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热拉尔·朱尼奥 饰)到了一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弗朗索瓦·贝莱昂 饰)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克莱门特发现学生皮埃尔·莫安琦(让-巴蒂斯特·莫尼耶 饰)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怎样释放皮埃尔的音乐才能,让克莱门特头痛不已;同时,他与皮埃尔母亲的感情也渐渐微妙起来。
马修老师喜欢莫杭治母亲这段恋情,可能大家都觉得有点可惜。其实影片一开始也暗示了一些东西的,不妨想想,莫杭治母亲去世不久,佩皮诺就拜访了莫杭治。佩皮诺是最后陪在马修身边的人,他的拜访一定是接受了马修的临终前的托付,说明马修也应该是刚离开人世不久。想到这里,多少有点心酸,其实莫杭治母亲也是对马修老师有好感的,两人虽然没能在一起,不过编剧却安排了两人离世时间相近,想必两人在天堂能相遇吧。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和大女儿一起看的,刚开始就觉得是一部非常一般的孩子和老师之间的琐事,没想到被他们的坚持和感情感动到了,再不起眼的人,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感动到我的不只是一首好听的歌,还有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信任与支持,收获满满,热泪盈眶的感觉,很久没有过了😄,希望看到更多很好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学校在“铁血”校长的统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风的铁幕,任何的变革和尝试仿佛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马修在这种“制度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并在被发现后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进行了“制度内”的抗争,而成效是显著的: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这时候,在我们感慨音乐的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马修提供了我们思考的另一个角度:可否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放牛班的春天》是我每次观看必泪奔的一部电影。
没有超高颜值的演员,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反转,没有浓墨重彩的感情戏,甚至全片只出现了两位女演员,连学生都是清一色的小男孩。
然而,就是这么一部色彩饱和度极低,连名字都翻译得颇显土气的电影,却拥有洗涤灵魂的力量。
许多人说,这部电影让人明白何为师德,何为园丁。
一所名为“池塘畔底”的青少年辅育院,一个秃顶矮胖的代班老师,一群顽劣不堪的问题学生。
他们的相遇,居然碰撞出人间最动人的歌声,唤醒了孩童心底最纯真的善良。
春风化雨的歌声里藏着的,是天籁,是善良,是人们对世界最初的渴望。
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够真实,又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压抑过后,满是对希望的赞颂。
故事发生在2004年的法国。
影片通过一本日记,回溯了五十多年前,一群问题少年的灵魂救赎之路02
日记的记录者克莱门特·马修,是一个怀揣音乐梦想的失败老师。
他在日记开头写道:
1949年1月15日,多年在不同领域的尝试失败后,我深信即将面临最悲惨的未来…… “池塘畔底”辅育院,连院名似乎都是特别为我取的。
灰蒙蒙的天空,漠然半敞的铁门,还有一个躲在门口的小个子男孩,这些是他日记本里记下的第一个场景。
这令人压抑的初见场景,被他万分珍重地画在日记的扉页。
它是一切的开端。
走入这里的第一天,马修就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机。
与其说“池塘畔底”是一所问题少年再教育学校,不如说它是一处充满暴力诡谲的监牢。
在这里,校长是牢头,所有学生都是囚犯。
没有人被善待,也没有人被信任,恶意与暴行无处不在,“犯错就要被处罚”更是校长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一位学生因为对神父不满,恶作剧戳伤了他的脸,因为没人主动坦白,校长就随便在点名册上念一个名字,被点到的同学只有自认倒霉,接受校长的处罚。
而所谓处罚,往往就是体罚。
马修第一次进教室,就接连遭到学生的整蛊,引起全班哄堂大笑。
没有人服从他的命令,他们嘲笑他秃顶的脑袋,矮胖的身材,还有他想要维持体面不发脾气的种种窘态。
那时的“池塘畔底”,没有人教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尊重。
但是马修来了。
马修和所有老师都不一样。
虽然只是代班身份,可他对这群顽劣的孩子,却带有一份无底线的宽容与耐心。
校长闯进乱哄哄的教室冷声问责,他三言两语替学生们解了围;
看到莫翰奇在黑板画他的漫画丑照,马修依样画瓢给他画了一个更滑稽的;
他命令那名对神父恶作剧的学生去医务室照料神父,却隐瞒了他始作俑者的身份,令不知情的神父赞不绝口;
贝比诺在被老师提问时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他在一旁暗戳戳地打手势给提示……
孩子们每天都被善意包围,日复一日,他们身上的戾气渐渐消褪,开始显露善良的本性。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马修的专业能力不见得有多出众,可他却凭借自身的柔软与善意,缓缓走入学生的心中。
师生之间建立了信任,教学也就成了水到渠成。
在学校的六十多名学生中,贝比诺和莫翰奇,在马修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贝比诺就是马修初来乍到那天,在铁门处见到的那个小个子男孩。
每到星期六的家长探访日,他总要可怜巴巴地守在那里,等待他早已战死沙场的父亲前来看望自己。
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孤儿,只有他自己不肯相信。
贝比诺长得瘦瘦小小,经常被人欺负,脑子也不聪明,看不懂马修的提示,也听不出同桌5+3=53这个答案有多荒谬。
他永远眨巴着一双天真的眼睛,乖乖巧巧,却总是形单影只。
