破,一气之下肯定去搞了一个真的穿上,在多恩和布鲁斯在废墟嘿咻时可以看到。这长筒袜就如同巩俐的胸脯一样惹事,像一个馒头引发了一场血案一样引发了一场战争中的非战争性火灾(这东西会摩擦起电,曾炸翻过医院的高压氧舱)。
  再说板球,开始是比利父子俩的感情纽带,父亲给儿子留下的不是什么战争意识和复仇心理,而是这个板球秘笈。谁说壮志凌云的老爸没有凡人的性格呢?后来板球又成为比利老爸和外公和解的钥匙。当然,外公有算计女婿的小心眼在其中。所以,板球是这三代男人的共同情感纽带,而战争是联系那群小孩子们的纽带,一横一纵之间,显出了导演的功力。

  六、关于主题。这部片子主题很多:战争、爱情、亲情、娱乐、时代……,还有一个就是教育。学校在片子中成了反面角色,希特勒被孩子们当作救世主。这是什么?战争是灾难?不,对孩子们来说,战争是救赎,战争是快乐。战争把他们从教会学校解放出来,恢复了自然天性。这一点和憨豆先生的关门大作《憨豆先生的假期》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的战争片就如同憨豆假期中那个大导演的奥斯卡片一样,深沉、郁闷、窒息,把观众拖入泥潭。而这部影片就如同憨豆的搞笑DV,把气氛恢复回来,让人们回到自然。孩子们需要教育吗?当然,但不是那种教会式刻板教育,那种学校里,校长和老师就像国王和王后,孩子们就像造反的小奴隶。当外公在车里大骂这该死的教育制度时,我们这些过来人真是心情舒畅啊!感谢布尔曼!让童贞得以实现,让世界不再刻板,让家庭充满温馨。谢谢!

 短评

靠细节动人的电影。但是做起来真他妈的难啊。这么多人、一整条街烧起来、巨大的氢气球的陨落,这是什么调度难度啊!现在看到过得有明显象征性的大东西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的还有《尤利西斯的凝视》《再见列宁》《雾中风景》

5分钟前
  • 世界第一棒猪
  • 还行

这是一部以小孩的视角来描绘二战初期伦敦生活情况的片子,画面中虽不出现传统战争片血腥场面,但还是能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两位小演员出色的表演令人难忘,特别是扮演主角妹妹的小萝莉,因为台词不多,所以全靠眼神!国配版被剪了大概4分钟的戏,不影响总体剧情但有损主题表现。

8分钟前
  • 管道工
  • 力荐

war from kid's perspective. Thank Adolf, how similar to the CR, when chaotic becomes fasinating

13分钟前
  • 葱油饼
  • 推荐

与《美丽人生》在集中营里父亲用带泪的欢笑包裹着残酷的生活保存孩子心中最后一份童真不一样,它纯粹以喜剧的形式传达着一种纯净和童稚,甚至连外公的疯癫都透着世事洞明的智慧,以至于最后德国鬼子的轰炸让学校停课时,孩子们高呼“希特勒万岁”的欢笑也那么富于传染性的感染力,让你想说教也无从说起

17分钟前
  • 洛梦蝶
  • 力荐

温情又有喜感的战争题材,以二战英国后方孩童为视角,战争的残酷就在他们身边,纯真被这残酷一点点消磨殆尽。“They blew up the school! Thank you Adolph!” 辛酸又讽刺的一句台词,战争改变很多人的生活,但愿苦难不再降临。

22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猛一看海报真像波兰斯基的雾都孤儿 电影真美好 这样让人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的电影是绝对不会差的 就是看的版本很奇怪 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语 ps:剧情简介还真复杂啊

26分钟前
  • 高小梵
  • 推荐

只能说,Billy的童年太幸运啦!故事离我太远,无法感同身受。只有影片开始时的一段触动到我——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上午,Billy和妹妹在院子里玩耍,姐姐吵闹着要干什么(估计是情窦初开了),这时广播里播放了英国向德国宣战的新闻。父亲走到院子里说:(大意)今天天气多好啊,正适合做宣战的日子!——是啊,很多人想象中像战争这种重大事件的发生一定是有很多征兆的。其实是不会有的。战争,对于个体而言,往往都是在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上午开始的。