莫翰奇生在单亲家庭,自认为是一个被母亲放弃了的孩子,所以也就干脆自暴自弃。
他性格敏感,习惯用冷漠武装自己,对音乐却有着天生的灵性,拥有被上帝吻过的天籁之音。
他沉默而别扭,远离人群,抗拒友善,却会在夜晚空荡荡的教室独自歌唱。
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有多想融入那个已经在马修的带领下,渐渐凝聚起来的集体。
作为老师,马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知道如何压制孩子的狂妄,也懂得尽力维护他们的自尊。
唱诗班刚组建时,贝比诺连一首歌也不会唱,同学们都在窃窃嘲笑,马修却任命他为指挥助理,每次练习时将小小的他抱上讲台看热闹,增加一份参与感。
另一位个子高高,五音不全的学生,被他任命为了专门负责举乐谱的人形指挥架。
莫翰奇的高音清澈,有如天籁,被马修赋予了独唱的特权。
然而,在他逐渐找回自信,甚至渐渐漫过自大的警戒线时,马修又撤回了他的独唱权。
“你嗓音还不错,但无人不可替代。”
我想,这句话对后来的莫翰奇,该有醍醐灌顶之意。
合唱团在给公爵夫人公开表演时,莫翰奇郁郁寡欢地站在队列之外,以一种“受处罚”的姿态。
然而到了他被夺走的独唱部分,马修却向他遥遥示意,眼神鼓励,等他开口。
后来,马修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在莫翰奇专注的眼神里,我突然领略出许多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感受——人们对他的肯定。
为人师者,不光心有善意,还要擅用方法,因材施教。
这些,马修都做到了。
影片最大的两处泪点,都集中在结尾的冲突高潮爆发。
由于一起事故,让意外保护了孩子的马修成了背锅侠,被早已看不惯他的校长趁机辞退,甚至临走前,都不让他去教室与孩子们作个告别。
迫于残暴校长的压力,马修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学生们都格外听话,没有一个人违反规定为他送行。
他一面心酸地自嘲一面走,忽然走入一片纸飞机飞舞的天地。
教室的门被学生反锁,窗户敞开,一枚枚被叠成纸飞机的告别信飞出窗外。
学生们一边高声唱起马修教给他们的歌,一边在窗边默默挥手,与他告别。
那一刻,天籁童声不绝,纸飞机漫天飞舞,我心底积蓄的感动溢满胸腔,泪水夺眶而出。
另外一处泪点,是贝比诺冲出铁门,一手拎着他的小小行囊,一手抱着小熊,可怜巴巴地央求马修:
你可以带我走吗?
他终于接受了自己是孤儿的事实,却始终渴望有一个人,能盛放他心底对父亲那份稚嫩的爱。
贝比诺被马修抱起来的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一对父子,登上了那辆通往幸福的红色班车。
电影里,最打动我的人就是贝比诺,因为他太像我们童年的自己。
没有惊人的相貌和天赋,资质平平,甚至命运多舛,却始终不曾丢弃纯真,怀着一腔无处安放的善良,被人欺负也不怨恨,傻傻等待被人善待的那一天。
个头矮小怎么样,总是犯错又怎么样?
那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曾走过的童年啊。
懵懂无知,不通世故,心中却盛满爱与希望。
当纯真的孩童遇上善良的音乐老师,当歌声响起,万籁俱寂,点滴感动逐渐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影片积蓄的力量逐渐攀上情绪的顶峰。
你会忍不住跟随他们一起吟唱,吟唱动人的春天,吟唱珍贵的善良,吟唱温暖的希望。
每一个孩子都纯净无邪,每一份天真都值得被珍视。
池塘畔底,有天使。
- 完 -
莫翰奇每一次独唱我都热泪盈眶.
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没人生本向恶,只是无情的手把人推向了无尽的深渊。Morhange每一次天使般的独唱,总让我感动的浑身直起鸡皮疙瘩,特别是那纸飞机从窗口飞出,“感谢、再见”的小手一挥,那份感动,不言而喻。而最重要的,看这部电影不仅是好“看”,天籁的童声更是听觉的享受。★★★★☆
那漫天飘扬的纸飞机是我对你最诚挚的敬意。
我曾经想成为这样的老师。即使没有做到,克莱门特老师依然在我心里树立了一个真正的授业者的形象,不仅仅是功利的,他还教会你爱和美。
星期六,贝贝抱着小熊跟马修老师回家了!QwQ
一个孩子在启蒙时期,能够遇到一位好的老师,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体育和音乐是促进国家团结的要素。可是俺都不会哈哈。
不知为何描写师生情的电影总能赢得人们更多的赞誉,每当片中即将产生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总会有一个“坏人”忽然间良心发现,或者是出现一个意外事件,从而让矛盾很轻易就化解了。一切都来得太过戏剧性,很机缘巧合,却实在是很假很突兀,无法让人信服~~
一位影评人:“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老师问那个偷钱的孩子为什么要偷钱,那个孩子说想用来买热气球,竟然是这么淳朴的理由…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坏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他们的大人
纸飞机+挥动的小手——那一刻,什么都值了
不知道为什么,没多大感触。
歌真好听,为什么我上学内会儿参加合唱队唱的都是《黄河大合唱》之类的
看到激动地直起鸡皮疙瘩,看来总有那么一种类型的东西能感动本人
所以我一直坚信最好的教育人才应该放在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小学老师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的影响远大于大学老师。可现状却是,大批自己都没学会怎么做人的人被随随便便扔到了小学、初中做老师,放纵霸凌,根据权势财势“因材施教”,惩罚性教育,把孩子逼上绝路就让天性不良背锅,呸。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那一天刚好是星期六。他等到了他的爸爸
问题孩子何其多,善良老师却难觅,但是还好有你。纸飞机送别那一段哭了。
结尾有泪点,教育可不简简单单是体罚那么简单,可见一个表面爱捣蛋的孩子都有心中解不开的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永远不要说永远,凡事皆有可能。真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感人肺腑,里面的音乐也非常不错。要说遗憾就是那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没有被带到正道上来,可怜了我的男中音。
马修先生好可爱。