30分钟前
  • heima624
  • 还行

儿童视角的战争故事,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这种题材很常见,但本片的主旨却与同类题材大相径庭。让人想到这样一些主题词:熊孩子,没心没肺,商女不知亡国恨。诸多情景令人不适:邻居孩子妈妈被炸死,大家只是好奇地询问求证,并无半点忧伤与同情;一群小男生付费后排队观看女生的下体;学校被炸毁后孩子们欢呼雀跃,甚至喊出阿道夫万岁……伪装成幽默豁达的麻木冷漠,有三观不正之嫌。

35分钟前
  • 马背上的水手
  • 较差

果酱就是果酱,全世界都一样,多简单的人生哲理

37分钟前
  • 飞行
  • 力荐

对温暖人性不遗余力的鼓吹,如何在战争中活得有尊严、有乐趣,大团圆结局让人心生感激。想起汪曾祺的《跑警报》和一些文革叙事,大乱中总是有小静。

41分钟前
  • 边城不浪
  • 力荐

丰富的声音 废墟中弹钢琴 战时也要维持的平常生活 傍晚邮递员从歪倒的埋了半截的邮筒中取出信件 生命之河与stolen days 小小年纪看透一切的双眼 别人的爱恨情长没意思 但还是要给小外甥偷摘果子

45分钟前
  • Sydney
  • 推荐

少年不识愁滋味 很独特的观察角度 更喜欢前半段 到了该懂的时候总会懂的

50分钟前
  • Bill
  • 推荐

表面上看是家庭生活琐碎剧,混杂一些狗血的中年老年甚至儿童情感戏。往深了看,这简直就是英国人戏谑战争的教科书。也只有英国人才拍得出这样二逼作死片子,但最后那句“thank you Adolf”点睛之笔让我在黑暗的教室里狂笑不止,于是我被英国佬同化的笑点不允许我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

54分钟前
  • 流风揽湖
  • 推荐

用儿童式的戏谑风格来呈现战争生活,儿童视角,全片洋溢着希望与欢乐的论调。最让人难忘的是对战时生活细节的展示:手电筒、飞艇、防毒面罩、果酱、“国王的演讲”等等,即使遭遇不幸,电影最后总是转折为幸运,开学第一天,学校被炸,感谢希特勒,在孩子的世界里,战争永远都只是场游戏。

56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独特的二战题材的电影,也是我看过的除了喜剧之外最乐观的战争题材电影了。本片通过家庭和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二战初期英国本土的状况,正如片名一样,影片中的人物心中随时都充满了hope,使得这部影片非常独特也非常有味道,战争仿佛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板,而作为观众也很难不被影片的乐观氛围所感染,影片的结尾也非常有意思,学校被炸后孩子们欢呼雀跃,虽然多少带点讽刺意味但和影片整体的基调也是相当吻合,我个人是十分欣赏这部电影的。本片虽然都是一群不知名的演员,但群戏却非常到位,小男孩的表现很不错

59分钟前
  • 罚款时间y
  • 力荐

笑中带泪,泪中带笑,戏谑,苦闷,赞美,感动,各种感情互相融合得非常和谐。不仅展示历史风貌,同时阐述人生哲学。此片无一处我不喜欢。两个小演员的表情语言真是绝了,特别是小男孩每次看到感情戏的那种不屑。这俩孩子太可爱了,特别能激发为人父母的欲望。

60分钟前
  • 小A
  • 力荐

962M .D9.3Audio.MiniSD-TLF.mkv

1小时前
  • 南团
  • 力荐

小男孩眼中的战争记忆,当记忆中的痛苦和仇恨时间冲淡了以后,是否还能保留纯洁。导演隐喻了生活中的虚伪性。各种各样的谎言都在这个奇异而又普通的生活中存在着。而孩子则在成人世界的谎言中学习、成长。

1小时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拥有战争记忆的成长,笑中有泪,与众不同,看似轻松而不轻松并且诙谐的阳光永在。

1小时前
  • L.L
  • 推荐

这个题材和故事是真好,只可惜被生涩的表演和调度拖了后腿。可惜。

1小时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